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来访者总是无法保持持续而均衡的咨询频率,每次都是在自己感觉情绪状态不佳时才想到要咨询,并且需要立即咨询。
我与他探讨这个问题。他说当他状态好时,感觉自己已经完全好了,似乎不需要咨询了。然而状态差的时候总会来临。
我从现实层面与他探讨持续咨询的重要性,就像平时做好保养预防大病一样。而不是得了病才想起来要调养。
他想了想说这个道理他也同意,只不过每当他状态好起来时,他会产生一种盲目的信心,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掉进那种负面情绪的漩涡。仿佛从前那些糟糕的时刻只是噩梦一场。
这让我想到“好了伤疤忘了疼”这句俗语,当然这句俗语有一些批判的意味。但是如这位来访者一样的人,可能真的会无法自控的去重复这种错误。似乎他们会无意识的否认那些感觉糟糕和虚弱的时刻,就好像那些时刻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他们沉溺于体验完美的掌控感,仿佛总结经验教训、做好预防工作会破坏他们的完美。
毕竟一旦总结经验教训,就证明自己的那些错误是真实发生过的。他们无法容忍一个有瑕疵的自己。
而每当掉到糟糕的状态中就需要立即咨询,也是因为他们无法与这个虚弱无力的自己相处,他们需要咨询师帮忙,把这个虚弱无力的自己赶紧处理掉。
当然这似乎也与心理咨询未得到大众更多的接纳而产生的,比如很多人会觉得做心理咨询就是承认自己很软弱,这有损他们的自尊心。有时候他们宁愿会承认自己身体上有病,而不愿承认心理上有病。
他们需要去蔑视心理或者情绪,认为心理“掀不起什么浪”,心理就必须全权在自己的掌控之内,仿佛输给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与此同时他们也会贬低心理咨询的价值,认为只是聊聊天为什么需要付费?而且付费找人聊天让他们更觉得丢脸,似乎暗示他们在人际上也很失败。
所以他们宁愿在医院看病吃药花大把的钱,也不愿意把钱花在心理咨询上。
这种对内在感受的贬低仿佛已经源远流长,如果要追根溯源,好像得花好长时间。今天就暂且写到这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