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子夜》有感

作者: 北有浅秋 | 来源:发表于2022-09-16 20:24 被阅读0次

    《子夜》是矛盾在1932年完成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旧上海为背景,描写了当时中国的各种矛盾和斗争。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这,我先大体讲述一下故事里的一些来龙去脉。

    故事的主人翁吴荪甫,一名丝厂的老板,因为家乡出了一些变故,带着一家老小来到纸醉金迷的上海避难。他们家的老爷子则因为上海的生活对于他这样的旧时代老人来说实在过于聒噪,加上那满街的霓虹灯,各式扭着腰肢的美人儿,过了不久就因为这种种的刺激急火攻心而死。

    吴荪甫不但没有因为老爷子的死感到哀痛,反而在厅堂里和上海的商业大亨谈生意,论时态。在这些大亨里有一位叫赵伯韬,他是一名非常善于投机买卖资本的资本家。此次前来就是为了拉拢吴荪甫和他的姐夫一起投入基金然后成为公债大户,这样就可以在股票生意里大赚一笔。虽然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都有些不确定,但是听完赵伯韬的计划后,还是决定大干一笔。这次的行动为他们带来了利益,于是这个小联盟就一直持续了下去。

    过了一段时间,公债上的情形越发紊乱,于是吴荪甫又和另外几名商业大亨联合起来开了自己的金融小公司,可以支持部分的资金流通,让他们经营交通等产业。吴荪甫当然对这种生意接纳的很,于是他们就成功开大了自己的小公司。

    这不代表吴荪甫已经成功,事实上,他与金融市场上的纠纷越缠越大。不但和赵伯韬从盟友变成了对立关系,自己的丝厂生意也不好经营。由于日本的生丝技术比中国好得多,但是政府不允许海外商品流通,让吴荪甫甚是头痛。于是他只好放手一搏,将自己的资产都抵作公债希望能抵过危机,结果依旧被各项欠债和纠纷问题赔了个精光。唯一的希望杜竹斋也突然变卦,让吴荪甫彻底破产。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它的问题听起来固然复杂,但是只有两个主心骨理念:

    1.我们不应该闭门锁国,这样不但不能带来利益,还会带来巨大的亏损。

    2.我们永远不能把信任放在别人身上,更不应该莽撞行事,不然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故事中的吴荪甫就是一名敢于冒险,但是却过于蒙昧,在没有充分了解市面上资金情况的时候,擅自进行大额交易,本来希望血赚一笔,结果还赔上了原有的私产。在故事中吴荪甫显然看不起那些不敢出手,看起来懦弱的商人,事实上不冒险不代表不勇敢,冒了险也不代表就会得到回报。就像在不知道一条河的深浅的情况下跳下去游泳,善游者固然无惧,不善游者如果还要执意冒险,就不能怪罪那些善游者们的”怂恿”。毕竟人家有足够的底气而你没有。吴荪甫作为一个不善游者,又经历丝厂生意上的麻烦,这样的选择显然不明智。他盲目的相信和崇拜为他造就了这样的结局,本来以为的依靠却反目成仇,他怨自己命苦,却不知是他自己造下的孽缘。可见一味的相信不但得不到回报,到时候还反而被别人笑话。盲目的自信是错误的,我们更不应该对任何人付之盲目的信心。

    这个故事同时强调了闭门锁国的危害性。我们眼看着日本生丝的科技发达,却限制购买,不让国内品牌有学习的机会,那么我们又如何能为国家效力,赚大钱呢?这是一种不明智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做法,连老百姓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官府却要固执己见,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我们不应该崇洋媚外,但是知此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没有机会学习,更没有机会竞争。这对我们自己,对别人都是不公平的。

    看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所处年代的火烧火燎,以及作者试图做出改变却又不能发声的痛苦。如果有人想要问为什么这本书叫做子夜,我或许会说,因为子夜漆黑一片,黄昏早已过去,晨光尚未照耀。星星没有前半夜的明亮,月光也逐渐的暗淡。一个人在子夜时分慢慢的摸索,本以为摸到了救命的稻草,却中了陷阱。这就是那时候的形势,表面看起来冠冕堂皇,人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却没人知道他们是在苦中作乐,只是在试图找到自己的那根救命稻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子夜》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ts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