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考研”是什么感觉?
这个话题一经发布,底下不假思索地回答:
“人一坐,书一摊,打开短视频刷一天。”
“早起去图书馆排队,到地方困得坐下就睡。”
……
为什么看不下去?统一回答是因为心态崩了。刷刷动态,“恶毒”的人在转锦鲤,“接同校同专业考生心态全崩”(如果真的都崩了,又岂会落下你一个?)。
善良的人永远说话中听,说祝你会的全考,不会的全不考,说什么落笔有宝剑收鞘般的辉煌。
可就算被祝福暖到心态平复,研考都是一件结果导向的事情;如果没有那个分数作为结果,再被歌颂的努力也只是感动自己。
所以有很多人放弃了,开始报复性购物、疯狂吃喝游玩;有的人放弃了但看起来还在坚持,因为他们还没到放弃的时间。
真正的“放弃的时间”,是考研初试开始之时。
在初试前夕,我刷到一些比“普通版放弃”更炸裂的内容:
“考试两天准时出门,却不知道在哪坐着”
“考研成绩PS接单”
……
炸裂的原因,不是这些人撒谎,而是二十出头的人,竟然还需要在与别人没半毛钱关系的事情上,尽力去瞒住亲朋好友。自己的事情,竟还不能自己做主吗?
想来也是,现今这一代大学生,虽不至于像海淀鸡娃一样被吓大,但也有可能是两个姓氏结合的唯一的娃,是亲情网中唯一一个大学在读的;要是这个关心一下,那个催问一下,从说者的角度自己也没说啥,但听者耳朵早已结茧,心态再好的估计都想表演一个“原地发疯”了。
而且在所有催问的亲戚中,估计没一个能给出对考生有帮助的意见,只能跟着干着急。与此同时,考生在象牙塔里度过多年,已形成了牢固的学生思维,他们需要帮助,需要跟从,需要被布置任务;除了一小部分行动力超强的学生,其余都是内在纠结迷茫,外在压力山大而已。
仿佛物极必反,曾经反对念书催促赚钱的家庭变少了,逼迫考研考公的父母好像又多了;当个人的迷茫与对家庭的依赖感叠加,学生们就会选择用隐瞒代替摊牌,所以就有了“准点出门去考研,却直奔咖啡厅”的大学生们。
毕竟多瞒一阵,现下就不会被骂,被嘲笑,被唠叨。
等事情被发现了已经数月过去,到时候你骂我也没用……
不想工作也好,渴望换专业也罢,还是某一瞬间发现自己的潜能,或者对高端生活的向往……不管你是以任何一种理由开始,结果都只有两种。即使你是因为“我的朋友都去考研了我怕落单”,你也有可能考上,稀里糊涂得到good end。
大家可能把考研的“研”字看得太神圣,太万能。它是你风光门楣的头衔,是你摆脱唠叨的捷径,是你逃避工作的工具,是你过万月薪的开端,是你没有在大学咸鱼四年的证据……可偏偏就不是你选择的道路,不是你新生活的主题。为什么?因为你还没准备好。
莫忘了,“研”字前面是“考”字,不论各大机构、自媒体,或者老师同学把它说得多神圣,它都只是一个考试,参加与不参加的人绝不该有高低之分。既然想要参加,就默认接受它会用分数,来为你开启副本或者回到初始。
如果不确定参不参加,就多多思考,不要被鸡汤和鸡血左右了人生。
也许,“我只想当个快乐的废物,但我不敢说”。
但无论你想当什么,人生的路,总有几段要自己走,自己的路请自己做出选择。
如果你是准备为他人做选择的非专业人士,那么请你去看看初试那两天街头徘徊的学生们,及时放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