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如何高效学习》一书是一个超级学霸的方法论。
九月说||五个关键点衡量你的学习效率这个学霸叫斯科特·扬(Scott Young),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如今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博客之一。从高中开始这小子几乎课下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大考之前一般每天学习不过两个小时。不过,4年来,他的平均成绩总在A和A+之间。毕业后他又以超凡的速度,成为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最快毕业的人,并登上TEDx的演讲台,向全世界宣讲自己的学习经验,是不折不扣的超级学霸。
10天搞定线性代数,1年学习4年MIT课程(麻省理工学院课程),在别人眼中高难度的学习任务仿佛在他这里轻而易举,不难想到,任何轻松的表象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有的人付出的是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死记硬背;有的人以超乎寻常的耐心和毅力投入学习;斯科特也有自己的办法,就是“高效学习”,这是一个注重效率的时代,同样做一件事情,别人需要一天你需要一周,你的效率就已经以十倍的速度在递减了。
学习方法是否能一概而论暂且不说,“别人家优秀的孩子”总是有着可取之处,学习中少走弯路,既要能够潜心钻研付出,也要善于提炼方式方法。
我们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是给我们的孩子们找到更有效的学习途径。本书详细介绍了快速阅读法、流笔记法、比喻法、内在化等七大方法,与此同时提出了学习习惯、学习效率的思考。我们就来看看提高学习效率的五个关键点:
第一点:能量管理
我们的身体里都有燃烧细胞,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你不可能驾着空油箱上路,假如今天透支身体数小时,下周你可能要为此偿还更多的时间,如果你现在常常感到疲劳、压力直至精疲力竭,说明你的能量管理做得不好。良好的能量管理有两步:
第一步:增加你的能量储备。问自己以下的问题--
--每周有3~5次运动吗?最少每天要抽出40分钟来锻炼身体
--每晚有七八个小时的睡眠吗?
--你吃的是什么?
建议你吃粗纤维和粗加工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可以让你一天的血糖水平保持平稳,避免忽高忽低。
--一天之内,你喝几杯水?
--一天你吃几餐?理想的饮食应该是少吃多餐,一天吃四五餐,每次吃七分饱,这样可以保证你一天内的营养供应持续稳定。
无论寻找怎样的方法,能量是基础,基于充沛能量下的学习是有效的第一步。如何增加能量储备,作者简单清晰的问了五个问题,并且给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以运动为例,日常生活的忙碌和琐碎,让我们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日益发出的信号又提醒我们锻炼的重要性,那么每天至少四十分钟锻炼身体你可以做到吗?别为没时间锻炼找理由,这是最基础的。
经常锻炼的体能和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身体有着质的区别,运动后的大汗淋漓与劳累过度的疲乏带给身体的信号是不同的。我在暑假的时候坚持每天快走五公里,刚刚开始的时候,三公里左右就会觉得有双腿灌铅想要放弃的感觉,但是坚持,五公里的时候觉得脚下生风,后来每天的运动轻松七公里,汗水湿透头发的感觉,你不体会过,怎么知道有多爽。
跑步是身体与世界建立连接,最简单的方式。
进入工作状态后,没有固定的时间上跑步机,就利用工作间隙,开车到达目的地后以往我会停车到最近的地方,避免走路,现在每每停车场距离较远时反倒觉得欣喜,意外的得到了既不占用时间又能锻炼身体的机会,晚上回来照顾小朋友时,我会带他们到楼下去,领他们一起走路,有时候把他们放在推车上,我推着去散步,内心也觉得是一种负重运动。
其实运动的时间地点有很多,别再为自己找借口了。
同理,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其实如果随便用一个睡眠app监测下,就会知道自己的睡眠质量远远不如自己的想象,当你沉睡8小时的时候,也许深睡眠只有两个小时,更不要说熬夜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状态,想想那样的睡眠质量真的是健康毒药。
从饮食来看,现代人的工作很难保证吃家里的饭菜,胃里充斥了大量的油腻和素食,忙碌的时候简单代餐,闲下来又胡吃海喝,胃做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大概早就苦不堪言。从食物角度,有的食物会让人感到疲乏,有的却能够通过良好的新陈代谢补给能量。作者给了很简单的方法:吃粗纤维和粗加工的食物,这样能够保持血糖水平正常。的确,血糖不正常会引起头晕乏力,这个道理很浅显。
从现在开始问自己这五个问题,并且付诸行动!
