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是康百万庄园《留余》匾上的内容。
留余文化在河南乃至全国源远流长,不仅是河南豫商精神的传承和写照,也是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便是“豫商精神家园”康百万庄园中的留余。
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位于河南巩义的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百万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首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
都说“富不过三代”,而康氏家族纵跨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富裕了十二代,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
目前康百万庄园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住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十部分,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
今天讲到的留余匾便在主宅区东院大厅里。
留余留耕道人《四留铭》云: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
高景逸所云: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推之,凡事皆然。
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
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
为题数语,
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
“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留余匾《留余匾》由金丝楠木雕刻而成,为中华名匾之一。匾长1.65米,宽0.75米。金底黑字,造型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黄色旗帜。
全匾共计174个字,除标题“留余”二字为篆书外,其余为字体流畅的行楷。该匾是同治年间进士牛瑄所题,做于1871年,已有100余年历史。
该匾是康家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也正是秉承中庸思想,凡事留有余地,才成就了如今的“豫商家园”—— 康百万庄园。
(图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