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幼小衔接阶段的语言学习(答家长问)

关于幼小衔接阶段的语言学习(答家长问)

作者: 葱花儿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2-14 15:12 被阅读0次

    在回答具体问题之前,想先说几句“务虚”的话:

    教育,永远不是一个“技术活儿”;教育的基石永远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与人(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永远优先于理论。即便是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也只可能在一部分孩子身上有效,在那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下有效,在那个恰当的情境中有效。所以,无论是谁的教育理论——哪怕他是名师、大咖,千万别抱着“学方法”、“学招数”的心态来读,教育过程中没有“包治百病”的“大招”、“必杀技”,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我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有一个年轻人,正在追求他心仪的女孩,想向你请教有没有屡试不爽、百分之百奏效的“追妹秘笈”,你该怎么回答他呢?——追女孩不是没有方法,但方法只是帮助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爱,而不能代替你对她的爱。甚至应该说,读懂这个女孩比掌握好的方法更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更柔弱,更敏感,更容易被暗示,更容易被伤害,他们也更不善于表达自己感受。所以,阅读孩子、理解孩子天然地就是父母、老师的责任,当我们的方法无效,甚至引起孩子情绪上的逆反的时候,我们先要反思自己——有没有找对恰当的时机,有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的教育的节奏和孩子自然成长的节奏是不是相互协调?孩子不是机器人,他们永远是情绪化地存在着的,在实施教育活动之前,我们有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有没有想办法吸引他的情绪、调动他的情绪,让他愿意向我们打开自己?……这一切其实都是“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的,需要我们在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他们一道成长。

    问题一:3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可以为他们未来的语文学习做一些什么,要有阅读吗?要识字吗?要练习写字吗?要背诵吗?很多家长一直在坚持亲子阅读,此外还需要做些什么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庄子·达生》:有一次,颜渊乘坐小舟渡过深渊,发现摆渡的人面对惊涛骇浪毫无惧色。于是颜渊便问他:“你船驾的这样好,可以向你学习驾船技术吗?”摆渡人说:“当然可以呀,善于游泳的人便很快可以学会驾船;假如你是善于潜水的人,那就更容易了,即便不曾见过船也能马上熟练地驾驶起船来。”

    请各位家长朋友好好品品这个故事——“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这个摆渡人说的是不是很有道理,对于一个从小在水边长大,对水性非常了解的人而言,驾船这种技术几乎是不学而能的;即使需要学,也是事半功倍的。

    面对学习这件事,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只关心那些能看得见的学习——比如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对那些无形的能力、素养的培养?“技”是好学的,“巧”才是难学的;可见的知识是好学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难学的。

    具体到这位家长的问题:六岁以前的儿童,最重要的是发展他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无论他“读”的是文字还是图画),其他都是不提倡的。倒不是因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而是因为这样做其实就挤占了孩子说和“读”的时间,一旦操作不当也很容易挫伤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

    在这个阶段,口头语言的发展要特别得到重视。孩子爱说、会说——就如同一个划船的人能够精通水性一样,对于孩子未来的语文学习的益处是无法估量的。怎么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呢?首先是孩子经历、多见识,说话这东西归根结底就不是一个技术活儿,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语言就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语言的发展取决于他的生活样式。所以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多玩、多看,就是在帮他发展语言。

    其次是多对话。什么是“对话”?“对话”就是“倾听”加“反馈”。先要耐烦,认真听孩子说,要表现出对孩子说的话特别感兴趣,他没说明白的地方要问,孩子说完了要鼓励他说得好,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些说起来很简单,但能做到不容易。你没花够相当的时间与精力,没有用心去建构良好的亲子关系,什么教育方法都是瞎掰。

    第三是要给孩子讲故事,要让孩子在故事中接触一些平时口语中很少用到的生词,这其实是扩充孩子词汇量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你有时候会很惊喜的发现,从孩子嘴里蹦出一个比较生僻的词,那可能就是你在不经意间提及时被孩子记住的。

    其实,等孩子真的进入学校后你会发现,一年级时,真正让你揪心的不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而是他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所以,我觉得幼儿园阶段在这些方面多去引导孩子、培养孩子比在语文方面拔苗助长有意义得多。

    问题二:很多孩子喜欢听故事,不喜欢读书,有什么办法能够引导孩子自主阅读吗?

    阅读的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而且越早越好。0岁的孩子就可以给他玩那些可以摸、可以抠,撕不烂,泡不坏的书,让他当玩具玩。家长只要是讲故事就拿着书给他讲(哪怕讲的不是书中的故事,也要让他看到家长是在“读书”、“讲书”),孩子能够阅读绘本之后,更是要拿着绘本,指着里面的画给他讲。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认识:有意思的东西都是书里面来的。这样就会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

    如果这样的习惯没有养成,孩子比较大了,甚至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还不愿意自主阅读,那就要想办法了,总的原则是激发他的好奇,调动他的兴趣。比如,讲故事讲一半不讲了,“欲知后事如何”,自己去读;或者讲故事讲到一个关键节点上,让他读出来故事中重要的那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或者在平时聊天中饶有兴趣地讲某本书多有意思,也可以看了相关的电影再让他读原著,等等。或许能让孩子对阅读逐步产生些兴趣。

    问题三:大班孩子需要进行开始教认字吗?多大开始认字比较合适?早认字到底有没有危害?通过甲骨文等古文字帮孩子认字可以吗?

