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抑郁系列03]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

[抑郁系列03]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

作者: 新的遇见 | 来源:发表于2021-02-16 00:37 被阅读0次

    前面提到的病理机制中的易感因素,有不同的原因造成,生物学的、心理学的以及社会环境的,比如一个孩子的体质中有遗传因素,让其易感,还有母体怀孕、生长发育、成长经历过程中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改变这些素质。我们先来看生物学机制。

    一、遗传学机制

    抑郁症与二旋糖尿病的遗传机率差不多,在30-40%。这个研究结果2016年,发表在英国的《自然》(《Nature》,CNS,Cell,Nature,Science三大杂志之一)上,75607个抑郁障碍样本与231741无抑郁史样本对照,发现5个(染色体)位点有显著性(P值小于10-8);选择P值小于1.0X10-5(45773名转折,106354名对照),进一步发现,15个位点有限制性差异。

    那得抑郁症是不是就是这五个位点引起的呢?不一定。可以再来看看2018年的一个研究:135458抑郁症患者/34490健康对照基因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遗传特点与健康人不一样,有44个基因位点有差异,那是不是这44个基因位点导致了抑郁症呢?不一定。首先,这些基因位点,在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进食障碍等疾病里,也有类似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一些困惑:是不是这些基因位点跟人的精神疾病的易感素质有关、而不仅仅是跟抑郁症的易感素质有关呢?抑郁症是不是有特异性基因?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了它与健康人的遗传特点不一样,同时,其遗传特点与其他精神障碍有一些共同点。

    下面看另一个700个样本的研究

    700个精神疾病患者样本的基因研究

    研究说明:

    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重叠性达到75%;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有20%多的重叠性;双相情感障碍与单纯抑郁症有25%的重叠性。

    另外一个发在CELL上的研究报告,23万个患者样本,接近50万健康样本对照,患者包括精神分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抽动症、孤独症、强迫症、进食障碍、多动症、神经性厌食等9种疾病的患者。结果表明,九种病可以分为三类:精神分裂、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遗传重叠性(病理性基因的重叠性)、一致性很高;进食症、抽动症、强迫症的重叠性很高;抽动症、孤独症的重叠性高。

    研究结论是:抑郁症肯定有遗传特质,但是其如何遗传的具体机制尚无最终结论。可能需要更大样本(比如100万个),分成不同亚类进行深入分析,寻找有代表性的遗传特质,这是今后的研究需要深入的。

    二、免疫学机制

    抑郁症是炎症吗?1995年,M Maes就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水平高于正常人。一项纳入29项研究的累积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抑郁患者血清中的两个炎性因子——IL-6(白介素6)和CRF(C-反应蛋白)的水平高于健康人群。抑郁症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变化。

    2018年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体内的炎性标记物可以预测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比如抑郁症患者身体里的炎性标记物叫白细胞介素6,这个指标升高,对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不好。炎性反应大的抑郁症患者的药物疗效不好。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现在还没有研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恢复其自我减压、自我调整的功能。

    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等)治疗抑郁症研究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18种抗炎、促炎因子都升高。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反应处于升高或者紊乱的状态。一些常见抗炎药有抗抑郁的效果,这是调整患者体内的免疫反应。

    关于为什么炎性免疫系统的变化会发生抑郁呢?暂无研究结论,相关假说有:

    抑郁症的炎症机制假说:神经小胶质细胞

    体内炎性茵子增高的时候,头部的小胶质细胞增加和活跃,正常状态下,这种细胞是静息状态,这个时候蠢蠢欲动。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变化过程中、合成代谢分解的过程中非常重要,这种神经递质又跟抑郁症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前身是色氨酸。在小胶质细胞受到炎症和精神应激的影响下,色氨酸变成喹啉酸(一种刺激谷氨酸受体,NMbA受体过度兴奋的时候,就容易抑郁。

    炎性反应与精神疾病

    68个急性期(S40,B10,M18三种)和46个慢性期(S18,B16,M12三种)研究,发现一些共性:几种炎性因子(IL-6,TNF-a,SIL-2R,在三种急性期患者中均增高;IL-6在三种慢性患者中均增加;治疗后,IL-6在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中显著性下降。研究报告认为,三种精神疾病可能有共同的免疫功能失调。

    三、神经生化学机制

    抑郁症是神经生化紊乱吗?5-HT/NE/DA。2011年一篇学术文章显示,目前跟抑郁障碍有关的有5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GABA-氨基丁酸。目前的主要药物治疗主要是将神经递质中的5-羟色胺或者去甲肾上腺人为地通过药物增加,或是某些区域多巴胺增加。这是目前相关药理学的基础。

    前面的研究表明,穷尽现有的方法,也只有60%左右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因为上述五种神经递质,只有两种得到针对性药物。2019年,美国上市了两种新药:一个是5-羟色胺受体的阻断剂,S-Ketamine,右旋的氯胺酮(氯胺酮是导致成瘾的兴奋剂,其右旋体用来治疗抑郁,效果较好),受疫情影响,尚未在中国上市。另一个是GABA-氨基丁酸这个系统,有一个治疗产后抑郁的注射剂,2天以后可以改善症状,疗效持续30天以上。伴随针对五大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针对抑郁症的药理学手段会更多。

    四、影像学机制

    目前,关于抑郁症的神经环路的研究,主要围绕在脑的前部,虽然关于后脑和小脑的报告也有,主要还是围绕前面的前额叶边缘系统、海马、杏仁核三个区域。

    抑郁症的环路研究

    图解:

    蓝色是大脑前额叶内侧和外侧面,浅黄色区域是边缘系统,最下面是杏仁核和海马,形成相互连接的环路。作者认为,杏仁核、海马是情绪的原始系统,是复发的、冲动性的;到了边缘系统,前额叶的眶回、前扣带这些地方,是情绪的自动调节系统(下意识);前额叶的内侧和外侧面是情绪的主动调节系统。

    生物学的分层可以对应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还有本我、自我和超我。相关观点是,要将本我的、潜意识的东西挖掘、疏泄到意识层面。研究认为,抑郁症是前脑的这些区域有异常,但是这些异常是不是抑郁症独有的呢?这又跟前面的遗传学、免疫学、神经生化的问题是一样的道理,这些神经环路的影响跟精神疾病有关系,不仅仅是跟抑郁症有关。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都有这些环路的问题。所以,也需要方法上的优化,研究上的深化,UI中确定抑郁症的神经环路。现在已经有人在从神经环路的角度对抑郁症进行新的分类。

    前面讲到抑郁障碍分成六个主要的亚类,其中最典型是抑郁症。针对抑郁症,还可以进一步分类,有没有焦虑、有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有沒有忧郁的特点、有沒有双相的特质,是不是发生在怀孕期(围产期),是不是有季节性的特征等等。这是从临床症状和现象来分,是目前流行的分类方法。

    现在有人从神经环路的特点对抑郁症进行分类,研究了1188个患者样本,做了功能磁共振影像,然后将这些结果进行机器深度学习,再套回样本,将1188个患者按神经环路特点分成4个亚类,再看四类病人的临床特征。相关研究发布在Lancet Psychiatry杂志。如果这个方向的研究取得更多进展,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又会发展出更多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抑郁系列03]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zm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