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博客版
時間:己丑年正月初十下午(2009年2月4日)
地點:深圳梧桐山
主講人:王財貴
录音提供:方哲萱
文字錄入:廖智楷
修訂:王財貴(2012年9月11日,第二次修訂)
各位朋友,大家好!(鼓掌)
本來過年是要休息的,不過,因為朋友的熱情,就不讓我休息(笑)。我在過年時節,有機會跟這麼多關心教育的朋友見面,其實也捨不得休息,我很樂意來跟大家談一談「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
讀經教育,有些人還是不很了解,或許是因為我們還有些意思沒有完全表示——雖然我推廣讀經這麼久,講了這麼多場演講,但大部分演講都在宣導基礎理論,今天好像給我一個比較特別的題目,要我把讀經教育構想中的全程規劃來作一個完整報告,所以今天的演講是很特別的。有關讀經教育,我講過一千場了,今天是第一千零一場,今天最特別,所以,今天參加的朋友都是很有福氣的,(鼓掌)。其實說特別也無所謂特別,西方有句諺語說:「太陽底下沒有任何新鮮的東西。」但現在我們講讀經教育,好像對於當前,也可以說對中華民族一百年來,乃至於對西方三百年來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就是比起當前的教育體制——中國的教育體制、西方的教育體制——讀經教育好像顯得非常特別。
不過,我剛才說,天下間沒有什麼特別的事,尤其是講教育、辦教育,本來就不可以特別,它是最平實的東西,哪一個人在教育中耍花樣,哪一個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給教育做一些特別的不一樣的新鮮的讓人耳目一新的想法與做法,通通都是違反教育本質的胡作非為。因為教育是「按照人性開發人性」的工程,而普天之下,千古以來,人性都是一樣的,沒什麼特別,沒有古代跟現代的差別,也不可以有東方和西方的差別。天下間任何事情,總起來只是一個道理。將天下所有的事,總起來看成是一個道理,就好像朱子所說的「統體一太極」,從這個總體的道理,下放出來,有許多個別的事物,每一個個別的事務,也都有它的道理,這叫「物物一太極」。人生在天地之中,天地以道理來運轉,人生也以道理而存在,要把人生過好,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按照做人的道理,這做人的道理就是「人性」。我們開發人的人性,教出合乎人性的人,這一種工作叫做「教育」。如果教育的意義是這樣,請問:教育可以不可以隨便耍花樣?可以不可以任憑某種喜好,今天來一個特別的理論,明天來一個特別的做法?教育可以不可以容許古代跟現代不一樣?可以不可以容許中國跟西方不一樣?照以上說的「統體一太極,物物一太極」的道理來講,應該是不可以的。然而,我們明明看到現代教育跟古代的不一樣,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不一樣,而讀經教育跟別的教育不一樣。我們或許應該產生一個疑問:到底誰對?要麼甲對,要麼乙對。如果甲對,乙就錯;如果乙對,甲就錯;或者兩者都錯,不可能兩個都對。
今天我們就要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的教育再也沒有疑惑,讓天下的教育都歸於一個道理。假如我們今天所說的任何一句話,不合道理,你千萬不要聽從,假如你聽從了,你就是自找麻煩;但是假如今天所講的是道理呢?請問你要怎麼辦?現在請各位,先自己摸著自己的良心,然後做一個對自己的期許,告訴自己說:「假如我聽到的是道理的話,我就要照著做!」假設今天講的果真是道理,而大家又都照著道理做,那大家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不是就一致了嗎?
但是,這個道理,是不是憑在座各位聽起來是道理,就可以算是真的道理了呢?假如有古人在場,古人會不會說,我們生長在兩千多年前,我們跟你們現代人不一樣,如果有西方人在場,他們會不會說,那只是你們中國的道理,我們西方人的道理並不如此。會不會這樣呢?古人說:「天不變,地不變,道亦不變」,假如天不變,地不變,道也不變,而人性也不變,那麼開發人性的辦法就不可以變,所以古人如果在場聽講,你認為合理的,古人必定也要認為合理。現在我們在深圳演講,就是有新疆、蒙古人來聽講,他的認識也要跟你一樣,就是外國人來聽講,乃至於外星人一齊來聽講,通通要一樣!要不然,必定有某些地方不合理了。那麼誰來評判合理不合理呢?是不是由我來評判,我評判,怎麼能夠做標準呢?那是不是由你來評判、你評判,我不同意,難道以你為標準嗎?還是我們兩個合起來說,我們兩個都一樣,就以我們兩人為標準呢?那別人呢?所以,現在要跳開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習氣,跳開自己的學派,甚至跳開自己時代,自己的民族,來做一個客觀的思考。這談何容易呢?
