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也听别人说谁的智商180多,谁的170多,心里就有点紧张,害怕自己去测量一下,发现还不到一百就尴尬了。
走出校园之后,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有自己不太明白的领域,这是普遍现象。
你感兴趣的,接触的多,投入时间长的领域,就了解的多一些,遇到了这个领域的问题,你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处理的会更加圆满,这其实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那么假如你对学习新知识感兴趣,在探索和实践学习方法的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那你就会比普通人更加善于学习,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中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你对于某个领域是不是具备“死磕”的精神和行动。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曾经在两个方面下过一点功夫,算不是死磕。一是在中国象棋上,投入的时间比较多,二是在小型活动策划上,接触的多一点。
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看邻居的叔叔伯伯跟我父亲下象棋,我就经常在旁边看。稍微明白了一点规则之后,就敢坐在那里跟别人下了。那个时候的农村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连收音机电视机都非常少,下象棋的人自然就比较多了,几乎每个路口的树荫下都有一副象棋。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家乡就是楚汉争霸的古战场,就是象棋的发源地。楚河汉界的鸿沟,距离我们的学校都没多远。
就这样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军营,有机会我就会去下象棋。特别是后来在报纸上经常会有象棋残局破解游戏,我揣在口袋里,有空就拿出来看看试试,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之后,还真的是有点收获。无论是在连队,还是后来在学员队,咱的象棋水平都是前两名,毕竟这中间还有一个个人发挥的情况。不过这件事情也让我感受到了,所谓的智商,不过都是长期积累才有的结果。
包括活动策划这种事情,也是一样。最初就是生活中张罗一下同学战友之间的小聚会,可是工作中再的活动其实都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无非就是活动目标,场地、人员、流程和物料的组合,进一步就是各个环节的分解以及责任人员的布置,然后就是每个人的行动清单,最后就是策划人的现场把握和临机处置。只要组织的多,参与的多了之后,都会形成一整套的思路和想法,进而就会在这些场合中显得淡定从容游刃有余。
写到这里我才觉得其实这也和我长期从事简报写作有关系,毕竟只有掌握整体情况的人才有可能写出更好的简报,反之为了写好简报就要习惯性的关心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整体流程。
看到了吗!这又是一个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智商得到磨练和提升的过程。只要你愿意盯着一件事情,想的多做的多次数多了之后,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聪明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部分人都是浅尝辄止,刚刚开始就放弃了,那就一辈子与游刃有余无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