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由第2天

自由第2天

作者: 娴雅君 | 来源:发表于2022-12-29 22:47 被阅读0次

原本要开启未完成的任务,然而,又被其他事情所吸引,看来没有限期还是不行的。不过今天吸引我的事情,也值得记录下来。

首先,对小胡子的书,爱不释手,昨天只看了大概五分之一,今天一口气看完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这本书《三步成师》中的“能编、善导、汇演”中的“能编”。

“能编”就是课程内容开发。从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件的制作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里最吸引我的是让结构条理清晰的“四化模型”,以及课件制作中图片的处理。看到这些讲解后,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其次,当我坐下来想开启调研报告的撰写的时候,为了更准确地掌握这一文体的写法,我在微信上搜索关于这一文体的讲解。搜来搜去,被一个视频号吸引了,那就是“教育写作会客厅”。

这是《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颜莹的视频号,她不仅以短视频的方式普及了各种文体的写作,还对论文中各关键点的写作进行了讲解,很专业,值得关注。

最后,当我无意中打开哔哩哔哩的时候,被央视纪录片《读书的力量》所吸引。该纪录片共5集,每一集都讲述了有关书籍的内容。

第一集的主题为文明根脉。这一集主要讲述了承载文字媒介的演变。从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王懿荣讲起,文字的载体从甲骨,青铜器、到竹简、薄木片、帛、羊皮、树叶等,再到蔡伦造纸术,再到毕升的印刷术。

竹简是书籍的开端,简牍虽然比甲骨和钟鼎有了进步,但携带不方便。从蔡伦的造纸术后,才有了真正的书籍。标志着书籍形态和文字载体的改变。

在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7位。作者迈克·哈特说:“如果没有蔡伦,就没有纸。”

以往是人工抄书,但需求量的增加,促使雕版印刷被发明,后来,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毕昇的发明没有在中国普及,但传到朝鲜、越南、日本等以及欧洲各国。德国人古登堡又发明了铅字印刷。并制成了简单机械,开启了机械印刷的时代。

古登堡15世纪印刷了第一批书籍《圣经》,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改变了书籍的传播速度。文字、造纸术、印刷术,使现代书籍脱颖而出,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第二章精神底色。这里概括了人种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差异。四大人种,欧洲白种、非洲黑种、亚洲黄种、大洋洲棕种。种族只是文化改变而不是基因改变。因此,引出文化这一“精神底色”

该章,讲述了孔子、孟子、老子,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希腊三贤等的事迹。

几位伟大的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在他们生前没有著述,但他们的思想都在弟子的记录中留存下来。那就是记录孔子言语的《论语》;记录苏格拉底生前言语的《对话录》;描述耶稣言行的《圣经》。

苏格拉底用生命参与奠定了西方法制的源头,他的学生柏拉图的原名亚利斯多克勒斯,他出身贵族,后跟随他,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至理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的著作《工具论》是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这个时代也被喻为轴心时代,它也标志着几大文明的书籍横空出世。

第三章历史之轮。本章讲述了牛顿、杨敬年、马可·菠萝、严复等因为一本书而影响了当时的世界。

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被誉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也获得国葬待遇。

杨敬年90岁的时候翻译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发表15万册的经济学类畅销书。被采访时已经106岁。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了东方的繁华,让每一个读到此书的人都有一种憧憬,引起欧洲世界的轰动,掀起探险东方的热潮。哥伦布就是其中一位。有人说,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游记,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传教士利玛窦是第一个安葬在中国土地上的外国人。是第一个得到皇帝恩准安葬在中国的外国人。他开启了传教士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

严复家道中落,远赴英国学成归来,也无用武之地,后来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一部书成就了他。梁启超、康有为都大赞他翻译的这本书。康有为称其为“西学第一人。”此书被认为“救亡、维新、革命”的主要武器。

第四章书写人生。讲述了从古至今的成才之路。古代是科举制度,长达2千多年。这一制度,使得无论贫穷还是富贵的人都有成才的可能,即使不能中举,也因读书而有所成就的不在少数。如科举失意的蒲松龄,他的《聊斋志异》被翻译成很多语言。

甘相伟出版了自传《站着上北大》,本书还由北大校长作序。他放弃了家乡优厚的薪资待遇,应聘到北大当保安,他给出的理由是这里可以读书。后来通过成人高考,他考取了北大的本科生,圆了北大梦。

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翁同龢父子帝师,叔侄状元。父子授业同治帝和光绪帝。翁同龢的家族三代人达到了读书带来的巅峰与传奇。

戎马一生的钱镠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这部《钱氏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家出了数以百计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钱穆、钱伟长、钱钟书、钱学森、钱玄同......家族的读书传统,成就了钱家数代入精彩辉煌的人生。

有人用“一个诺奖,两位外交家,三大科学家,四个国学大师,五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位科学院院士,据不完全统计,钱家有100多为院士分布在世界各地。

第五章全民阅读。本章讲述了如何实现全民阅读的路程。从家族藏书楼到公共图书馆,再到倡导与实现全民阅读。

家族藏书,如范氏家族的“天一阁”,家族藏书很少向大众开放,许多书籍被禁制在幽暗的书房之中,可谓真的是“束之高阁”。

武汉在46个地铁站都建有自助图书馆,还为乘客发放报纸,被称为“书香地铁”,在潜移默化中引发市民的阅读兴趣。做到了“文化惠民”。

全民阅读是中宣部等十一部门借鉴国外经验而发起的一项活动。不仅武汉落实得很好,另外还有书香上海、书香北京、深圳读书月,以及杭州的中心图书馆等。大到城市,小到农村,很多地方都有全民阅读场所。

这个节目从古至今,将文字载体的演变,书籍的由来、书籍给历史带来的变化、书籍改变人生,以及国家倡导全民阅读所带来的变化等,生动形象地讲述出来,很有意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由第2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pz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