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
的确,看过《三国志》中《魏书·武帝纪》,可以发现,在曹魏集团的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也仅有三次而已。
其一,曹操在征讨徐州陶谦时,派程昱和荀彧共同留守鄄城。这时张邈、陈宫等人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一时各郡县纷纷响应,只剩下鄄城、范、东阿三城还没有落入敌手。兴平元年,曹操与吕布在濮阳数次交战,互有胜负。因为当时蝗虫四起,军粮紧缺,双方各自引军退去。
袁绍乘机派人前来游说曹操联合,想让曹操一家迁往邺城居住。曹操因为刚刚丢失兖州,军粮耗尽,无奈之下就想答应袁绍要求。这时程昱出使刚好返回,被太祖接见,他趁机进行劝说:“我听说您想迁家居邺县,同袁绍联合,果真有此事吗?”太祖答:“是的。”程昱又说:“人们想您大概是遇到困难而害怕了,不然为什么考虑得如此不深远呢?袁绍占领燕赵之地,怀有并吞天下的野心,但可惜才智短浅不能成事。您自己想想能做他的下属吗?您有着龙虎般的威势,怎么可以做出像韩信、彭越那样臣服于人的事呢?现在兖州虽然残破,但还有三城。能战斗的士兵也不下万人,以将军的英武神明,与文若、我等一起将他人收为己用,这样霸王的事业就可以成功了,请您再考虑考虑吧!”太祖就停止了与袁绍的联合。
设想一下,若曹操真如此做了,估计下半辈子,就要过着寄人篱下、看人眼色的日子,弄不好,直言进谏,便是田丰;曲意奉承,则为许攸,更别提什么建立曹魏基业了。
其二,决定北方归属的官渡之战中,曹袁两军相持不下,曹操因大军粮食将尽,考虑引兵返回许昌,荀彧劝阻他道:“袁绍的全部兵力都聚集在官渡,想和您决战。您用极弱的兵力对抗强敌,如果不能战胜,必定会给对方可乘之机,这可是关系到争夺天下成败的重要时机啊。况且袁绍只是凡人之中的豪杰,能招揽贤才却不会使用。凭借您的英武,再加上天子的名义讨伐叛逆,一定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太祖从善如流。
假设曹孟德真的率军而还,袁军乘势而下官渡,那么,荆州的刘表、刘备,关西的韩遂、马超会如何行动,应该不难预料。曹魏很大可能,还未形成集团,就会化作众多来得快、走得急的小势力,转瞬即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其三,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
正是在前两次关键点上,曹孟德“咬定牙跟”,“打落牙,和血吞”,顶住了压力,白门楼,一举粉碎吕布集团;官渡大胜,不但消灭了强大的河北袁军,更是摧毁了袁绍的万丈雄心,于是乎,曹魏集团开始向着“宝刀屠龙,号令天下”的巅峰而行,一统北方,始窥江东。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伴随着曹魏集团事业顺利发展之时,CEO的骄矜之情顿生,尤其是一鼓而下,兵不血刃,取下荆襄之地后,剑指江东,自以为必将唾手可得,“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今治⽔军⼋⼗万,⽅与将军会猎于吴。”
于是,在这第三个关键时刻,曹操没有把握住,由此,曹魏集团被迫停滞了自己统一南北的步伐,三国局面初显雏形。
当然,集团命运的三个关键之处,把握住了两个,错失了一个,三分之二的胜率,曹丞相也应满意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