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565126/685d9c7225a0af36.jpg)
创新不易,创新需要持续的思考(灵感也有赖于持续的思考),这样持续思考无疑是很累的,尤其在时间方面是奢侈的,所以于一线教师而言,时间与精力都决定了效率至上(想想备、教、批、导、考的繁重大家就知此言不虚)。不同于那些名师或教研员——他们很多时候已经是在玩课,玩课的背后是大把奢侈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一线教师可以偶尔一玩,但无法课课都去创新。关于想通过创新脱颖而出成名成家,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建议一线教师还是以“知识工具观➕学习对话观”为两翼,首先应守住双基,然后可以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一点新尝试,来玩玩,对,只为好玩而已。稳住了成绩,就可以玩玩,去实现一些所谓的超越,所谓自由之后更自由。
平时可以把想到的创新点在教案的教后记中记下来,下次再上此课时如不愿按部就班上,就拿出来玩一把。对于有教学理想和追求,想精进的教师,则不妨一个月玩一次,或者一个周玩一次,就像天天吃家常便饭,偶尔也换换口味打打牙祭。在这方面,贲友林之在对话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顾志能之在生问中激趣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均值得借鉴。我曾享受过对话的乐趣,所以深爱对话,其实生问激趣从本质上来说可能也是一种对话的艺术。
![](https://img.haomeiwen.com/i6565126/b7a23043c25ad36f.jpg)
泥瓦匠和建筑师的任务不同,要求不同,二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跨界玩一玩,但还是应该先干好本职,再去玩。
对工具论的反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6565126/3ae2f4cba5b855a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