當然,說不容易是真不容易,因為人人有自己的意見,人人都尊其所聞先入為主,別的意見,新的意見,往往被他排拒在外,這是人之常情,要達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很困難的。但是說容易也很容易。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一個人想要做一個有仁德的人,意思也就是說做一個合理的人,有理性的人,光明的人,他立刻可以做到。為什麼?我們剛才一直說什麼天的道理,地的道理,道的道理,講那麼多的道理,好像很高深、很遙遠,不然!假如你是人,你就有這個靈性,你就有這個能力,你就能夠判斷是非。一般人只是故意的裝作不知道,故意的固執已見,故意的要吵架,其實心中一反省,每個人幾幾乎都瞭解道理在哪里,也都幾幾乎瞭解自己其實是正在狡辯。所以我們現在把心打開,把氣放平,我們依照道理而思考,不要故意的把道理關在門外,我相信,這樣子,「雖不中,不遠矣」。退一步講,如果不能夠馬上達到客觀、精純、光明,其實每個人按照自己當下的心靈,隨時思考,隨時擴充、長進──當下能思考到哪裡,擴充到那裡,居在什麼層次上,就按照那個當下所體會到的高度廣度與豐富度,盡心盡力,老實做去,就已經對得起自己了。最後會發現人人所思所行,也相差不遠,而可以「相視而笑,莫逆於心」了。而各位知道,這個道理不是在我這裡,不是在你那裡,不是在他那裡,也不是在任何一個地方,不是在任何一個時代,它是統天地、貫古今,都是一樣的,當我們能夠打開心量,則能與天地古今的道理相照面,相呼應,相融匯,我們便會感覺到:「我是一個真正的人,立在天地宇宙之中堂堂正正的人!」(先生小聲說:「鼓掌」,大家鼓掌)你所說的話,你所做的事,就是堂堂正正的話,堂堂正正的事。用這種心態來面對教育,你就可以跟自己說:「孩子啊,我是盡了力了,我是按照道理來教你的,我把你當作天地間寶貴的、難得的一個小孩,我想要把你培養成真正的,不辜負你這一輩子的一個像樣的人!」你也就在這樣的自覺上,找到安慰,而察覺到:你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孩子,對得起家庭,對得起國家民族,對得起天地祖宗!(鼓掌)
假如,你現在有孩子,或者你現在是教育工作者、是老師、是校長,而從來沒有一刻有這種感覺,從來沒有想過──我們應該這樣來思考教育,來進行我們的教育工作──假如你是這樣的人,那我告訴你,你辜負了我們的下一代了,你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孩子,對不起國家民族,對不起天地祖宗!你不配當老師,不配當校長,你不配做教育的領導!不僅是教育要這麼做,剛才說過,凡是一開口,一做事,儘量的,都要去求其道理之所在。通透了一個道理,它不僅貫徹在眼前的事件當中,那個道理,也連通於所有的人事,甚至上達天德。你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有無窮的意義。在任何時做任何事,都如此,這樣子我們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叫做「人」的人!
