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学生共读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本以为这是少数爱好文学学生的乐事,不承想喜出望外。近百名学生,不同的阅读经历,共同参与到人物形象的再现,个性与灵魂,美学与哲思,心悸与振奋,倾注笔端,呼为惊叹!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我们不以丑为美,我们在寻找胜日的芳菲,优美和崇高就在那些个东西的旁边和背后。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9c54a49cff0f70af.jpg)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高二7 張颜
《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是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写。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情节线索的中心地点是巴黎圣母院。小说的主人公是敲钟人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美丽善良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御前侍卫队队长弗比斯。作者戏剧性地在四人之间演绎了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场景之一是被逮捕的卡西莫多面临法官审判的场景。一个聋子审问一个聋子,令原本应该严肃的场景趣味横生。法官提出三个问题,卡西莫多并未作答,而法官想当然地以为卡西莫多已经回答了三个问题。这样,一个装模作样的法官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而后来法官问的问题,卡西莫多竟“诚实”地回答了总督。这种“错位”的问答提升了现场喜剧效果。在这喜剧的背后又隐瞒了作者对官场的虚假讽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9b6283f27be8d511.jpg)
卡西莫多的一举一动始终令读者潸然泪下。他对于那个在他即将渴死时不顾他人异样的目光为他送水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有着深深的爱慕之情。他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善良纯洁的姑娘。他为了她与将他抚养长大的副主教作对;他为了她,忍痛去请她心爱的弗比斯来与她相见;他为了她,顶着一切压力去救下囚车上爱斯梅拉达;他为了她,只身对抗前来营救爱斯梅拉达的流浪人们;他为了她……他爱她胜过爱自己的生命,胜过于对副主教的畏惧与尊敬。但那个执迷不悟的姑娘啊,眼里只有那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并且至死还对负心的弗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也许卡西莫多在一切方面胜过弗比斯,却唯独那个丑陋的外貌令爱斯梅拉达无法接受。因为对爱斯梅拉达爱得热烈而深沉,他终于在最后杀死的阴险毒辣、一直在迫害爱斯梅拉达的副主教,同时自愿为爱斯梅拉达殉葬。这也许是上天对这个可怜人唯一的仁慈吧:无法与自己心爱的女子同生,那便同死在地下,永不分离……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1297594d3fa58e47.jpg)
副主教对被判了死刑的爱斯梅拉达的那一番诉说也令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在宗教的禁锢下,克洛德的行为受到约束,灵魂受到扭曲。他把自己无法战胜恶魔的过错归咎于天主。但是,天主又在哪里?胜利与失败都与天主无关。天主是虚无的,但是,人们的欲望是无处不在的。克洛德为了使爱斯梅拉达在自己世界里消失,竟然对爱斯梅拉达实行绑架。这也告诉我们:压抑的人性势必有畸形的情感。这一番诉说体现出副主教内心的扭曲和阴暗。
小说的女主角爱斯梅拉达是一个流浪的吉普赛女郎,她演绎了一个善良美丽、天真快乐的少女形象。她对丑陋怪异而又深夜劫过她的敲钟人表示了自己的同情;她敢于舍己救人,救下了误闯流浪人和乞丐聚集所的诗人,并愿与他结婚;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宁死不屈。她的清白无暇、美丽善良形象与专制主义统治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獗的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的黑暗,突出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3bbf64c1e08112dd.jpg)
小说的情节离奇曲折,可见作者想象力极为丰富。情节里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例如卡西莫多一个人在圣母院的抵抗,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小说中环境描写也十分丰富,有高大的哥特式建筑、纵横交错的街道、散布在街头的刑场绞架、阴森的巴士底狱和流浪人聚居的怪厅。不同场景演绎着不同故事,浓厚了小说浪漫主义气氛。在整部小说中,雨果采用他惯用的对照法,将15世纪巴黎社会的美丑进行了强烈对比。如,爱情的对照,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纯真的爱和弗比斯对艾斯美达拉的玩弄情欲;两个节日的对照,愚人节与宗教节。最后是两个王朝的对照:乞丐王朝与封建王朝。通过这些强烈的对照,表现了其深刻的主题。
《巴黎圣母院》仅用150多天就完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夸张,社会背景色彩浓烈,是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也足见雨果文学创作水平之高。以后再读作品,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b2fc6aa8a84743a9.jpg)
我想,那是唯一的办法了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高二7 郑佳琦
作为一部名著,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推荐书单中,而我又无数次将它摒弃,原因无他,觉得内容太冗长罢了。然而这个暑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雨果“啰嗦”有了新的看法。
整本书开篇便是对中世纪巴黎的描写,暴躁不安的人群,荒诞不经的外交局面,由诗人格兰古瓦为我们引出一个典型的巴黎人的形象:苟且偷生而又好慕虚荣。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个美到极致的女孩出现了,她就像一只初生的小羊,在嘈杂的人群中跳着热烈的舞。这舞吸引了潦倒的诗人,吸引了在教义中苦苦挣扎的副主教——那个残忍的克洛德;吸引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卫队长腓比斯,还有那古老钟楼上一声叹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749c32fbe5134164.jpg)
《巴黎圣母院》为我们展开的是一场关乎上至皇帝路易十一、下至乞丐小偷的悲剧。而那个钟楼上的聋子,驼子,跛子,瞎子——卡西莫多,无疑是这场悲剧的主角。他的一只脚踏在上流社会的边缘,另一只脚却无法从下流社会拔出。他是这个世界拥有最丑陋外表的人——这点被雨果在书中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描写出来,仿佛要让人相信,这世上果真会有这样一个丝毫没有人形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内心却充满着悲悯与爱,他是与腓比斯全然不同的人。因此,虽然力大如牛,但是他依旧只能任社会摆布,在刑架上苦苦哀求,只为了求得一滴水能解渴。在那样一个年代,他的外表注定了悲惨的结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老天没眼啊!是人就该这样!只需要外表好看便成!”
