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 顽甚?玩慎!
这两日关于万圣节的各类信息扑面而来,商家逐利,不值一谈。但各幼儿园似乎更是情有独钟,感觉甚是诧异,为何为之疯狂,家长也热情高涨,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搜索百度百科和360百科如下:
万圣节是诸圣节(All Saints’ Day)的俗称,本是天主教等基督宗教的宗教节日,时间是11月1日。天主教把诸圣节定为弥撒日,每到这一天,除非有不可抗拒的理由,否则所有信徒都要到教堂参加弥撒,缅怀已逝并升入天国的所有圣人,特别是那些天主教历史上的著名圣人。紧随诸圣节之后的是11月2日的诸灵节(All Souls’ Day),这一天缅怀的则是已逝但还未升入天国的灵魂,信徒们会祈祷他们早日升天。万圣节前夕,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许多亚洲地区的人将万圣节前夕误称为万圣节。万圣节前夜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前一天晚上(也就是万圣节前夜),小孩们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关于万圣节传说有三个主流观点:一种认为,这个节日起源于基督教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中的德鲁伊特人。第二种认为这个节日来源于天主教会。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第三种说法也和凯尔特人有关。万圣节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如不列颠群岛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通过对关于万圣节知识的学习,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基督宗教色彩浓厚的节日;节日主题是祭奠缅怀先圣先祖上天祈求平安。
了解西方文化、感受节日氛围无可厚非,正如西方人之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其致一也。但看了相关报道之后此处尚有些不解如下:
明明不信基督宗教(如有信者,算我没说),却煞有介事地让孩子参与具有基督宗教色彩的西方传统风俗活动似有不妥,如有教堂莫非还准备去教堂做弥撒?更有甚者让孩子把索要糖果作乐事、索要不成就恶作剧当成节日主题岂不是更悲哀?还说孩子收获了不畏惧黑暗的勇敢精神,用西方的鬼魂教育我们的孩子,不合信仰逻辑。这是要把孩子教育成啥样?
我们祭奠缅怀先圣先祖上天的传统风俗活动有很多啊,起源更早,内容更丰富,文化积淀更深。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爱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便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元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因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家祭祀祖先与佛教盂兰盆会布施饿鬼、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
莫把顽劣当万圣节主题,莫把教育及信仰问题当儿戏,玩者心态慎!相关幼儿园老师及家长把精力多放在传统节日的传承上如何?借用同学朋友圈里引用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