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叔叔是公爹的故交,公爹已去世十年有余,两家还在来往。逢年过节彼此都到家里看望,前些年,翟叔叔的父母在世的时候都是我们先去他家拜年,如今二老都已下世。翟叔叔先派他的儿子来家里探望婆母娘。
因为工作原因,老公今年回来的晚,走的又早。这走亲戚的任务就自然由我完成。来到翟叔叔家里,敲门无人应答,电联得知婶婶出门了,弟弟和弟妹去丈母娘家没有回来。婶婶知道我在门口,就即刻往家赶。等了大约十分钟的样子,婶婶骑着电动车风尘仆仆赶来。她告诉我今天初八,加工厂那边开工了。她去看看。我说:“应该提前给您联系一下,不知道您忙呢,有些唐突了。”她还是那样精神,红光满面。谈笑风生间我们来到了客厅,一位老婆婆缓缓起身,我大吃一惊,“这是姥姥吗?”婶婶说是的。我心想:这不是家里有人吗?为什么被锁在家里呢?“电视也没有来,姥姥一个人在家不急吗?”我又好奇地问。“我走的时候给她打开了电视,估计是看完了,把电视关掉了。”姥姥也点头回应。“她长期耳鸣,听力也不好,也不怎么看电视,敲门也听不见,也很少出门。”这何尝不是一个空巢老人呢?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已流行很多年了。对于亲朋故交,这句话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今年过年,老公的同学来家里的不少,他们来到第一时间就是来到婆婆的房间,亲亲热热地叫一声妈,然后就是嘘寒问暖地寒暄,汇报自己的境况。婆婆心花怒放,满脸堆笑,那是一种很难得的喜悦。不知道他们来到为什么总是喊婆婆为“妈”。后来听老公讲,他若去同学家拜望老人也会喊妈,喊爸。要知道这不是随便喊的,况且有些同学的爸妈已经离世,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生生地喊一句爸妈并不是那么容易开口的。对老人来说是一种慰藉,对有些来说那是一次奢侈。婆婆自从车祸以来身体也大不如前,阳康过后身子越发沉重,脚步蹒跚了。记忆力也下降了,丢三落四是家常便饭,往事重提的都是陈籽麻烂谷子讲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都说她的记性好,或许对她来说那些故事承载了太多属于那个年代的悲欢和酸甜。她说人年纪大了总是想小孩,哪个不在身边想哪一个。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对于孝道,今人能做到的确实赶不上古人。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空巢老人,那么多因为空巢发生的令人唏嘘,扼腕叹息的悲剧。多少个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家的摄像头里演绎的都是孤独,无奈和心酸。对我们来说的来日方长对空巢老人来说或许只是某年某月某一天的相见,对他们来说余生很短,就是掐指一算,见一面少一面的风烛残年。
我的大姑父的微信名就是“空巢先生”,一双儿女在西安安家落户,后来儿女各自在那里成家,再后来大姑还得了一对双胞胎孙子。对他们来说多么令人多么喜出望外,心心念念的盼如期而至,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姑和大姑父聚少离多的两地分居。大姑在儿子那里帮助带孙子,大姑父一人在家里教书,一人生活。对于多年来独享大姑照顾的大姑父来说,空巢就是他的日常。如今好了,大姑父已经退休他们终于可以团圆了。今年春节大姑一家都在西安过年,大姑给婆婆打电话诉说虽然是一家团圆了,也有身不由己的遗憾,毕竟,对他们来说回家过年才是心安。
在老龄化越来越显化的今天,社区养老,养老院养老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补充手段,已经越来越被推崇。关注空巢冷暖,构建和谐家园。愿天下的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