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阅读作者对故事所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其实在读每一本名著时,作者都会用大量文笔来描写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心理环境。而这种描写,又毫不浮夸,完全是用一种平实易懂的语言将各种环境刻画平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就能产生一种如同置身其中的感觉。之前读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时,就有这种强烈的感觉。作者花了大量的文笔,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自然景象,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好像能透过作者的文笔,看到那里的一望无际,感受到那里的广袤,甚至还未读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我们便能从那种气势恢宏的自然环境中推测到,一定会有不同寻常,或者,至少会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即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读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曾经读过的很多快餐类小说和文章。之所以称呼它们为快餐类,因为读过之后,完全没有印象,甚至在读的过程中,也味同嚼蜡,只不过为了打发无聊的书荒时光,才去阅读。这类文章,倒也不是说完全没营养,只不过吸收的知识实在有限,别看那是一本厚厚的书,整本阅读下来,除了个别感觉有点意义的字句之外,完全不知作者所云。有时候费力的读完,竟有种深深的挫败感,后悔自己为什么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阅读这类书籍上面。
这类文章,一类要么字句晦涩难懂,初读时总因为自己浅薄的思维跟不上作者高深的思想而沮丧,等读完,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前几年一部宫斗剧《甄嬛传》大热,在捧红了一众演员的同时,也捧红了一种文体,就是所谓的“甄嬛体”。那些“真真儿”“极好”想必各位小主也是听过不少。例如“今儿路过姐姐门口,忽觉腹中翻江倒海,疼痛难忍,故进来向姐姐讨个治疗的好法子。姐姐素来宅心仁厚,人品真真儿是极好的,必不忍心见妹妹痛苦万分,……”,妈蛋,能说人话吗,你就说“我要拉肚子想借点纸”会死吗?
你看我美吗另一类,文章通篇是华丽的辞藻,却让读者感觉作者在无病呻吟。尽管文笔优美,辞藻华丽,内容却空泛无奇,犹如熏香太过,让人腻味头疼。写这种文章的,某梅可算是个中翘楚,一本《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满篇的堆砌辞藻,意淫,扯淡,生生把一代才女林徽因写成了一个为情所困,只知风花雪月,并恋上有妇之夫的绿茶。什么鬼!东北大学校徽是你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格局是你想出来的?
好吧,也许这类文章正是高中语文老师的最爱,多少年前的我们也为了能在考试中作文得个高分而想破头地堆砌这类语言,李白,杜甫,屈原等等,被我们刻意制造出来的脂粉熏死了一遍又一遍。可是,麻烦请别再把这种书归为什么畅销书之类的书籍了好吗?不是每个人都经得起这种亵渎。
写到这里,我只想说,名著之所以为名著,不仅仅是它的故事情节吸引人,更是因为它对故事背景的刻画,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描写出来的那种泛泛的水平。这就像大家闺秀之所以有超群的气质,不是因为她的容颜有多么倾国倾城,而是因为她所生长的环境的大气已经浸润到了骨子里,即使姿色平平,穿着朴素,也掩盖不了她在人群中的光芒。反之,面对一个全身上下打扮华丽,插满珠翠,脂粉味熏天,一开口就能吓死人的“如花”,你的感觉是什么?
我想说,我也只能呵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