可是,他又是那个时代最英勇的斗士,为了那个在烈日下给他送水的姑娘,为了自己的爱情,他默默忍受,他英勇战斗。他的爱是卑微的,为了让爱斯梅拉达顺眼一些,他宁愿不出现在她的面前,一个人的自尊与自卑在他身上竟能体现得如此淋淋尽致。他的爱也是热烈的。当副主教克洛德与流氓大军前来伤害爱斯梅拉达时,卡西莫多以一人之力护爱斯梅拉达而周全。同时,他的爱也是悲凉的。爱斯梅拉达至死还是爱着那个骨子里粗鄙丑陋、沾花惹草玩弄女性的卫队队长腓比斯。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edf389325db5c32f.jpg)
在故事的最后,卡西莫多只有抱着他的心爱人孤独死去。生前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梅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后通过死亡的方式跨越了这条鸿沟。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ebb80d6279559ac7.jpg)
一滴水•一滴泪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高二7 袁境徽
暑假闲暇,不如静下心来,放空心灵,翻开雨果的史诗级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目睹了几个世纪以前的人情世界。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教主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面目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救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dc51e1f64d1feabd.jpg)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的夸张。在雨果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着三个人物展开:善良美丽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副主教克洛德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人,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因为不忍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怜悯同情,把水送到口渴的敲钟人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会被教会污蔑为“女巫”“杀人犯”,并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无限同情,从而对封建教会及王权产生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相貌清秀,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是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乐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可是,卡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既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fdc128b4116b134c.jpg)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的全部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卡西莫多为爱斯梅拉达流下来一滴泪水,即使是被社会所唾弃的人,依然拥有最美的情感。而克洛德呢,即使拥有极大的财富和权利,却永远无法拥有这纯真的美好。
正如风是无形的,谁也无法用手抓住,但当树叶摆动的时候,我们便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美也是这样,也许只是在那一瞬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24afb82b40060c2a.jpg)
克洛德的悲哀
高二7 刘欣
《巴黎圣母院》主要讲述这样的故事: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洛德,企图强占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未遂,而诬陷她杀人,养子卡西莫多帮助她逃脱。可后来克洛德又把爱斯梅拉达送以绞刑,愤怒的卡西莫多将他推下钟楼,并去爱斯梅拉达尸旁自尽。
这的确是一个悲剧。爱斯梅拉达因美貌无辜致死,卡西莫多生而畸形,不讨人喜欢,麻木的人们以行刑为乐……许许多多人身不由己,由最初的单纯到麻木不仁,折射出更是社会的悲哀。而令我感慨最多的,便是这个悲剧中的“大反派”——克洛德。
书中对克洛德年轻时的描述几乎将他刻画成了一个十分完美的人:
“他天性深沉,热心专注,现在他以全副身心去关爱他的小兄弟。这个弱小的生灵,头发金黄,皮肤粉红,楚楚可怜,十分漂亮。这个孤儿只能与另一孤儿相依为命,这使他产生了发自肺腑的恻隐之心。……他把小兄弟视为某种无比脆弱、极为珍贵的东西予以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把小兄弟当成孩子,他就是孩子的母亲。”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2638344422aba491.jpg)
这段描写十分体现克洛德的善良仁爱温情,正是因为这一点,他领养了那个被放在弃婴床里的、被人们称作“畸形怪物”的孩子,并给他取名为卡西莫多。
年轻的克洛德好学,勤奋,上进,他从不酗酒抽烟,打架斗殴。说句笑话,若是放在现代,他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书中这样描述:“他的学识渊博与修行的刻苦,在他那个年龄段实在罕见,很快就赢得了隐修院的上上下下的尊敬与钦佩。”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了解故事大概的我忍不住叹息,叹息克洛德,经过岁月的蹉磨后,变成了一个古板、阴郁的人。
克洛德长期遵守着戒律清规,不近女色,想必长时间的禁欲使得他爱而不得而更加疯狂。中年的克洛德,差不多已经黑化了,长期压抑使他人性扭曲。他爱着爱斯梅拉达,当他看着她与腓比斯亲热时,嫉妒得发狂,竟然用匕首刺向了背对着他的腓比斯,并将罪名推到爱斯梅拉达身上。后来,甚至在绞刑时,他发出了魔鬼般的笑声。最后,他被愤怒的卡西莫多推向钟楼,无力挣扎而死。
什么原因让一直将他作为信仰的卡西莫多,把他推下楼去?我看,不仅仅是因为爱情。当克洛德从受刑的卡西莫多身上移开眼睛时,我想,有些东西就已经悄然改变了。当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给卡西莫多喂水时,我想,这个可怜人的心里已经有了新的光芒。克洛德在卡西莫多的心灵不再是唯一了。
克洛德的悲哀在于他是个被宗教束缚的、被教权压迫的牺牲品。这是他人性扭曲的根本原因。可惜,他根本不知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96867/071feda4f59f86e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