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了3月份的读书笔记,翻开每页满满当当的记录,能回想当时看书或者听书的情景,但内容再次回忆,却只有模糊不清的印象。犹如黑熊掰苞米,一边学一边忘。
为什么我还有很多人做了笔记,积了几百几千个条目,却从来也用不上?难道我们仅仅是激情学习,而忽略了效率,还是仅仅给自己的心理安慰:我还是很用功的。再次反思,我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只关注「记录」,不关注「思考」。
如果不作任何记录,单纯把这条笔记记下来,也并非毫无价值 —— 但更可能的结果,就是成为囤积品,再也不见天日,过一段时间,连见过这个内容这件事都会忘掉。
记得曾阅读过《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过一个方法:每次记完一页笔记,不妨问自己:
这一页纸上,有哪3处地方是最重要的?
我能否将它们标记出来?
正是这种看似冗余的行为,才能激发我们的思维不断前进,突破自己的惯性和惰性。
有时自己思维枯竭,或者无任何素材想要去抒发时,也可以尝试利用现成的工具,比如手头的书籍 —— 每次需要产生新的点子,随意翻开一本书籍,随机找到几个单词(最好是实词),写下来,以它们为中心,来进行发散思考、自由联想。把每本书的部分章节进行糅杂加工,问问自己:
这些内容之间,能否建立任何联系?
我能通过它们想到什么?
这种方式,能非常有效地帮助破除固化的思维。
它的好处是:你可以有东西可写,有方向可循,有线索可以思考,而不会一直浪费时间,做着无用功。最重要的,是让大脑活跃起来,让思维动起来。动起来之后,再想办法将它引导、调适到更好的方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