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有条铁律,有一个人千万别得罪:
土匪在他手里灭了,太监在他手里栽了,王爷在他手里败了,连宰相也被他的学生斗下台了,管他对手是谁,他一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他的人生更是开了挂般传奇:
他5岁还不会说话;
他12岁不去读书整天嚷嚷着“要当圣贤”;
他15岁辍学考察边疆,一心要向皇帝上书阐述自己的军事观点;
他17岁在婚礼当天彻底放了新娘鸽子;
他18岁整整看了七天竹子差点死过去;
他22岁科举中第却根本不屑去上班;
他47岁用35天击溃数万叛军......
他在哲学、政治、军事、教育、文学、书法上的建树颇丰,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神级人物,他的学说广为流传,甚至出口到了朝鲜和日本。
他的信徒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战”中全歼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在两方面都做到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他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他就是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他印证了那首“神曲”:不要疯狂地迷恋哥,哥就是一个传说。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啥能成为这样“传说”般的人物?
一直以来,王阳明都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
很多著名的大人物,如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甚至日本的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王阳明为啥那么受欢迎呢?
因为按照世俗标准,他简直是个完美的人。
《左传》讲过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占全了。
立德:授课育人,弟子满天下;
立功:多次平定叛乱,几乎没有败过;
立言:提出的“心学”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成为儒学又一宗……
严格来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三不朽”的,大概只有王阳明一个。
别看现在王阳明人气那么高,在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却是两极分化。
认同他的人,觉得他发现了儒学真谛,是个大英雄;
看不惯的人,骂他标新立异,为了出名不择手段,是个欺世盗名的反动派。
为啥当时那么多人骂王阳明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开创心学,和理学对着干,完全是当时的“异端”,别人骂他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传习录》是一部记载王阳明思想的著作,但这本书可不是王阳明写的,而是弟子们对他语录和书信的收录,相当于心学阵营里的《论语》。
在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一统天下的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
即:终极真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要寻求真理,就要到外部世界寻找。
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最后会由量变到质变,豁然开朗。
王阳明却说:不对。
寻求真理,不用借助宇宙外物,而要回到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套完整的终极真理,把内心的真理挖掘出来,再扩充到万物之中,去影响别人和社会,这就是“致良知”。
程朱理学要求向外,王向明强调回归内心,路径正好相反。
古代的皇帝都是很推崇理学的。
为什么呢?
因为理学是统治哲学,理学认为人是先对事物有了认知,才会有行动。
那么这个认知又是从哪来的呢?
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说,很多事情人天生就知道。
然后还有很多事情是有圣人告诉我们的,比如孔夫子说这件事得这么干,不这样不行,比如大厨写好了菜谱,就得照着菜谱做。
只有按照孔夫子,按照圣人先贤的教导去做事,才是正确的。
总的来说,就是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比如古代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这就是针对女子的行为准则。
再比如三纲五常,都是约束古代人行为的准则。
这样的思想,皇帝当然喜欢,老百姓和臣子都要忠君,这就能更好的维护皇权。
但是,王阳明说了,凭什么大厨写的菜谱就一定对呢?
凭什么圣人先贤说的道理就一定对呢?
王阳明觉得,没有真正的圣人,没有完全正确的理论指导,一切都要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
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含义并不复杂,就是要求我们既懂得学习,同时也愿意躬身实践,
在不断磨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反思和总结,找到之前的不足,并能总结出自己的套路和方法,在反复的改进中再学习,再实践,
然后不断进步,这其实才是理解了知行合一的含义。
但是,理论终究还是理论,写出来的毕竟还只是道理,如何能真正做到把知行合一的理论落到实处呢,王阳明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二法门,就是事上练。
事上练就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把自己学到的,总结到的运用起来。
用今天的话说叫刻意练习,简单点说,如果你能掌握这个方法,将会对你的事业与人生,有着重大的帮助。
王阳明在书院讲学说了那么多大道理,最终的理论都不是他想出来的。
而是因为他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在庐陵做县令的时候事上练,在平定宁王叛乱的时候事上练,在赣南剿匪的时候事上练,是在不断理论联系实际的反复实践和总结中淬取出来的。
阿里巴巴的马云,作为中国最早开拓电子商务的企业家,创造了众多奇迹。
在他年少时,学习外语既没有音视频,也没有网络,他自己跑到西湖边拉着老外练外语,没有机会找机会练,所以他不做老师这么多年,外语依然非常流利,这就是事上练。
而且,马云自己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他说:“能坚持按道理办事的人太少,行动是真正说明思想的。
等你自己做了几年,也许就明白该怎么建立自己的核心团队,怎么去管理,怎么识人、用人,这都得磨练多年后才明白。你需要的不是指导,需要的是实干。”
所以,这也验证了王阳明所鼓励的“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理论指导也没关系,只要大方向没毛病,你尽管去做,事上练。
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遇到一个问题,就总结一个经验。
然后你就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最后达到“知行合一”。
除了知行合一,学习王阳明的心学,还有一个重大的好处。
我们今天都面对激烈的竞争,都明白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想要活的更好就必须把自己变成社会需要的样子,这是虚伪么?
不,心学告诉我们这是真正的成熟。
只要你恪守内心的平静,那并不违背良知,我们可以用很多的方式描述现在社会的不好,功利,自私,利益,但是该逃避么?
不是的,它始终在那里,我们必须要学会和它相处。
在浮躁的社会里,我们为了房子车子,升职加薪,为了家庭,为了父母,带上不喜欢的面具,活成不喜欢的样子,
我们内心会不断纠结,而心学恰恰是舒缓压抑、消解痛苦,复归平静的一剂神奇药方。
我们把这剂神奇药方浓缩成为12讲,详细解析了“阳明心学”对于今天的你有怎样的帮助,
王阳明的三大核心秘籍“心即理、知行合一、至良知”能解决你的哪些实际问题,
让你听得懂,学得会,能实战,最短时间掌握职场升迁的方法、找到心安生活的法门、真正拥有改变自己人生的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