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或许自己做的并没有那么糟。
1、不发pyq ≠ 在学习,发pyq频繁 ≠ 浮躁。 那别人打游戏、追剧、吃喝玩乐的时候没有动态,但也在玩呀!只要最近没有ddl, 那是可以玩耍的呀,人生苦短,享受生活很对呀!
2、你的放松方式很有限。只有看课外书、吃东西追剧、出去逛景点+修图发朋友圈罢了。一周出去玩一次很正常的,你自己本来也享受摄影和修图的过、又有天赋,只要这个过程能带来快乐,就是好方法。你看,sal那个摄影大佬不也是经常发pyq嘛!何必追求和别人频率一样呢!
3、探索内在的原因——“利他主义+反自作多情”据人性发圈原则与“自己的小确幸缺乏出口+盼望吸引共鸣的人”自恋人性相矛盾。“作为主要放松方式的发圈频率”的自我文艺风特点与“学业上很没底气而不想浮躁”的自我劝诫相矛盾。
一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别人的评价上,并以是否对他人有价值作为了评判标准。这导致了每次对自己的生活有分享欲的时候就有负罪感,只想把新地美景和书评展示给大家。根本不敢真实的展现日常,不敢相信“你只管做自己,爱你的人自会爱你”的论断。赞多了自然欢喜,赞少了就怕别人认为是浮躁和自作多情。
二是,因为学业上的自卑,导致有负罪感。看到同级人晒科研相关的而自己啥也不会就会很焦虑,从来也不点赞。认为学业顺利的才有资格发朋友圈。从而自己很羞愧,觉得自己很浮躁!被评论“生活悠闲”的时候,更加愧疚和恐惧。
4、解决方法:
4.1 第一个矛盾
4.1.1 既然坚定了利他主义的朋友圈人设,忍受不了被判定为自作多情,那就只发美景和书评。小确幸一类的,请另寻抒发渠道——如私聊、如写日记、如第三方媒体(小红书、知乎、b站)。
4.2.2 如果也想作为记录生活的出口,请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不以赞数论英雄。发了就是发了,然后定时看赞数就可以。
4.2 第二个矛盾
4.2.1 坚持作为一种放松和生活方式,同时不要认为发圈这件事是学业的元凶,该学习的时候不解决主要问题的逃兵思维才是学业上心虚的元凶!
4.2.2 认为这件事太浮躁又浪费时间又缺乏根本价值,就不发了。或者尽量少发!参考czh同学,定期释放分享欲。比如每个月/每周发个总结啥的,把美景啊自我炫耀啊打卡啊全发一遍,统一收获点赞。
5、结论:
最高频率限制:
5.1 每半个月/一个月:发书评
5.2 每1周/每2周:发景点
5.3 每一月: 攒起来发最终的小确幸(纠结发不发的就别发,不要暴露太完整的自己!)
如此一来,既记录了生活,有了出口,有了吸引共鸣人的可能;还不至于太浮躁太扰民;还能在大多数时候树立一种利他主义人设!让pyq发布有分类、有栏目、有规律,减少自己的内耗,对我来说大有裨益!
致谢:就感谢一而再再而三不竭地、救自己于水火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