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教育,雖然題目叫做「讀經教育」,照剛才說,沒有一種教育是特別的,「教育」而加上「讀經」兩個字,就顯得有一點特別,這是不大應該的。教育就是教育,哪有什麼什麼等等教育。不過,世界的事情,有些時候,很不得已,所以,我們現在加個「讀經」說教育。我希望我講到最後的時候,可以讓大家認識到:「沒有所謂的讀經教育,只有把教育辦好,把教育做得對,這樣就是了。」而另外一種認識是:「原來要把教育做得好,做得對,就要走讀經教育的路,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如果這樣子,那我們推廣讀經,就很有意義了。我十幾年一路走來推廣讀經,都隨時勉勵自己:一定要按照這一種心情、態度,來講讀經教育,來推廣讀經教育。假如有一絲一毫,為了自己的私心,乃至是因為我的天性,我的習氣,我的老師,我的學派,我的民族,如果有一絲一毫這樣的摻雜,我都覺得我對不起我自己,當然也對不起來聽講的人,對不起因為聽我的話而讓孩子讀經的所有的家長跟孩子。我不敢,我不敢負這麼大的責任。所以,在開講以前,先跟大家約定:今天不是我來講一個我的什麼見解,也不是要說服各位,而是,我想要跟各位一起思考,一起商量:如果教育有教育的道理,第一點,它的道理在哪里?第二點,我們是不是應該按照道理來做?全部的教育道理只不過是這兩點。(鼓掌)
那麼,到底教育的道理在哪裡?剛才說教育的本質在於開發人性,其實就是,好好的,恰如其份的,讓我們自己以及我們下一代,讓每一個人的人性,都能夠得到最好的長進,這就是教育的意義。所以教育工作怎麼安排,最最重要的,就是要依照人性來安排。怎麼依照人性?要隨時、隨地體貼人性。那麼人性在哪里,我怎麼體貼人性?我們本身就是人,人性本來就在我們的眼前,就在我們的心中,應該是人人當下就可以瞭解的。不過,我們到底是不是真有透徹的瞭解呢?
我建議我們應該把「人性」這個觀念,一方面做廣度的瞭解,一方面再做深度的瞭解。也可以說:把人性做全方位的、立體的瞭解。請注意:這句話裡蘊含了一個沒有講出來的意思,就是:是不是有些教育的理論,它沒有關涉到人性的全面,沒有立體的把握人性?也可以提醒我們,以後遇到任何的教育理論,都要去問:它可曾對人性有所思索?對人性的豐富,人性的深遠,都關涉到了嗎?還是它只看到了人性的一個面向,一個層次。如果它的面向,又只是很偏頗的面向,那個層次,也只是很低等的層次,它怎麼可以提出來公諸世界?我們怎麼可以去跟從這種理論而拿來教我們的孩子?說句不客氣的話,有許多聞名的教育家,往往以偏見,以庸俗,來發揮教育的道理,來障礙人類的生命,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所以我們不要侈談教育,要談教育以前,應該對人性有全面性的瞭解。
再來,教育是要付諸實踐的,我們既瞭解了人性之全,怎麼對人性的全面做開發?我們就得知道另外一個道理,就是:人既然是活在世界上,這個世界,是由時間跟空間交集而成,空間即是環境,一般人都知道環境對教育是有影響力的,但是時間對教育的影響更為重大。什麼意思?一個生命在時間中成長,所以教育的道理,也包含我們對於人生成長階段的瞭解,這其實也是人性的內涵之一。所以,從教育問題思考人性,要注重兩種人性義涵,其直接的義涵是:人性的潛能到底有多少,是我們可以開發,甚至本就應該開發的內容?其間接的義涵是:在教育的實踐歷程中,我們如何地配合人性開展的程序,讓人性在不浪費任何一個生命階段的情況下,恰如其分地把所有人性依照人生發展程序而開發出來。我們對人性要有這兩方面的思考,假如對這兩方面有所瞭解了,我們就可以去安排教育的全程,用現代話來講,就可以有「教育的生涯規劃」。近年來,人們流行「生涯規劃」,其實,對自己的人生歷程能夠有所規劃的人是不多的,一般人對生涯是沒有什麼規劃的,他的人生就是誤打誤撞,一輩子只好期待瞎貓是否能夠碰到死老鼠,這一種人,他的前途是很虛幌不定的。當然,如果有了良好的生涯規劃,也不保證一個人的生命發展能夠合乎他的規劃。但是,你如果不好好去規劃,必然只會浪費自己。更進一步,有了生涯規劃,我們請問這個人,他是什麼時候做他的生涯規劃的?大概都在這個人已經有了相當的年齡、身份、地位的基礎了,他才想到:啊,我應該對我的人生的將來有所期許,有所安排。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二十歲左右就能想:「我這一輩子要怎麼過」,這個人已經相當有智慧了。乃至於如果能夠在十來歲,像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更有智慧了。