美文网首页
【说文】 唐朝诗人殷尧藩:“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

【说文】 唐朝诗人殷尧藩:“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

作者: 诗酒寒秋 | 来源:发表于2023-02-13 09:36 被阅读0次

      古代四大名楼中,只有鹳雀楼在北方。虽然写鹳雀楼的诗不如黄鹤楼、岳阳楼的多,但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也足够。

      其实,唐朝诗人殷尧藩的《和赵相公登鹳雀楼》也不错:

        危楼高架泬寥天,

        上相闲登立彩旃。

        树色到京三百里,

        河流归汉几千年。

        晴峰耸日当周道,

        秋谷垂花满舜田。

        云路何人见高志,

        最看西面赤阑前。

      诗中“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四句,辽阔苍远,很有味道。他在诗前有注,曰:“楼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王之涣《登鹳雀楼》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其山指的就是中条山。

      北周时,权臣宇文护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面的黄河东岸建了一座戍楼,作军事瞭望之用,这便是后来的鹳雀楼。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为延缓敌兵进犯的速度,金军焚毁鹳雀楼及附近的蒲州浮桥等军事设施。至明初时,鹳雀楼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一直没有复建,所以元明清都没有咏鹳雀楼的诗词。现在的鹳雀楼是后建的,建在永济市蒲州镇黄河边上,雄伟精致,2002年对游客开放。

鹳雀楼

      永济在唐朝时属河东道,大名蒲州,名人辈出,王维、柳宗元、卢纶(“大历十大才子”之冠)、司空图等都是永济(蒲州)人。

      唐朝的政治重心在北方,北方也多大诗人,江南就要少得多,其中,浙江嘉兴人殷尧藩是很出色的一位。

      殷尧藩(780年—855年)是唐朝中晚期诗人,他最为人知的诗是《同州端午》:

        鹤发垂肩尺许长,

        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

        却问何方是故乡。

    《同州端午》是殷尧藩晚年游历陕西时写的。异乡逢佳节,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他长年离乡背井,而今归心似箭也好、恍若隔世也罢,感慨还是很由衷的。

      和《同州端午》相近的是《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节的场面很热闹,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它属于年轻人,已不属于作者。这首诗也是借端午节,发人生易老的感叹。

      最初知道殷尧藩,是看许浑的诗《寄殷尧藩先辈》:

        十载功名翰墨林,

        为从知己信浮沈。

        青山有雪谙松性,

        碧落无云称鹤心。

        带月独归萧寺远,

        玩花频醉庾楼深。

        思君一见如琼树,

        空把新诗尽日吟。

      许浑尊称殷尧藩为“先辈”,其实,殷比许大不了多少。当时,殷尧藩和许浑、姚合、马戴都是诗友,互相唱和。这几个人里,许浑比他小11岁、马戴更是小19岁,只有姚合比他大几岁。

      殷尧藩和岁数比他大一些的著名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李绅等也常往来,可见他人缘儿不错,诗也不错。

      殷尧藩写过《忆江南》30首,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白居易在苏、杭都当过主官,殷尧藩的《忆江南》勾起了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就写了首诗《见殷尧藩侍御忆江南诗三十首,诗中多叙苏杭胜事,余尝典二郡,因继和之》:

        江南名郡数苏杭,

        写在殷家三十章。

        君是旅人犹苦忆,

        我为刺史更难忘。

        境牵吟咏真诗国,

        兴入笙歌好醉乡。

        为念旧游终一去,

        扁舟直拟到沧浪。

      唐宪宗元和十年(816年),刚经历了近十年贬谪的刘禹锡回京不久,就因为写了首诗讽刺当朝掌权者,又被贬到更偏远的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当刺史。殷尧藩得知后,写《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相送:

