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老妈拿着手机,一脸迷惑的问我,“这个教做饭小视频说的话,我咋啥都不懂呢。”原来,解说词中YYDS、绝绝子、集美们穿插期间,也把我妈彻底整晕,经过我的一番解释后,她摘掉老花镜,摇着头说:“都是年轻人的东西,落伍喽。“
落伍的又何止是我妈呢,某天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跟闺蜜聊:“你们知道吗,现在母胎单身的女孩们管自己叫牡丹,是不是很好玩?“结果她一阵嘲笑,“这都快不流行了,你才知道啊。该给你普及下这些潮词了。“
YYDS们每年都会出现,有时是蓝受香菇,有时又是不明觉厉,带着不同的含义,却都代表着同样的趋势——流行。当你懂得其中的含义,就至少有一只脚踏进了潮人们的行列。
而当我们在评论下、信息中敲下这些密码般的字母或词语时,也似乎掌握了某个群体的暗号,犹如结成网络帮派,眼神中流露出“你懂得“的表情。
但作为一个写作者,或是爱好阅读的人,我却觉得,要少用或不再用这样的词语。
它会让你变懒,限制了我们对词汇的创造力。因为一个YYDS足够包罗万象,可以应用在几乎一切形容某人某事厉害的场景下。我们不会再去费心选择坚毅与强壮的使用,也不需要比较技惊四座或艺压群雄的区别。
那个琢磨“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匠心时代,会被这些简略化的词语,粗暴的掠夺干净。
这些词语会让我们失去对事物或情感的具体表达,这是一个需要快速强烈抒发观点的时代,如果你2小时看完的电影,在朋友圈的一句”XX导演YYDS“就能代表一切,这当然可以干净利落的抒发感想。但假如你花费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啃掉一本书,却在书评标题上用”这作者写爱情真绝绝子“, 那么由词句交织起来的,那些珍珠般婉转曲折的故事,也就消散在风中了。
对于网络流行词太轻易的使用,也会让一个书写者失去对风格的敏感。尽管我们的阅读载体一半以上变成了网络,但当身为读者的我们,打开公号或新闻,满眼的同类词汇,恐怕会陷入另外一种阅读疲劳中。
而身为创作者的我们,也难免为了追求更好的点击率,而主动使用这些词汇,也不再费心去构思属于自己的词句构成。
更有些讽刺的是,我们今天在认真鼓励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多读书、多增加文学造诣,但一转眼又掏出手机,像他们讨教着最新网络词语的含义,似乎也在隐隐助长着他们,自在的享受这些快餐式的网络文学,也逐渐失去独立表达自我的意识。
我仍然记得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老师尝试与我们探讨为什么中国文学作品很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她用沈从文《边城》中的主角,翠翠这个名字来举例。这不仅是某种颜色的形容,当用在女孩的名字中,你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一个春日般明媚、轻快、梳着长长麻花辫的女孩,她代表着翠翠这个字眼一切美好的想象,清纯简单,青春甜美。更重要的是,仅仅用一个叠字的名字,就会让每个读者开始想象和描绘这个叫翠翠的女孩,是个什么样的秒人。
这一点,会让任何外语的翻译,都进入棘手的境地。也因为这一点,中文成为世界公认的,有魅力的语言之一。希望身为写作爱好者的我们,能以自己的小小火苗,去守护属于我们文字的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