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做了他的人生的規劃了。他的規劃非常簡單──「學」;但,也很不簡單,因為所志的「學」雖然只有一個字,表面上似乎很簡單;但其中所蘊含的內容很不簡單,為什麼不簡單?請問: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北宋理學大家陸象山曾經說過:「《論語》中多有沒頭柄的話」,《論語》不是一部很簡單的書嗎?《論語》是當時弟子寫的孔子語錄,其實可以說是白話書,而且孔子也不耍花樣,弟子也都很樸實,所以《論語》是一部很親切自然很容易讀的書。不過陸象山說,《論語》中有許多沒有頭柄的話,沒有把柄,讓人抓不到要領,這不是故意耍聰明,讓你抓不到,而是另有玄機。什麼玄機?陸象山說:譬如,這個「學」字,論語不是常講到「學」這個字嗎?論語的第一章,第一句話,第一個字,就是這個「學」字,聖人一開口講話,就是「學」!這是孔門弟子,真正瞭解老師整個學問的重心,而把「學」字擺在那裏的。陸象山注意到了,但他會問:到底學些什麼?我們都讀過論語啦,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啊?假如沒有,回家再讀三年再說。我們程度太差了,讀書是根本不用心的。小孩子讀書可以不用心,大人讀書就不能不用心了,不要常常自以為瞭解了論語啊!連陸象山都說,這個「學」字到底學些什麼,「苟學無本領,不易得也」,假如一個人的學問,沒有相當的功力,是不容易領會得到的。所以「學」這個字,義蘊廣大、無窮。孔子說他十五歲,就志於學。他一輩子就奉獻給「學」了,他一輩子就只有一件事了──「學」啊!這真是不簡單,不得了!而且孔子定了他的規劃之後,有沒有按照他的規劃而行呢?有!而且念茲在茲,過了十五年,他的學問就有了根基,叫做「三十而立」;再過十年,他的學問已經非常的廣博,而且系統分明,不受迷惑,所謂「四十而不惑」;到了五十,就知道這種學問,不只是人間的學問,乃是天地宇宙的學問,所以說「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六十歲,天下任何事物,人間任何言論,都是「學」的範圍,都可以領悟出高深的道理,所謂「六十而耳順」;到了生命成熟的時候,不論內在、外在,一舉一動, 一言一行,都是天理仁德的如如朗現,叫做「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從十五歲開始有他的生涯規劃之後,沒有離開他規劃的初衷,而且可以一路走來,走到生命結束為止,這真是生涯規劃的典範。
現在一般人的生涯規劃都是怎麼樣呢?──我現在二十五歲,我打算在三十歲的時候,賺到第一個一百萬。(笑)我三十五歲的時候,要周遊全地球。我到了四十歲的時候,看看能不能坐上太空船,去月球,繞一圈回來。──這也叫做生涯規劃,唉!但也挺了不起了啊,你沒有啊,你比他還差呢!不過,大家都會認為,這種規劃太現實了,太功利了!有沒有人像孔子一樣呢?這一輩子就是把我的生命一直擴充、擴充,提升、提升,盡其可能的讓我的生命豐富、充實、飽滿、光輝,這才是真正的的生涯規劃啊!要不相信,如果一般人果真按他的規劃,幾歲賺多少錢,幾歲到哪里去,到了他老年的時候,再回頭一看,請問,他擁有了什麼?可能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所以人要有智慧:看到還沒到來的時機,想到高遠的事物,能夠為了深遠、高妙的境界,興起一個終身嚮往的深心大願,這叫做智慧。(鼓掌)(哲萱趨上前低聲請先生坐下,先生說,「……我想看到大家,比較好,我坐下,後面很多人要伸長脖子……,眾鼓掌)所以要做生涯規劃不容易。
今天我們要做一個教育的生涯規劃,我看更不容易,為什麼?因為一般人說的生涯規劃是為自己規劃,現在的教育生涯規劃呢?不是為自己規劃,而是為了我們的孩子規劃,當然也可以說,我們也要自我教育,我們也可以為自己規劃,不過我們今天所謂「讀經教育全程規劃」的意思,最主要的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規劃。因為你現在二三十歲了,才開始為自己規劃,已經不「全程」了,哼哼,你這一輩子完了!(眾笑)我們的希望在下一代啊!當然,我們自己也可以勉強勉強,努力一下,死馬當活馬醫嘛!(鼓掌)你說所謂「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陶淵明的文章,原來他是引用論語的話。――好啊,我們的生命也可以說是從今天開始的,從你懂得道理的那一天算作你生命的重生,所以你也可以說:「我現在是一個嬰兒,因為我今天才開始知道」,哦,「我要對我的生命做一個有深度,有境界,有前途而不辜負自己的規劃。」那你當然也是可以來一套「全程規劃」的。不過,今天我們所謂的「讀經教育全程規劃」,大體是為了下一代而說的。我們就在人性的全幅內涵,以及這人性的全幅內涵在生命的歷程中如何一步一步開展,在這兩個主軸之下,來做一個合情合理的規劃。
