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爷爷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
故事的事也许是真事,故事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故事里的事》,听着听着就不由得让俺想起了小时候“故事里的事”,读一下此文,相信“70前”出生的广大朋友应该与俺有着共同的感受了:
小时候没有电视,收音机几乎就是那个年代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俺和俺的一家:父亲、弟弟们都是评书迷。特爱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和《杨家将》。一到中午吃饭时间,大家都会一手托着饭碗,一手拿着窝头,夹着筷子,自觉地团结在收音机周围,津津有味地听起了评书。每每听到关键紧张之处,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就像被点了穴位,蜡像般呆在那里。如果谁不识相,恰在此时不小心咳嗽一声,破坏了气氛,那肯定会瞬间收获一家人的一堆白眼!
我听着艺术家惟妙惟肖的说书,想象着岳飞“马前张保,马后王横”,驰骋疆场,想象着岳云挥舞着一对无坚不摧的大锤,冲锋陷阵。简直让人如痴如醉,热血沸腾,灵魂出窍!
在那些日子里,刘兰芳(《岳飞传》《杨家将》)、袁阔成(《水浒传》)、单田芳(《隋唐演义》)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的,他们的作品真可称得上:脍炙人口,家喻户晓。那时候也没有“偶像”一说,但毫无夸张地说,全国人民都是他们的“粉丝”。
那些年俺正在上小学,还没毕业。每到中午一放学,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同学们沐浴在大山中独有的炊烟里,一路小跑赶回家,听评书。有时放学晚了,赶不上趟了,也不要紧,大家会集中在公路旁的广播喇叭下照样可以听到评书。
学校里,男生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岳飞、杨六郎、李逵、程咬金。即便是玩游戏:撞拐(就是现在电视上播放的竞技运动“脚斗士”),大家都要分出敌我,并进行排兵布阵,主要有一字长蛇阵和十面埋伏阵。每一方再根据实力分出,先锋、大将,猛将,由技术最全面的元帅安排出阵顺序,进行骂阵、接受挑战和捉对厮杀。大元帅一般还配有“马前张保,马后王横”,前呼后拥,很是 像样!
我晚上和周末的游戏,除了和泥娃娃、捉迷藏就是学着评书里的排兵布阵仨一帮俩一伙的舞枪弄棍,每个人腰间挎着木板条刻的“宝剑”,破兜里装着几颗土疙瘩“暗器”,美之名曰:百宝囊!帽子上再插着几根鸡毛,应上那句:狐狸尾,两肩搭;雉鸡翎,脑后插。那就更神气十足了!呵呵!
那时候小孩儿也没有多少零钱,攒了一年的零钱,主要是托人到县里书店狂购“小人书”。鼎盛时期,我的小人书曾达到100多本,因为小人书多,俺也成为小伙伴中的“孩子王”。其中有关《岳飞传》的最多:从岳飞出世起,包括岳飞学艺、枪挑小梁王、金兵进中原、岳母刺字、河北三战、八百破十万、岳云战金陵、八大锤聚会牛头山,岳云锤震金弹子,取襄阳杀刘豫、朱仙镇大捷、风波亭岳飞父子被害以及岳雷扫北等情节。最后到岳飞之孙岳甫出世,岳家冤案昭雪为止,基本都有。
只可惜啊,后来好多小人书都被弟弟当做礼物偷偷送人交朋友了,到现在我手里也就剩下那么可怜的10多本了,而且不再成套了。
长大以后,时常想起那些故事里发生的事,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浮现在眼前,不管故事是真是假,但那美好的故事童年却给我留下抹不去的记忆。
正应了那句:故事的事也许是真事,故事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故事就是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