第二步:将你的日程表由线性的改为循环式的。
线性的计划是平均安排时间执行工作,而循环式作息计划则先集中小部分时间做大部分工作。
举例来说,我这周的工作可以排成每天完成五分之一,那么我用四天的时间做了五天的工作,获得的这一天时间用做总结梳理和休息。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个工作日的精力侧重不同,如果今天精力充沛,能够轻松的超出预期完成工作计划,可以多做一些;如果身体欠佳,也要留个自己缓冲的时间。否则会让身体机器一直在运行,适当的齿轮放缓也是可以的,只要咬合紧密,不脱节,一样能达成高效。
作者给出了如下建议:一周休息一天;晚上不干活儿;设定90分钟,90分钟的时间设定能让你学习时注意力更集中。无论具体的操作模式怎样,每个人都可以在工作生活中悉心体会,如何规划时间表。
第二点:不要“学习”(Don't study)
什么是学习呢?传统的学习就是学校教育中的课堂和生活中自学的管理。为什么说不要“学习”,这就是在打破传统模式中的学习景象,学习不是指坐在书桌前12个小时,也不是指每天坚持看书。这些是学习的表象,不是学习的实质。狭义的学习只是发生在学习者脑子里面的变化,所以学习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
打破表象首先要列出这么一个清单。除非把学习需要做的具体活动列出来,否则你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所谓的“学习”表象上,而不是真正地学会了什么。
(1)阅读材料。
(2)完成各项作业和在课堂上做笔记。
(3)应用整体性学习方法处理某些难点。
(4)考试前,针对学习材料做一次笔记流。
大多数的深度阅读者是有着做笔记的习惯,即使是钱钟书大师的书柜里,也有着惊人体量的读书笔记,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他的书柜里读书笔记甚至超过藏书,可见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具体的笔记方法在本书和《如何阅读一本书》都有讲解,这里不一一展开,说到我自己的体会。从小学阶段读书我就在开始做摘抄,一种是直接抄在笔记本上的,一种是书报剪贴,我有大概十几本的剪贴,把优美的文章有价值的信息剪下来分门别类的粘贴。学生时代这样最大的好处是:第一,积累了好词好句;第二,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近些年很多关于读书笔记方法论的书籍广为流传,思维导图也盛行起来,运用高效的方式让学习变的更有趣,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主动学习这些方法,逐渐的运用到实践中。学无止境。
第三点:绝不拖延时间
延迟就快成为一种通病了,我曾经就职于杂志社,由于是月刊,我们专栏采编基本都是在一大段的空闲之后,在责任编辑催促之前完成,所有写稿的人都有并且难以克服的“拖延症”。
生活中,拖延时间的情形比比皆是,于是工作法中有了四象限的梳理模式,按照事情进行分类优先处理,「紧急与重要」、「紧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四类。对于「紧急与重要」的事情,当然要全力去做。但是我们经常面对的问题是,长期下来,发现自己分配在「重要但不紧急」上面的时间太少,也严重限制自己长远发展的高度与可能性。要怎么把时间挤出来给「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最明显的地方,当然是尽量减少「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
作者提出了周/日目标体系,用来对抗延迟的方法,办法很简单:
1.每周周末,列一个清单,包括所有的任务、作业以及你想在下周完成的读书和学习活动。
2.每天晚上,检查周计划,列出每日目标清单。
周/日目标系统有什么好处?
(1)可以缓解你作决策的应激。你只需检查清单,就明白是否完成。
(2)防止你做一项大任务时耽搁不前,依赖每周和每日目标清单,而不是截止日期,你会有时间紧迫感。
(3)帮助分配你的工作量。通过制订计划,你可以将工作适当分配到周和日,不需要考试前熬通宵而前三周一个字不看,你可以细分工作。
为了更好的时间管理,也为了应对我的记忆力差,我找了一些app做时间管理,有“奇妙清单”“番茄工作法”“34coins”“高效todo”,最后我把“高效todo”留在了手机中,它能较好的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按重要性划分,把事情做分类处理,图表直观;二是便签功能有助于我及时记录备忘;三是每天晚上的总结提醒。和本书作者给出的建议不谋而合,缓解做决策的应激、列出清单、检查总结。
第四点:批处理
批处理的意思就是将那些类似的、散在的工作集中起来一次做完。批处理有助于节省时间,因为你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
说一说批处理的一些使用技巧。
(1)工作量。批处理最适用于将那些需要时间不长的零散工作放在一起做。你不能将整个课程都安排在考试前一天批量看完。超过3个小时的工作用批处理,效果就不好了。
(2)一次性完成作业。如果一项作业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8小时,就坐在凳子上一鼓作气完成它。将一个花3小时就可以写完的文章,分成15次零散时间内完成,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每一次都要花时间重新鼓起写作的激情才能开始正式的写作。
(3)提髙注意力阈值。注意力阈值就是指集中完成某项工作的最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急剧下降。通过不断接受越来越多的批处理,你可以逐渐提高你的注意力阈值。阈值越高,表示能一次完成的工作量也越大。
读到这里,我想到关于读书写作的一个例子,今年以来,我要求自己每读一部书籍,都要写出读书笔记。本身阅读就需要时间,我得做好时间分配和管理,写读书笔记又需要记录、思考和抽取,常常觉得时间紧张,尤其是在某一个阶段多本书籍同时阅读的时候。
后来我基本是这样来做的,用印象笔记做读书笔记,给每一本书建立一个文稿,即使同时进行也能够很有条理,我不再要求自己读完一章节或者一本书就立即写出文章,我允许自己先放一放。这样也能够在多本书中间锻炼分析阅读的技巧,然后集中到某一个时段,去写读书笔记,三个小时的集中精力至少能写两篇,常常完成三篇以上,如果按照曾经一周写一篇和如今一周三篇的节奏,效率其实是不错的。这也是作者提出“批处理”方式的吻合。
有组织
有组织是一种习惯,如何变的有组织呢?
(1)所有的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作业、课外作业以及约会日期都记录在固定的地方。没有固定地方的结果就是混乱。专门找一个地方放东西,这样会更容易放得有序。
(2)随身携带一个记事本。每天随时记录,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3)坚持日历和做事清单。应用做事清单记录任务和目标,使用日历来记录要做的事和截止日期。
习惯之初如绳索,习惯之后如蛛丝,无论是学习生活,良好的习惯绝对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对抗我的记忆力差和习惯大条,让自己身边的物品和事件找到组织,并且持之以恒绝对是不二法则。
回到这五个关键点,尝试与自己平时的学习相结合,是不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出一些改变,为了迎接更高效的自我!
九月说||五个关键点衡量你的学习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