現在,我要代表各位,把這個規劃,做一個描述。為什麼說「代表各位」呢?因為剛才說,我們都是人,人性千古不變,我們對於人性的瞭解,又是很方便的,因為我們只要返身自照,──不是拿現實的鏡子,照到臉,而是用心靈的鏡子來照,照到自己的心,──你只要返身自照,大概都能夠瞭解人性,而且對你的過去而言,你已經是過來人,你應該知道人性是從小是應該怎麼一步一步開展的,雖然以前沒有順利地開展,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應該知道,知道我們以前走錯了路,假如知道以前走錯了路,我們現在就應該讓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再走錯。所以我常說:「我們被犧牲了,不要再犧牲我們的下一代!」(鼓掌)既然大家都能夠這麼樣的覺醒,那可見,我的想法跟大家的想法,應該相當一致,所以今天這個演講,到現在就可以結束了。為什麼?(有一人鼓掌了一下,先生看他一看,笑)哦,你真希望我這樣結束啊?(眾笑) 這個不該鼓掌的時候還鼓掌?不過,也要謝謝你,你是認為我講得精彩啦(眾笑)。為什麼現在可以結束呢?因為你已經都瞭解了,而你的瞭解跟我瞭解的一樣啊,你何必再聽我講呢?但,假如今大家想聽聽,我講講也無所謂。為什麼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嘛!什麼叫「朋」?朋不是泛指一切相遇的人,而是「可與共學的同道」,也就是大家都有志氣,大家都在人類理性的開發上,具足相當的功力,都對人生的智慧,有相當的領悟,這樣子的人相遇了,那真是其樂無窮啊!所以,現在的我們真是「朋友」相聚,因為你已經因為瞭解人性而瞭解了教育的道理,而你的瞭解原來也就是我的瞭解啊!所以我站在這裡所能說的,其實是替各位說出心裡話而已。我希望我所說,不會讓你覺察到有一絲一毫的錯誤,必須由你來糾正,我希望不要落到這樣的田地,如果落到這樣的田地,我是很慚愧的,我希望我所講的,都能夠合大家的意。合大家的意,不是來討各位喜歡,合大家的意,就是剛才的意思:我們想的都一樣,因為我們所知道的人性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就應該這樣。天下只有一個應該,沒有兩個應該。(鼓掌)但,如果你發現我講的基本方向雖然對了,但細節上還有缺憾,有漏洞,請你在心裡面把它補足,將來你可以向別人宣導得更好。其實每個人都應該負起這個責任,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了全天下的孩子,要瞭解教育的道理,而且一定要去宣導。因為假如天地之中,有一個孩子生下來,沒有受到良好的啟發,讓他白活一輩子,這都是我們的遺憾。尤其是有孩子有學生的人,從明天開始,不是,是從今天開始,要立刻付諸實踐。從今天什麼時候開始呢,從你懂得的那一刻,所以我預測,等一下我們演講,越講人會越少,因為都離開了。為什麼他提早離開?他不忍再浪費一秒鐘。(笑,鼓掌)而今天的演講成功不成功,就看事先離席的人有多少,(笑)如果都走光了,我就知道成功了,(笑)如果都不走,呵,真是,還沒有說服你,還沒有打中你們的心,打中你們的心你們一刻都等不及了!(笑)
我們用什麼原則來做規劃,讓它合理而客觀呢?我們推廣讀經這麼久,講了這麼多,其實,基本的道理很簡單,有人把讀經教育,歸納為一句話,就是:「該怎麼教,就怎麼教。」說「該怎麼教,就怎麼教」的「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客觀的應該」。凡是應該,都是客觀的。客觀的意思就是,它不是你我的心裡的造作。縱使是從你我的心中發出來的主觀的思想,但這主觀的思想,既然是合理的,也就是應該的,則它同時也是客觀的。──即主觀即客觀。──客觀,就是別人也要這樣看,任何人都要這樣看,因為它是共理。所以如果我們把握教育的共理,我們相遇了,我們談起教育,真的是「相視而笑,莫逆於心」哪。我們話題一來,大家都是互相的首肯,互相的讚歎,縱使不講話,只要一個眼色,我也領會你的意思,像這樣,人生豈不是非常的幸福嗎?
