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作者: 咸鱼片 | 来源:发表于2024-08-31 13:01 被阅读0次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它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于与主宰者,这种“道”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它是一切的开始,是万事万物的生化者。人之生老病死、草木之生长凋零、天地四时之变化、宇宙之始末等,皆归于“道”。《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运行有其“道”,万事万物都是从简单演变到复杂,而复杂表象的背后有其客观的运行规律。他也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阴阳共同体,相对而相依,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看到很多关于朴素辩证的哲学的智慧表达,即“祸福相依”“否极泰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除此,老子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e54e6c954a195b58664bbff750013d8.jpg

    简而言之,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也是指制约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自然规律。即是说“道”是宇宙万物由以产生的最初始、最古老的端源、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为“万物之所由”。

    在《道德经》第39章中老子叙述了道对天地万物的重要性,得道是天地万物存在和生存的基础,失道或离道,天地万物和统治者都不能存在下去。道对于天地万物(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是如此重要和不可或缺,所以我们人类应该“得道”,按照“道”来行事。在《道德经》第37章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顺应自然”。道永远是自然无为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王侯若能效仿天之道来推演圣人之道,统治者持守“天之道”治理天下,顺应民心,不要对百姓多加干扰,要让人民自己得到自然发展,万物就会自生自长。

    在《道德经》第29章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显然是告诫人们,天下乃是自然的“神器”,非人力(或者毋宁说是“君主”或“中央政府”)所能左右,言外之意,中央无为,而地方自治。在第57章中,他以更为明确的措辞再次表达了类似的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是告诫人们,社会难治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收过多的税费,以及统治者太过聪明、有为,所以难治。在第57章中,他以更为明确的措辞再次表达了类似的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就是说,政府无为,百姓自治(“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至于为何要提倡自治,老子在第49章中解释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统治者应该虚怀若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仁政爱民,不要只有自己的根本利益,要有广大群众的利益,心中时时装着百姓,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所难。(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c7b3616a7dadb107e886904c201b05e.jpg

    因此,老子治国安邦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无为而治”,它涵盖了当代宪法中的地方自治、人民自治和市民自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在老子所处的悲惨时代,“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当时,执政者互相争权夺利,弱肉强食,纷争不断,政治与社会大动荡,人民在战乱之中苟且活命,时刻都在担心灾祸的降临。老子把人民的不幸归结为社会的变迁。古时,百姓生活安定,天下大治。后来,人们产生了私有观念,社会出现等级差别,强豪兼并之风愈来愈炽盛,贫富差距愈来愈悬殊,便开始遭受压迫。正是这种压迫开发了人们的心智,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奇器物。老子的“无为”,正是针对执政者的这种私欲膨胀行为而提出的,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社会的规则是极不平的,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间世上多少富贵人家不劳而获,多少权势人物苛榨取,社会上处处可看到弱肉强食的情形,正如老子所说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达到了极点,可是老子没有看到战国的时代,只看到春秋的初期;那时的社会已经饥馑到人吃人的时代。庄子也曾经提到,后世必定会有人吃人的状况。大家在史书上只看正面,如果看到历史的反面,中国历史上全部人吃人的时代可以写一部专书。历史上在某一个阶段,曾把儿女互换的吃;天下大乱的时候,也有人母自杀以喂养儿女及一家人的活命。这类的悲惨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历史除了正面的光辉灿烂,查一查反面的记载,那就惨不忍睹了。老子当时已看到社会的贫穷,百姓的饥饿。因为春秋时各国诸侯只有富国强兵的思想,毫不顾及人民的死活;人民税赋又重,以致民不聊生,饥饿又贫穷。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另一方面,诸侯的愿望太大,头脑太聪明,想统治人驾驭人,造成民穷财尽,当然“是以难治”。老子这些话,对当时的政治是一副清凉剂。其实,何止春秋战国如此,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到了末代,都有这种现象。由此可以了解,老子的哲学以无为之治为药,是针对当时时代的一剂良方。

    6c89626465f6cc2c906e6b959951636.jpg

    所以,我经常说,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孔子开的是粮食店,打倒了粮食店,光吃面包牛排是吃不饱的,会吃出毛病的。几十年前打了粮食店,大家的肠胃部出了毛病,所以粮食店是不能打的。道家开的是药店,不病就不需要药店,一旦生病则非要去药店不可。所以老子开的无为之治这一味药是很重要的,碰到这个病,非用这个药不可。佛家开的是百货公司,吃饱饭又没有病,有空去逛逛百货公司,没有空就不去逛。这三家店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都不能打的,打倒了就麻烦了。可是,这个时代,岂止打了孔家店,无形中对这三家店都在打,打得我们现在很难办很麻烦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同时也说明一个现象,到了某一个时候,人们宁愿死掉,所以古时候有所谓“宁为太平鸡犬,不做乱世人民”的说法。近几十年来,这一个时代的人,生活得太幸福了;三五十年前经过变乱的人,都有乱世人命不如鸡犬的感受,活得都不想活下去了。在清朝末年,直到军阀时代,更是如此。