        遐荒迢递五羊城,

        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

        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

        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

        石田春雨读书耕。

      那一年,刘禹锡44岁,殷尧藩36岁,两年前中进士,仕途刚刚开始。

      此诗开篇感慨连州路途遥远艰难,但随后,诗里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悲愁,而是用轻松的语气安慰刘禹锡:您此行前往,就像回到了家乡一样啊,所以也不会觉得山高路远。刘禹锡是河南人,但多年在外,开朗的性格使他习惯了把他乡当故乡。殷尧藩说,既然离家不远,连州又是土肥水美,你应该不把岭南的瘴雾当回事了。何况,岭南有遍山的梅花、甘甜的荔枝,这些独特的美景美食,能化解心中的悲愁吧。结尾,殷尧藩畅想刘禹锡到达连州后,晴耕雨读,过一种悠闲的生活,简直就是隐居的乐趣了。

      这首送别诗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写送别但不露悲伤,别具新意。

      许浑有一首《送杜秀才归桂林》,和殷尧藩送刘禹锡的诗异曲同工:

        桂州南去与谁同,

        处处山连水自通。

        两岸晓霞千里草,

        半帆斜日一江风。

        瘴雨欲来枫树黑,

        火云初起荔枝红。

        愁君路远销年月,

        莫滞三湘五岭中。

      许浑在诗里对友人说:虽然你无人伴同,可山连山,水接水,一路上朝霞晚霞相伴,也惬意;江风相送,顺风顺水,半帆即可行船。即便有乌云压顶、山雨欲来,但看两岸荔枝红遍,和朝霞辉映,也是美景。本来还发愁你一路孤独呢,现在想来,有风光为伴,很快不就到家了?

      许浑和殷尧藩是诗友,是他们相互借鉴、还是心灵相通?抑或是中晚唐诗趣趋向如此?

      殷尧藩早年贫困失意,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进士及第,后来当过永乐县令、福州从事,在潭州幕府里当过幕僚,最后官至侍御史。

      关于殷尧藩中进士,还有个说法:

      宋朝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里写道,那年考试,主持考试的宰相韦贯之不看好殷尧藩写的东西,把他刷了下来。尚书杨汉公是韦贯之上一次录取的进士,他极言殷尧藩没中进士太冤了,韦贯之就把他重新录取了。五代时人王定保《唐摭言》 中记录了几个“已落重收 ”的科举故事,其中就有殷尧藩。

      从正史里的简单介绍看,殷尧藩的仕途一般般,最后也没当上大官,但也没大起大落。之所以仕途不达,可能因为他志不在此。他的诗,有从军建功立业的理想,更多的是个人遭际的牢骚,像《登凤凰台》二首,咏史是为了说今:

        其一

        凤凰台上望长安,

        五色宫袍照水寒。

        彩笔十年留翰墨,

        银河一夜卧阑干。

        三山飞鸟江天暮,

        六代离宫草树残。

        始信人生如一梦,

        壮怀莫使酒杯干。

        其二

        梧桐叶落秋风老,

        人去台空凤不来。

        梁武台城芳草合,

        吴王宫殿野花开。

        石头城下春生水,

        燕子堂前雨长苔。

        莫问人间兴废事,

        百年相遇且衔杯。

      有一年重阳节,殷尧藩写《九日》发空有才华和志向却怀才不遇,大志难酬四处飘零之感慨:

        万里飘零十二秋,

        不堪今倚夕阳楼。

        壮怀空掷班超笔,

        久客谁怜季子裘。

        瘴雨蛮烟朝暮景,

        平芜野草古今愁。

        酣歌欲尽登高兴,

        强把黄花插满头。

      重阳节登高赏菊是习俗,同为唐朝诗人,唐彦谦写“笑插黄花满鬓秋”、杜牧写“菊花须插满头归”,都很豪迈,而殷尧藩的“强把黄花插满头”则悲凉多了,心酸至极。

      喜欢殷尧藩,是因为他的事迹里有一句话深入我心。他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

      喜欢山水又喜欢酒的人,多为坦诚、无邪之人。

      殷尧藩的事迹在正史里虽简略,但笔记小说里倒是有些故事。

      唐朝人范摅撰《云谿友议》中记载了殷尧藩吟诗救人的故事: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官居侍御史的殷尧藩参加潭州刺史李翱举办的宴会。宴席上,殷尧藩认出一个容貌憔悴的舞女竟是已故苏州刺史韦夏卿的女儿,于是吟诗云:

