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自晋唐以降,译经者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关守,引申开来,即将某方面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王国维则别出心裁,把“伊”字理解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要达到最高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则说过,人有四个境界。 第一是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习惯,柴米油盐,忙碌人生。第二个是功利境界,人想干些什么,想被别人知道,被社会认可。温饱以后要富足,富足以后要权力,权力以后还要有影响力。 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则是利己的。第三个是道德境界,人了解到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社会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第四个是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还是宇宙的一员。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很多人功成名就财务自由以后,达不到道德境界,因为他们被名利攻陷了。
王国维是从做学问、成大事的角度,来定义循序渐进的人生境界。而冯友兰则是从哲学的角度,从人的精神觉解的角度,来定义人生所能达到的四个不同层次的境界。其实无论是三重境界还是四重境界,作为一个普通人,大多数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只要认准目标,寻求大道,躬身而行,耐得寂寞,那么工作也是修行,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