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手持降书,说得童贯任命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官场政治斗争的戏码。体现的不再是战场直面厮杀,而是政治背后的角力。如果说前面写的是武戏,后面这一部分就是文戏演的十足。
文戏这一部分要讲的精彩,关键的是要分清敌我双方的政治关系,派系之争,利益得失,权衡利弊,计算好双方的得失。
在这一部分当中,交战三方,包括北宋。辽国和女真,利益集团主要都有如下两方。
辽国方面,分帝系和后系
皇帝系这方面主要是契丹族,以皇帝耶律延禧为首,耶律大石辅助。皇后系这边主要是萧皇后为主,奚族首领肖干为辅助。
这双方之间争夺的主要是军权和政权。 两个人各为其主,其性格特点也还是非常鲜明的,不愧为一时之枭雄,既有光明磊落。力保大局这一面,也有为自己的族群争利益的一面。
女真这方面,其实也为两系
对宋朝的保守派和激进派,一方面以老皇帝完颜阿骨达为代表,不太想对宋用兵,另一方面以年轻将领为主,希望夺取大宋江山。
两者之间有一定矛盾冲突,但并不激烈,只是在派兵多少,出兵时机上有所矛盾而已。
宋朝这方面则矛盾重重
主要是童贯一派系和西军这一派系之间的长期以来的历史矛盾,也揭示了北宋军队在白沟河战场上失败的主要原因。
北宋的传统历来都是以文抑武,既希望军队能够立战功,又不希望尾大不掉,对皇权形成威胁,因此就总是想制约军队的指挥权利,分化瓦解军队首长之间的利益同盟关系。
这样大将既想立功,又要自保,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保住自己的小命和军权,因此在重大的军事决策时就不免经常有挚肘这种问题发生。最主要战将都无法尽全力作战,相互之间还要相互提防,不同派系之间经常是互相拆台而没有共同御敌的大局意识。
大纲向各个章节的写作任务分解。
这一部分的主要决策任务有两人,一是童贯,二是西军老种相公。
对童贯来讲,在官家面前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夺取燕京,立不世之功,弥补之前在白沟河战役中失败的不利局面,力保萧炎骑军夺取燕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抽调主要的骑兵部队,力压西军进行战术保障。
对于老种相公来讲,主要是说服他不要太过于注重个人得失,在大宋在辽国和女真人战争面前赢得主动地位,尽量能够配合童贯主力部队的做战。
在这一部分当中出现了另一个反面人物,也就是辽国降人赵良嗣,赵宣赞。他的利益出发点主要是不要被人夺去了全部的风头,保持自己的地位,压制萧炎的成长和晋升,抓住萧炎的弱点和把柄,从而实现控制。这个反面人物是这一部分中最重要的破坏性人物。
增加这个人物的意义和作用,就是不能使事物的发展过于顺利,从而增加故事的曲折性,加大任务完成的难度。
在这一部分当中,正面角色中也增加了一个辅助性的人物,就是方腾,这个人物代表老公相和西军诸位相公之间的联络人角色,是一个年轻有作为的代表,最后被萧炎所感召,在萧炎的大业中起到了积极辅助的作用。
这一角色的加入,使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更为均衡,文武角色上也更加的均衡有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