    识字不是孩子在学龄前的任务。提前识了字也谈不到有什么危害,或者说最大的危害就是挤占了孩子玩的时间、发展身心的时间,挤占了孩子发展口头语言的时间。孩子能识字、喜欢识字,也不必拦着,总的原则就是:能识几个就识几个,别把识字当成个任务。

    至于用甲骨文帮孩子识字这事,我是这么看的:

    我在我们学校搞的一个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就是让孩子了解字源,用古文字帮助孩子识字。我自己上课时也喜欢用古文字帮孩子记生字。

    但即便是这样,我也不大赞成在学龄前阶段初识汉字时就引入古文字。为什么?因为学校里的学生是在认识了那个汉字的基础上,我们给他讲字源,他觉得很有兴趣。但是对于不识字的孩子,我们引入甲骨文等古文字,未必能让他觉得很有兴趣。同时,面对学龄前的孩子,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汉字是一种字,是一种符号,不是画。这个观念必须给孩子树立起来。那么甲骨文到底是字还是画?在孩子那就容易混淆。再加上很多甲骨文字谈不到有多么形象美观,所以我觉得还不如直接拿一些颜色鲜艳的画片帮助孩子识字更方便些。

    问题四:孩子小学1年级,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现在孩子写字经常会写反,写那种镜像字,是练习得不够吗?

    把字写反,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不用着急。很多小朋友在刚刚开始识字的时候就这样,这是因为在幼儿园阶段没有给孩子打好左右方位知觉的基础。

    儿童最容易知道的方位是上下,然后是前后,左右是最难的,因为左右是一对相对概念。幼儿园阶段就要练:“妈妈用左手递给你茶杯,请你用右手来接”,“请把你右边的书递给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就掌握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没刻意练习,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也自然掌握了)。

    问题五:孩子三岁半,小班,一直有看绘本,亲子阅读,孩子听完故事,她会要自己再讲一遍,但是有部分她会加入自己的想象,而且和故事不相干,这种情况我应该纠正吗?还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呢?

    首先要说,这不是一件坏事,这表明孩子的联想、想象很丰富,表达能力比较强。你在讲这个故事时候,他忽然想到从前经历的一些事,或者觉得这个故事不符合他的期待,如果把这个故事改改就符合他的想法了,于是他就把自己想到的东西融入故事了。我们不要打断、扼杀他的这种表达。

    但这确实也是个问题:有的时候因为儿童的联想太丰富,听故事时就走神了,沉浸到自己的想象中去了,根本没把这个故事听完整。这时你要观察,走神了要通过提问把他拉回来:“哎?你还记得刚才小兔子说的什么话吗?”“你听明白了吗?小熊为什么和小兔子吵架了?”

    讲完故事之后,不要让他复述,因为他一说就跑题了,也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帮他回忆故事的情节。

    对于这种想象力、表达能力都特别强的孩子,一定要多训练他听的能力。当然,要让孩子成为好的听者,家长要首先成为好听者,多听孩子说话,保护他说的兴趣。

    问题六:二年级的娃,朗读时总会丢字或拼错或是串行,拼拼音时还是经常bdpq或二声四声混淆,三音节的字音经常读错。这种问题有普遍性吗?有什么方法可以纠正?

    二年级的孩子读书时丢字、串行,暂时还不用着急,他年龄还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会有具体的主客观因素。家长可以在他读的时候提醒他,甚至可以让他用手指着读(用手指着读不是好的读书方式,因为我们读书时一般眼睛都是比嘴快的,嘴读这个字时眼睛已经在看后面的字了,但这毕竟是一个过渡的方式)。但是,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改进不大,甚至问题越来越严重。那就要考虑是不是会有阅读障碍的问题。在中国,阅读障碍的发生率其实并不低,只不过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需要留心一下,如果练习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进步,那么可能是这方面的问题,需要请专业人士为孩子提供帮助了。

    至于您说的“bdpq或二声四声混淆”的问题,其实和前面提到的“镜影字”是一个道理。因为我们看字、写字,其实看的、写的不是书上的那个字或者拼音,而是我们头脑中的字或者拼音(“头脑中的表象”),而书上的字、字母“印到”孩子头脑中去的时候,有时候左右方向就会相反,所以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就会改正过来。不要过于担心,改正这个其实并不是特别难。

    问题七:孩子6岁半,亲子阅读绘本时候用不用指读文字,感觉他更关注图片,听完故事,识字量不多,他自己都是只看图片不看文字讲述一遍。感觉在给他读绘本时候他很专注的在结合图片听,没有去关注文字。请问,用不用给孩子指读书上的文字?