        姑苏太守青蛾女,

        流落长沙舞柘枝。

        满座绣衣皆不识,

        可怜红脸泪双垂。

      事后询问,得知舞女是韦夏卿小妾生的女儿,后来无依无靠,沦落为乐部舞女。李翱得知实情后,给她脱了乐籍,并为她选了一位读书人嫁了。

      顺便说一句,这韦夏卿是著名诗人元稹的岳丈。当年,身居高位的韦峡卿看上元稹年轻有为,是潜力股,就把最受宠的小女儿韦丛嫁给了他。小夫妻过了好几年苦日子,还没等元稹发迹,韦丛就病逝了,元稹心疼得不行,赋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殷尧藩喜欢游历,足迹遍及陕西山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两湖等地,笔下的山水景物清澈干净,也有情趣。

      如《友人山中梅花》:

        南国看花动远情,

        沈郎诗苦瘦容生。

        铁心自儗山中赋,

        玉笛谁将月下横。

        临水一枝春占早,

        照人千树雪同清。

        好风吹醒罗浮梦,

        莫听空林翠羽声。

        如《江行》(二首):

        其一

        暝色沧州迥,

        秋声玉峡长。

        只因江上月,

        不觉过浔阳。

        其二

        晚泊长江口,

        寒沙白似霜。

        年光流不尽,

        东去水声长。

      再如 《喜雨》:

        临岐终日自裴回,

        干我茅斋半亩苔。   

        山上乱云随手变,

        浙东飞雨过江来。   

        一元和气归中正,

        百怪苍渊起蛰雷。   

        千里稻花应秀色,

        酒樽风月醉亭台。

      说起这首《喜雨》,还把苏轼扯了进来。

      苏轼有首写雨的诗,其中“浙东飞雨过江来”之句写出了雷雨跨江而来的气势,因而备受好评。可这句诗,却是从殷尧藩的《喜雨》中原封不动拿来的。

      殷尧藩长期在外,看看下面几首,尤能感受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深切体验。

      《寒夜》的冷寂:

        云冷江空岁暮时,

        竹阴梅影月参差。

        鸡催梦枕司晨早,

        更咽寒城报点迟。

        人事纷华潜动息,

        天心静默运推移。

        凭谁荡涤穷残候,

        入眼东风喜在期。

      《旅行》写旅途中的借酒浇愁:

        烟树寒林半有无,

        野人行李更萧疏。

        堠长堠短逢官马,

        山北山南闻鹧鸪。

        万里关河成传舍,

        五更风雨忆呼卢。

        寂寥一点寒灯在,

        酒熟邻家许夜沽。

      《忆家》(二首)写思乡,魂牵梦绕:

        其一

        新霁飏林初,

        蘋花贴岸舒。   

        故乡今夜月,

        犹得照孤庐。

        其二     

        树拥溪边阁,

        山浮雨后岚。   

        白头归未得,

        梦里望江南。

      即使写羁旅、写怀古,但殷尧藩的诗并不悲切,气势不衰,比如本文开头写鹳雀楼:“树色到京三百里, 河流归汉几千年。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比如《潭州独步》,即便是孤寂,也乐观:“习巧未逢医拙手,闻歌先识采莲人。笑看斥鷃飞翔去,乐处蓬莱便有春”;再如《金陵怀古》写金陵:“黄道天清拥珮珂,东南王气秣陵多。江吞彭蠡来三蜀, 地接昆仑带九河。凤阙晓霞红散绮,龙池春水绿生波……”,都是大气磅礴。

    《全唐诗》存殷尧藩诗一卷,计有八九十首,不算少。要知道,唐朝很多诗人的诗散失不少,贺知章仅存19首、崔颢和张继40多首、王勃70余首、岑参也不到百首,骆宾王是初唐四杰里存诗最多的,也不过126首,写“锄禾日当午”的李绅122首,至于写《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仅存两首,写“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王翰存诗14首、“欲穷千里目”的王之涣才6首。殷尧藩的诗能流传下来八九十首,也不易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文】 唐朝诗人殷尧藩:“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uj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