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冲击下,辑里湖丝该何去何从?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是浙江省的传统丝织品,属于南浔特产,因产于南浔辑里村而得名,辑里湖丝在清朝康熙年间,甚至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闻名遐迩,这和湖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穿珠湾”以其独特的灵性养育了南浔,也养育了辑里湖丝,蚕农们充分利用该优势,培育了优良的蚕茧“莲心种”,莲心种经过“穿珠湾”水浸泡,再由“小丝车”缫制,诞生了“辑里湖丝”,该丝种“透、白、韧”,悬挂8枚铜钱而不断。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辑里村的“荣记湖丝”荣获金奖,然而如今,尽管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辑里湖丝再次被世人所知晓,但它早已失去当年的风采。市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在电脑操纵,大机器生产的模式下,物美价廉的服装产品纷纷亮相市场,在这种环境下,民众对丝织品的需求量普遍减少,包括辑里湖丝在内的丝织行业面临着难题。
如何在现代重振辑里湖丝?首先得找到辑里湖丝衰落的源头。辑里湖丝的荣誉,是建立在辑里村乃至整个湖州以蚕为业的农耕时代,但现在已今非昔比,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种桑养蚕业已逐渐没落,南浔区农林局曾统计过蚕种发放数量以及蚕茧年产量的变化,二者均有大幅度下降。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是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过去,蚕桑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如今,大部分农民选择打工或从商,真正是农民身份的只剩下一部分老人。
除了传统丝织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重下降以及传统单一生产模式的农耕时代逝去这两大原因外,传统的养蚕方式亦阻碍着蚕桑业前进,由于蚕本身的特点,当下还无法通过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来代替传统养殖,单户人家散养的方式无法跟上现代经济发展的脚步。
现代文明冲击下,辑里湖丝该何去何从?改进生产模式,迎头赶上。集中零散的农户,使农民演变为庄园工人,以农场化、庄园化方式养蚕,在此过程中,吸引外出打工的工人回流。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单一的农场化蚕桑养殖依旧困难重重,而蚕桑产业多元化经营是一大突破点,在蚕桑养殖过程中,可以同时发展饮食业(如桑芽菜、桑葚冰酒)、旅游业(举办采桑等农家乐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方式,只有将辑里湖丝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发掘出来,并展现在产品上,才能再度创造辑里湖丝的辉煌。为此,需深入了解辑里湖丝的历史沿革,丝织技术及其改良过程以及近代出现的号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丝商群体。近几年湖州兴建的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南浔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国丝文化园等就是挖掘湖丝历史渊源,传播湖丝文化的重要平台,不仅如此,这些机构还将旅游、文化、蚕桑等结合起来,更好地适应现实环境,进一步推动了湖州经济的发展。
确实,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重振辑里湖丝绝非易事,但至少,通过这种方式,辑里湖丝有望延续下去。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湖韵遗丝,桑绕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高铖瑜
2018年7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