談到如何規劃整個孩子的教育歷程, “歷程”是連續的,是從頭到尾的,所以我們談“歷程”,就應該從頭說起。「從頭」是什麼意思?就是從時間的「頭」說起。在時間中,人生漸漸的展現它的豐富性,透入到它的深刻性,成就它的完整性。從頭說起,就要問:一個孩子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接受教育?這是教育理論最最重要的部分。我話裡有話,意思就是說,假如你聽到某種教育理論,它居然沒有告訴我們,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它只從那個學者注意的時候開始,那個開始是隨意的,那你立刻要判斷那一種教育理論是不完整的,你假如依照它的理論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你就浪費了他之前的那一段可以教的時機。比如說,現在我們家長都認為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六歲。有的家長比較聰明,他認為三歲。或者六歲,或者三歲,全世界都這樣。如果真是六歲或三歲?也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何是六歲為何是三歲的道理,更從來沒有人反省:「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不過,如果我們一步一步地去問,其實很多人都早已知道,不是六歲,不是三歲,甚至不是出生以後。如果,你認為太早的教育是無效的,那你也應該從自己認為有效的那一天開始。總之,你一定要心裡有一個譜,有一個底,確實知道到底是從哪一個時刻開始,如果沒有這個譜沒有這個底,就代表你是糊裏糊塗的生孩子,糊裏糊塗的教孩子,一堆大糊塗就教出一堆小糊塗。(眾笑)大家都糊塗的結果呢?大家都不會怪大家,整個世界好像也就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眾笑,鼓掌)世界上,有那麼多的教育家,發明了那麼多的教育理論,尤其近兩三百年來,西方的教育家真是人才輩出,每一個人都光輝萬丈。我就想請問:有哪一個教育家教我們,人生教育要從哪一點開始?如果沒有,我就覺得他不夠完整。名聲顯赫的人物不一定是可信的,因為他不曾對人類的全體做過考慮,他隨便說說,他依照自己的所見所聞,然後他自己做些實驗統計,他就得出結論。你隨便相信,盲從,你就害了你的孩子了,這是很可怕的啊!剛才說,教育的時機,尤其是教育開始的時機,是教育理論最最重要的部分,因為人既然在時間中長大,時間一去不復返,所以錯過的時機,永不再來。還有,人如果對生命的現象有稍微的觀察,便很容易在所有的生命中看出來,越早期的學習,對一輩子的影響越大,乃至於早期某一段時間的某些學習,是供給他將來一生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打好基礎,將來發展就受到限制,而且這個限制是永遠不可能再突破的限制,這一輩就真的完了。什麼叫「基礎」?「基」就是牆面的牆腳部份。什麼叫礎?古人建房子,用木頭做柱子,木頭容易受潮,所以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用一塊石頭承受著,那一塊石頭叫做「礎」。所以「基」字是土字旁,「礎」是石字旁。建房子必定有其基礎,基礎如果打不好,不穩定,請問能夠蓋高樓嗎?如果勉強蓋到二樓三樓,發現房子搖搖欲墜,能夠一面回頭打基礎,一面繼續建嗎?不可能的,一定要把房子拆掉,再重建。不過,建房子的人,老早就有「藍圖」了,有房子的「生涯規劃」了,所以很少人會笨到房子的基礎要重新調整的。當然必要時也是可以調整的,因為建築是物質性的,所以大不了還可以拆掉重來。但是,如果是一個生命,一個人,在時間中成長,你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生命是不能重來的,甚至人生的某些基本能力,是無法再調整的。一個孩子的生命基礎打不好,好像地基只夠蓋二樓,就永遠蓋不了三樓,這不就完了嗎,生命的前途不就受了限制了嗎?而這個限制從哪里來?是從很早期的時候,是在他生命還沒有成長到足以自己反省自己發揮的時候,由我們的家長和老師,聯手把他的整個生命捆綁住了,而這個捆綁,是無形的繩索的捆綁,有形的可以解開,無形的是解不開的,只好終生殘廢!(鼓掌)
