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林效应。弗林效应(Flynn effect)指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增加的现象。以詹姆斯·弗林命名的。最早提出这现象的人是理查德林恩。在1982年的一期《自然》内,他提出了美国人做智力测验的成绩越来越好。
费林是一位美国的哲学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他为了反驳“黑人先天智力低下”的种族主义观点,开始深入研究智商测试。结果,他发现了一个趋势,那就是从20世纪初、智商测试出现以来,平均每过十年,人们的智商测试分数会提高3个百分点。分数提高主要表现在两类测试题上,那就是考察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题目。
怎么解释这种趋势?费林认为,这是工业革命和科学发展带来的。现代社会和教育课程越来越注重抽象思维方式,接受科学思维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年轻人总是比老一辈人有更多机会训练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现在,就连普通人也变得更倾向于假设、抽象、和逻辑推理了,而20世纪初期,这类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那时的普通人很难理解这种思维方式。
作者举了一个的例子。话说在20世纪初,有一位来自前偏远地区的农民,接受了一次智商测试。
测试官出了一道逻辑推理题,是这么说的:在终年积雪的地区,所有的熊都是白色的;新地岛是一个终年积雪的地方;那么,新地岛的熊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这道题是最简单的三段论推理,现在连小学生都可以立即回答出来。但这位农民却无法理解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我只见过黑熊,没见过的我就不知道了。
测试官一看,这位的思路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就提示说:“我的意思是,从我刚才说的话里,你可以推测出什么?”
农民回答说:“刚才那些话,要是一个没去过那地方的人说的,我可不相信。如果有个阅历丰富的老人见过白熊而且把这事告诉了我,我才相信。”
你看,这位农民依然不在逻辑推理的频道上,他的思维方式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是一种根据实际经验的思维方式。用俗话说,就是眼见为实。要么他自己亲眼见过,要么是一个可靠的人亲眼见过,他才能判断是一件事情是真的。
我们不能说这位农民的智力比不上一个现代中国的小学生,他只是没接受过逻辑思维的训练。
费林效应说明智力是动态发展的,一个人的在某个方面的智力水平,是他之前所学知识和所受训练的结果。如果在更宽泛的环境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中,给人以机会来提高他们的认知技能,任何人都能够表现出很复杂的推理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