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我见过很多的女孩子。以前许许多多次的我以为的喜欢,在现在看来却无足轻重。后来,我理解到人生是阶段性的,至少在我已过的生活里看上去是这样。一个时间段遇上一群人,产生不同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始终不能长久。在跨越到另一个阶段的生活以后,已有的感情便逐渐淡漠,不再联系的人也就没有了感觉。再次遇见后,便开始质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过这么一个人。或许过去和现在本身就是不同的一个人,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评判过去的行为。
几个问题始终是困扰我的。首先,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好感不等于喜欢。你可以对所有的长得好看的,心地善良的女生产生好感,但这并不等于就是喜欢她们。产生好感本就是我们心中对美的一种追求,而喜欢呢?我们常常说的喜欢某一个人中的喜欢一词是什么含义?而这种习惯源自哪里?是由好感演变的拥有更深刻含义的词吗?
以前看到过一个视频,视频中的老先生说真正喜欢一个人是没有条件的,任何有条件的喜欢都是有私心的,都算不上真正的喜欢。老先生的话我不敢苟同。因为当我谈到我喜欢的一个人时,我会用力的想出她的多少般好来。如果我说不出喜欢的那个人的种种好的地方,我不知道这样的喜欢能够持续多久。我是相信喜欢的那个人总有某样东西吸引着我,让我不顾一切。这并不是源自于这些无聊日子里的某些需要,而是真真切切,切切实实的跟随着自己的内心。
那喜欢是否来源于好感呢?我想起一些爱情故事,能够相伴到老的那种。里面的主人公靠的是什么来维持几十年的感情的呢?我想着:“几十年的时间”,哦,没错,就是时间。霎时,我又意识到一个问题:喜欢等不等于爱情?好感,喜欢,爱情,这一过程中的人的范围在缩小。怎么说?由许多人渐渐变成一个人,逐渐对感情变得专注。这时候我意识到,陪伴便是爱情产生的必要前提。好感和喜欢中没有这一个因素,因此没有爱情来的宝贵。
我接触到的相互陪伴的夫妻并不多,或许没是因为没有刻意的去了解,唯一可以谈的就是我的父母,他们正在走向爱情。
现在回忆起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十分的混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脑袋里便有了小时候的画面,至于它的真实性,我也无法去分辨。隐约记得那时候关于父母的记忆很纷乱,常常替我做饭洗衣服的是我的奶奶。在我六岁时母亲告诉我说:“因为有了我和你爸然后有了你,同样的因为有了你的奶奶,所以才有了你爸,所以有了你的奶奶才有了你。“那时的我觉着不可思议,我的存在竟然和这么多人有关系。至于我到底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十几岁。但对当时的我,关于父母他们的疑惑更多。那时我已经知道只有妈妈能够怀上小孩,所以产生了一个疑惑,这跟爸爸有什么关系呢?
在我知事的年纪,我想着那些变得幼稚的疑惑时常常会面红耳赤,感觉到无地自容。
奶奶对我说这个呀,你以后就会懂了。现在的我意识到,我的家庭一直都是希望我能够自己在生活中明白一些道理,而那些于中国传统观念中所涉及到的无法言说的东西,例如性之类的,总是视为禁忌,闭口不谈。
在我到了十几岁的年纪,奶奶会拿一些事更我开玩笑了。譬如说给我找一个媳妇之类的。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老人们认为可以讨论这些的年纪了,不过我还有更深的疑惑:关于父母。
奶奶说,那个时候父亲都已经二十四岁了还没有找到媳妇,于是她便愈加着急,到处拖着媒人介绍这个姑娘,那个姑娘。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父亲母亲们已经快五十了,在他们那时的那个年纪,媒妁之言即是正理。
我知道的,祖辈们世世代代都是农民,那时没有自由恋爱,都为了生存不顾一切。到了一个年纪,就做这个年纪农民该做的事情。父亲那时到了成家的年纪,奶奶张罗着终于让父亲娶到了母亲。
父亲具有中国农民普遍的形象,长着一张憨厚可掬的脸,有着爱贪小便宜的性格。(不包括所有,在我看来是这样)
我想那时父亲在二十四岁之前便吃了很多的苦,不过他重来没给我提过细节,只是一笔带过说:我小时候很苦。我和父亲交流很少,但他在我面前树立了足够的威严,我很怕他。他的那些苦我永远也体会不到,而我在体验了生活的不易后体谅了他受得那些苦,也明白了父亲的不易。
我想和祖辈们一样,父亲母亲结婚时是没有多深的感情的,祖辈们一直奉行着先结婚,再恋爱的观念。但那时的感情却也得长久,不似快餐似的感情,纵使吵架,但也终归心平气和。
笔者不幸,少年时代见证了父母的吵闹与平息。父亲的怒火,母亲的沉默;父亲的谩骂,母亲的哭泣。这些依旧历历在目,但好在笔者没有再被这些场景给困扰。
记得父母难过几次离婚,都去到民政局了。我想那时母亲是真的受够父亲的喜怒无常,但最后父亲还是恳求着母亲,让母亲愿同父亲回家。父母年轻时,像两块尖锐的石头一般,难以磨合。
后来时间,将尖锐磨平,他们最后谁也离不开谁。在我以后的人生中,见到过很多很多父母离异的同龄人。我很庆幸父母们已经陪伴了如此之久,他们没有了彼此在身边时,我看出他们的心慌。我替他们高兴,彼此变得如此重要。
父母亲的吵闹,在我十二岁是便消失了。为了这个家,他们去了远方,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段时间没有了父母的陪伴,我们的关系淡了一些。尤其是想着他们从前的争吵,我对他们的感情愈加冷漠。那时父亲血气方刚,或许正是什么都锤不了的年纪。父亲爱喝酒,爱抽烟,母亲的劝告毫无作用,他们的争吵也由这些琐事产生。但生活就是由这些损失组成的,没有了这些琐事,生活的乐趣不就大大减少了吗?
