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络)近年来,景德镇一些有识之士爱市心切,杜撰了“China”来自于“昌南”谐音的神圣命题。其逻辑是:英语中的“China”即指中国,又代指瓷器,而景德镇是瓷器的故乡,曾俗称“昌南”。于是,“昌南”便是“China”了,原来如此。是如此吗?
“中国”的英文名称为“China”,瓷器的英文名亦为“china”。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现在的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洲。18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的昌南精美瓷器倍受欧洲人珍爱,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那么,英语中“China”一词,语意既指中国,又指瓷器,这是怎么回事呢?据以上分析,代指中国的“China”(支那),早在我国瓷器还没有真正产生的殷商时期便已出现。而代指瓷器的“China”却出现的很晚。众所周知,十七世纪以前,欧洲还没有生产真正的瓷器(硬质瓷)。欧洲人见到中国瓷器最早不会超过十三世纪(相当于宋、元间),早期只是通过阿拉伯商人经地中海转口。景德镇瓷器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是十五世纪以后的事。精美的中国瓷器不仅给欧洲人带去了意想不到的美的感受,更给他们的生活带去极大的方便。然而,这些妙不可言的器物该怎么称乎呢?既然是从中国来的,英语中又没有现成的称谓,那就叫“China”吧!
根据英文《韦氏大辞典》所载,瓷器(China)一词最初即来源于支那(China)。由此可见在西方是先有中国之名,后有瓷器之称。其实这种借代称谓在欧语中并不鲜见。如青绿色的龙泉青瓷,便是以法国田园戏剧《阿司特萊》中牧羊人“雪拉同”(celadon)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的舞台服装色彩很接近龙泉青瓷。再如,十七世纪初,荷兰人在海上俘获一艘名为克拉克(kraak)的葡萄牙的贸易商船,上面装载大量的景德镇及福建沿海等地生产的青花瓷,这些满饰开花图案的盘、碗、杯、碟等,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给欧洲人以巨大的影响。以后这类外销瓷便以船号命名,统称“克拉克”瓷。
瓷器生产大部分散落在浮梁县境内各地,以南河、小南河两岸为中心。明嘉靖《江西大志·陶书》云:“陶厂景德镇在今浮梁县兴西乡,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清乾嘉间蓝浦在其所撰《景德镇陶录》中则作了进一步发挥:“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素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置’四字……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考古资料证实,北宋景德镇瓷器属吊脚装烧,器底无釉而多粘渣,不可能书底款,也从未发现过。可见是他根据清代的官窑烧造而杜撰的。
景德镇的人民十分朴实,爱市之心溢于言表,在保“瓷都”地位的热潮中表现尤为突出。但是,著名学者刘新园先生有一句恢谐的名言:“如果自己不漂亮,老在人前吹嘘:我母亲漂亮,母亲的母亲更漂亮,会让人笑话的。”景德镇“瓷都”地位的确立,是靠我们先辈工匠自强不息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与竟争意识。我们所要继承的,正是这些优良传统而不是徒有虚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