    这种现象是谁造成的呢?老子说是人为的,上面的领导阶层自己要求生,由于他们的求生欲望太大,要求过分,就使别人活不下去,也不想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阀发动战争,开始的时候,有一两个日本真正有学问的哲学家便悲愤自杀,因为不忍心看到自己国家走上灭亡之路。这就是当年日本军阀胡作非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使千千万万人的生命牺牲了。

    0b7a278607d72e0447cf6a5b8a513f6.jpg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做一个统治者,不要只为自己而求生,而是要“无为其生,而后生”,先不要为争取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欲望等去刻意作为,而是学会先放下自己的欲望,尽量不要为自己去捞取名利,忘掉形名之分。就不怕活不下去了。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述,老子强调的“无为”,其实就是要顺其自然,尤其是在治理社会的时候,强调统治者要效仿天之道来推演圣人之道,即“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样要比颁布什么法令、制度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更合理,更有用。用今天的话讲,类似于市场经济理念,不过多干预经济,让经济自然恢复。但如何“无为”,如何“无为”而且“大治”,又是一套方法论。这种方法,就是政策上不干预,但政策上依据目标加以引导。法令上不严酷,但必须坚持法治化治理。目标上不激进,不滥用权力和民力,但一定是有目标的,且追求“治”的目标。对于管理企业来讲,也是如此,如果领导者能让员工在宽松环境下自觉积极工作,即便他不加以约束,企业也依然可以有很大发展。无为而治乃大治,也就是说,“为”有时候反而不如“不为”,“不为”即是“有为。”

    西汉的文景之治,就是对治世目标的追求。

    637a3a718add11e1c5f203b5be8135d.jpg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雄才大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儿子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出现的“文景之治”更是令人叹服。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能把汉朝的帝业进一步向前发展,是因为他懂得渐进的道理,不贪功冒进,以俭养德。

    汉文帝刘恒,在位约23年。他在位期间,不急于建功立业,而是针对汉初民生凋敝的局面,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使秦末颠沛流离的百姓终于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天下如有旱灾或虫害,他就加倍施恩于臣民,如免去诸侯进贡、开放山田泽矿、允许民众渔猎、鼓励农业生产与工商业发展以做强经济。在对待皇室财政开支方面,他带头缩减自己的衣服、车驾、犬马,裁减官僚机构的官吏,开放粮仓赈济平民。自其登基以迄驾崩,他未曾扩建过宫室苑囿,未曾增加过犬马车驾,凡于民不利的,他就下令予以撤销。

    有一天,宫中计划修建露台,文帝叫来工匠进行预算,需要花费百金。文帝听后说:“百金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奉守先帝的宫室,经常担心有辱先帝的名声,何必要修这露台呢?”便废止了修台的计划。

    a75670af1b34f58bd31c0d240336ea4.jpg

    汉文帝的清心寡欲、不讲排场,还表现在他对自己死后的丧事处理上。他非常不放心自己的丧事,唯恐人们铺张浪费,劳民伤财,因此立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诞生后,没有一个不死的,死是天地间的常理、生命的自然结局,怎么可以过分哀痛呢?方今之时,人们都喜欢活着,厌恶死去,人一死就要厚葬,弄得损财破产,长时间服孝,以致伤身害体,对这种做法我十分不赞成。况且我又无德,没做什么有利于人民的事。现在谢世,却使百姓长期服丧痛哭,寒来暑往,旷日持久,让别人家的父子为我哀痛,老少为我伤心,不能正常饮食,停止祭祀鬼神,这等于加重了我的罪孽,如何对得起天下黎民百姓!我有幸得以守护宗庙,微末之身列于天下君王之位,已有二十余年。仰赖天地神灵的福佑,国内安宁,没有战争。我虽不敏,却常恐行为有失,辱没了先帝的遗德。想到岁月悠长,唯恐难以善终。而今有幸得尽天年,能侍奉于高庙之中,以我之不明,有这样的结局,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你们要命令天下臣民,自出丧之日起,服孝三天即皆可除孝服。不要禁止娶妇嫁女、祭祀、饮酒、食肉等行为;参加丧礼的人也不要光着脚;孝服的带子不要超过三寸,不要在车驾、兵器上缠孝布;不要命令男女民众来宫中啼哭,应来宫中举哀的,早晚各举十五声,礼毕即可。非早晚举哀之时,不得擅自哭泣。要布告天下,使臣民明白我的心意,我下葬的霸陵,山川要一仍其旧,不要妄加改变。我死后,把宫中夫人以下的宫女全都放归其家。”

    9983f4b3eabef2062a10a28c9ab2ddc.jpg

    汉文帝奉行中道,循序渐进,不求有什么丰功伟绩,只是一点一滴地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历史,为西汉中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上留下了“文景之治”的治世。从汉文帝的“无意建功名,功名反在身”的结局可看出,为官之人越是坚守仁爱素朴的大道,越能得到人民的敬爱,其功德在不经意间就修成了。

    综上述,老子崇尚“清净无为,顺其自然”,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相一致、协调,不做违背自然的事,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返璞归真”的状态。即“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eq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