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九点多,朋友圈一条微信让我激动不已。
文章名为《副教授十年没发文章 一夜成名》,当我第一眼看到朋友的评论里出现我母校的名字—河北科技大学时,我抑制不住好奇点进去看了一下,原来母校一位老师发现了一项基因编辑科研成果,在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文章很长,我几乎将这篇新闻一字一句地读给我身边的家人听。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因为我的母校出了这样一位潜心研究的科学家,文章中提到韩老师的实验室条件一般,与国内一流实验室没法比,他自己还赊了一批实验材料,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出如此重大的发现,不能不说韩老师牛!
从这篇文章,我看到了韩老师的诸多闪光点:
一、热爱
他喜欢科研,有人提到科研苦,他拿冬天凌晨一点多还在下棋的老人举例,说“苦,但是乐在其中”。他喜欢泡在实验室里,享受搞科研的过程,为了方便到实验室做实验,他选择了距离实验室近的小房子,有时候做实验要做到凌晨两三点,为了不打扰门卫大爷,他就一次次上演“教授跳墙”。在他眼里,科学家不是外在头衔,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实验证明猜想是令人快乐的一件事,拥有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比成功更重要。
二、思考
因为无论是在实验室条件、资金支持还是人力方面,他都不占优势,所以他在决定做这个项目之前,一直在观察和思考,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以后才动手。而且还考虑过万一这个项目一直做不出来怎么办,并对此做了应对准备。思考之后再下手,正好应了那句老话: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三、原创
韩老师有科学敏感性,但是他认为光有敏感还不够,必须靠原创。之前他曾全情投入跟踪基因的主流技术,但是总是被人抢先一步,而且有的同类论文研究比他们更全面,所以他决定不跟随。而是发现对方的弱点之后找原创点。
四、坚持
期间,他也经历过被SCI退稿,那段时间无疑对他来说是一种煎熬,但是老师说爱这个东西,就得为他付出代价,他都没有多想,继续投往别的刊物。虽然遇到失败,但是他仍然充满了斗志,做一个打不倒的人。
五、平衡
韩老师可不是一枚枯燥的实验男哦,他喜欢收藏紫砂壶,喜欢周星驰的电影,还会弹古琴,烦躁劳累的时候就通过这些方式让自己平静下来。
我觉得学会调节自己太重要了,现在社会压力过大,人人自危,如果不会平衡生理和心理,一不小心就会走火入魔,看看那么多失眠的人就知道了,所以不妨向韩老师学习一点业余爱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释放心情。
六、目标
韩老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当初他选择到河北科技大学,看重的就是这里的环境很宽松,而且在这里他可以拥有专门实验室,能安静地在这里做研究。
虽然他没有把得诺贝尔奖的事想太多,但是他一直冲这个水平来。在内心里,他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有追求的科学家。
写到这里,当年在母校的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也许我的母校名字并不牛,但是毕业这么多年以后,我都能很自豪地说,母校的学风很正,老师很负责。
还记得早晨在图书馆广场前晨读的学子,其中也有我一个;还记得第一次开学院大会,散会后院书记帮我纠正普通话;还记得那年跨科考研,到文学院蹭课……辅导员的细致,语言学老师的严谨,法语老师的风趣和风度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
到今年六月份我就毕业整整十年了,借韩老师一举成名的契机回忆一下我的母校。以前觉得母校离我很远,想不到原来她一直在我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