    关于指读,六岁半的孩子,指读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在孩子初步阅读的时候,应该允许指读。因为小孩子在眼睛和书之间有一段距离时候,没有把握能够把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理清楚,用手指着读其实就是用手指代替眼睛和书上的文字“对接”上,这样就确保不会错,自己读着比较有信心。

    但是严格来说,指读不是真正在阅读。不信,您可以在孩子指读之后问问他这段话讲了什么,他多半答不出。为什么?因为他其实没有在读文章,注意力都在读每一个字上,字与字之间根本没有形成意义关系。所以,我们最初可以允许他这样读,但是渐渐的就让他尽量不指,或者先指读一遍,再不指着读一遍,逐渐训练他脱开手指,直接用眼睛去辨别字与字之间的位置关系、意义关系。

    至于说孩子爱看图画,这是必然的。图画的色彩、形状肯定比文字更有吸引力。但是他在看图画的同时也看到了文字(如果书上有文字的话),这其实已经足够了。我们给孩子把故事读熟了,或者让他给别人讲,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牵扯到一些语言和书上的文字是相一致的,时间长了以后,一些简单的字他见的多了自然就认识了,比如“天”、“人”、“小”等等。

    如果家长就是很着急,想让孩子多认几个字,也可以,没坏处,但是一定要把这个过程游戏化,要让孩子玩着记(记一些简单的字就可以),要让孩子一想起识字这事就觉得好玩,有意思。别压的孩子还没上学呢就开始“厌学”了。 

    总之,学龄前的孩子不是学习语言绝不是以识字为主,更不要拔苗助长让孩子提前写字,多学几个字还是少学几个字对孩子未来的语文学习影响并不大。

    问题八:(我把几个问题放在一起了)在幼儿园期间,应该重点培养孩子哪方面的阅读能力?是故事还是古诗,或者古代文?如果是经文古诗是磨耳朵还是需要讲故事意思?在学前阶段,古诗词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想请教一下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这类的,是否有必要,如果是应该选哪个开始?

    首先,关于古诗、古文的学习,各位家长不要压力太大。咱先算一笔账:从孩子上了三年级开始(一二年级孩子主要还是识字,咱们都不算),每周背一首诗、背一小段文言文,任务量不算太重吧?这样,他一学期就积累了18篇古文、18首古诗;寒暑假咱都不算,一学年是36篇古文、36首古诗,三到六年级,四年的时间孩子能积累144首古诗、144篇古文——您觉得这个量不足以应对他初高中阶段的古诗文学习吗?绰绰有余!那翻过头来说,我们有必要抢占孩子宝贵的学龄前阶段,让他在完全不能理解的情况下积累这些古诗文吗?

    文言文学习,其实也谈不到“磨耳朵”的问题。学习英语要“磨耳朵”,因为这种语言是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而文言文呢,孩子既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也不可能用文言去表达,连意思都不理解,“磨”了也是白磨。总而言之,古诗、古文,出于功利目的,让孩子在学龄前接触实在没有必要。

    当然,这不是说不能学习古诗文,您如果有很好的、能吸引孩子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喜欢上古诗文,那当然再好不过。如果一定要让孩子在学龄前接触古诗文,那么有几个考虑问题的方向供您参考:

    第一,不要教孩子读艰深的诗,最好是近乎白话的浅显的诗作。袁枚《随园诗话》里说:“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裁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真把“熊掌”、“豹胎”放在孩子面前,他们的小肠胃未必消化得了,所以越是浅显易懂的诗越好。

    第二,最好是在大自然中让孩子领略诗意。看见柳树了,我们读一首《咏柳》,看见梅花了,我们学一首《咏梅》,孩子会觉得更有趣味一些。

    第三,有些诗歌可以用恰当的旋律谱上曲子,让孩子吟唱,这样孩子的背诵负担能够减轻一点,旋律本身也有兴发情感,让孩子领略诗意的作用。

    至于背《弟子规》,那跟学习古诗文不是一回事。虽然现在批评《弟子规》的人很多,但我对这本书并不反感。这本书的好处是:讲道理比较少,提出的大多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这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帮助的,“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等,大概到什么时候也是不过时的。书中纵使有一些糟粕的内容,我们直接跳过去不讲就是了,也不必完全否定这本书的价值。总之,如果感到需要,《弟子规》并不是“毒草”,完全可以读,但读的时候重点应该放在知行合一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文字本身的背诵。

    当然,话也得翻过来说,如果您觉得您有更好的方法帮助孩子确立行为规范,那《弟子规》也不是非读不可,这书算不上什么经典,不读,没毛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幼小衔接阶段的语言学习(答家长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ad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