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郭跃辉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作《我的叔叔于勒备教手记》。我知道自己就是他文中批评的那类备课缺少“解读意识”和“解读能力”的老师。指出了教师备课应该走的“研究性备课”之路——“裸读——参考名家解读——参考同行解读——参考教参解读”的流程。这个过程中理论性教学知识必不可少。他提到的王荣生,孙绍振,钱理群等专家也是我耳熟能详的。可我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思想和教学理念,也没有阅读他们的著作。本质上来说,我工作十年来,并没有真正沉下来研读过什么,只是为了比赛或者为了写论文而临时性地去读一些书。这样一来,比赛结果可想而知,不会很出彩。
还记得学校里有位师长告诉我“休假也别忘了努力”,每每想起这句话,我都倍感羞愧,为自己的懒惰,为自己的浮躁。现在每天督促自己从杂志开始阅读,每天至少一篇,看到对自己教学有用的就记录下来,写写感悟,内心稍微平静下来了。
文章中郭老师设计了语文教学活动非常好地参考了课后练习题。比如思考探究一“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这四个角度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悬念,结局(技巧)。突然想起我在教学《狼》一课时的梳理情节,不管是从屠户还是狼的角度,都只是简单的情节的角度,并没有多角度,其实《狼》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多角度来讲故事。
比如小说中绕不开的人物形象,郭老师也是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不仅打破“好与坏的二元分析模式,注意形象的多面性,立体性,避免概念化;而且要从看与被看的角度分析人物的存在状态”。例如:于勒的形象就要结合小说内容逐次分析“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我眼中的于勒”“船长眼中的于勒”“于勒眼中的自己”。
小孩醒了,把照片上传留作以后翻阅,文中提到的黄厚江老师关于《猫》的教学活动设计“给猫取名”,和《于勒》中设计的探讨约瑟夫长大后会不会成为菲利普夫妇那样的人。这样的语文活动设计真是巧妙绝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