后来,父亲戒了酒,戒了烟。
在我高二那年,父亲检查出糖尿病。母亲哭了。陪伴在父亲身边的始终是母亲,我想以后陪在他们身边的便是我。那时起,父亲收敛了他的暴躁的脾气,对母亲轻言细语。我想他们始终是需要对方的,只是一个人不好意思开口,一个人选择承受着那个人的坏脾气。
后来高中时候,父亲总在我的耳边说起以前和母亲的故事,故事讲的很含蓄。如何相遇倒是一句不提,只说是一起吃了很多的苦,经历了很多东西。现在他们的身体大不如以前,其实我觉得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意识到彼此的重要性,陪伴的就只有彼此。现在想想,父亲大概真的不是那种很懂浪漫的人,他们那时或许觉得彼此还行,草草相识,草草结婚,一切随便的像是刻意完成某种仪式。我很久以前看过父母的结婚证,父亲那时很瘦,长着一张憨厚的脸,我想算的上是眉清目秀,母亲也还漂亮,五官轮廓突出。不过在他们脸上倒是看不出现代人所谓的娶了爱情,嫁给爱情的模样。不过那是或许也算是平常。
家乡的田间小路连接着公路的南北,在我高中时代时,父亲和母亲喜欢傍晚去小路散散步,不过并不是同行。这时,母亲总是招呼着我去散散步,但通常我是拒绝的。或许因为宅成瘾了,不过没事的时候我还是会骑着我的自行车,从家到小路绕一圈。
父亲母亲在家的季节总是冬季,那时农村里的人不愿在寒冷的天气里傍晚时分绕着小路散步。父亲母亲却喜爱在这样的天气里去散步,我想可能是平日里远离家乡的遗憾,但终究不解父母的心思。
他们一个绕北,一个绕南,从公路的南北不同方向去往小路散步。冬日里傍晚没有夏天里余温散去后的燥热,整个村庄安静的很快。从黄昏到天黑,会让你产生一种时间加速流逝的错觉。父母通常在天黑前的傍晚出发,在天完全黑了以后回家。起初时,我对父母的习惯不是特别关注,父亲母亲虽然有时叫我晚饭跟着他们一起去散步,但我大多数时候是拒绝的。我早早的上床,早早地拿出手机看着屏幕里面的世界,鏖战到深夜。但偶尔也会因为无聊在晚上八九点时起床到屋外吹吹冷风,想一些若有若无,似真似假的事。于是我选择在某个个傍晚骑着自行车散散心。
家乡的冬天的风是温和的,吹在脸上只有丝丝寒意,而遥远的,远离家乡的地方的风吹着脸生疼。
父亲母亲早我一点儿出门,出门时依旧喊着我一同出去散步,同样的,我拒绝了,他们现在总是不会强求我去做我不愿意做的事。乡间很安静,到夜间时这种安静叫人害怕。我从公路的北边去往小路,远远的便看见了母亲的身影,我在纳闷父亲为何不同母亲一同散步?我骑骑停停,一直跟随在母亲的身后,我时而拿出手机拍着远方模糊黯淡的景物,时而停下驻足想着不明所以得事情。许久后,我看见了父亲的身影正一步一步的向母亲走来。我看着他们,脑袋出神。想起他们之前的那些吵闹,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久的我都快记不清了。不知为何,鼻子有些酸酸的,很多往事突然袭来,内心却也十分的平静。
父母们早早地看见了彼此,碰面时他们停下来脚步,说着一些什么,听不清。我想大概是一些琐事之类的吧。我看见父亲憨厚的笑着,用手抓着头发,我想应该是母亲说了什么让父亲不知所措。父亲的看上去脸很轻松,大概母亲的脸也应如那般。我选选的看着他们,一脸轻松的看着他们。他们给了彼此一个生硬的拥抱,然后又分开。迎面,父亲向我走来,我匆忙着骑着自行车从他们身边掠过。
父亲母亲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还好,有了陪伴,从彼此毫无瓜葛的陌生人走到了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