那麼,教育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也就是要在何時打根基?我們說,教育是開發生命的工程,可能有生命的那一天,就有教育的意義。我說「可能」的意思,就是有些人並不承認。你可以承認可以不承認,因為那是緲緲茫茫的,人生生命的開始,我們還沒看到他,他在母親的肚子裏面,剛開始的時候,只不過是小到肉眼都看不到的一團細胞,我們怎麼知道有沒有教育的意義呢?所以在這裡,人類就產生了迷惑猜疑,就沒有一個清楚的認定。不過,如果我們對於所能看到的、能抓到的,才相信,這一種態度,是三百年來西方人告訴我們的。――我話中有話,就是西方人告訴我們的並不一定就是全部的真理。甚至,近三百年,西方人所講的話,也不見得就是西方兩千多年來講的最真實的話。總之,近三百年西方人講的話,我們並不一定要全盤相信。但是,一百年來,中國人對西方就是亦步亦趨!只要近三百年西方人講的話,一字不漏全部相信!今天,我們一定要化掉這種固執,走出這個陷阱、盲點。我的意思不是說近三百年西方人講的話都不可聽,我沒有這樣講,你千萬不要誤會。我講的只是:「我們並不一定要全部都聽」。你如果照單全收,可能會陷入誤區。我認為應該的做法是:對於任何人的每一句話,都要經過頭腦想一想,你認為對的,就用;認為可疑的,就存疑;認為錯的,一定要排斥。這種為人處世之道,誰不知道呢?所以我現在還在這裡講這些話,我知道很多人心裡都想;講這些做什麼呢?這些都是我們已經懂得的道理,我們從幼稚園就懂得的道理,還講這些做什麼?但是,雖然老早都懂得了,中國人一百年來,並沒有真正去這樣做,以至於養成了崇洋媚外的心態,造成了民族浩劫,所以,還是要一再的提醒。這種人生態度,──對的我吸收,不對的我排斥,存疑的我就放著,這種人生態度,──這是真理,誰不知道呢?但是真理如果沒有常在我們心中打轉,所謂「真理不重複,錯誤就要重複」,所以我們還是要再講,一講再講,天地間只不過這件事。從今天開始,中國人不可以再盲從了!(鼓掌)不僅不可以盲從西方人,中國人也不可以盲從中國人,我們祖先講的話也不都是對的,這樣子我們才能夠頂天立地。
再回到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問題,我們祖先就講過「胎教」。但祖先也沒有正式的說,也沒有完整的講,講胎教是籠統的,而且文獻很少。歷史上曾有幾句話記載周文王的母親,周武王的母親,做過「耳不聞惡聲,目不視惡色」的胎教,是不是真的呢?也可存疑,文獻這麼少,又是緲緲茫茫的事,我們怎麼能相信呢?所以要存疑。但是你存疑的份量,也就是說你對它起疑惑,是非常重大的疑惑呢,還是少分的疑惑?這裡又有個人見識的不同。假如你的疑惑只是少分的,那你可能採取「寧可相信」的態度;假如你的疑惑很大,幾乎認為是假的,那你就會小心一點,或許嗤之以鼻,或許想再做做研究。總之,古人說胎教,我們是有權利不相信的。但是,現在西方人,他們用科學的方法,做出研究,雖然不是為了胎教,但是可以供教育界做參考,就是他們發現:胎兒三個月到五個月,就有了腦神經系統的發展,而且先發展的腦神經系統是聽覺神經系統。腦神經發展問題對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腦神經發展幾乎就可以等於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家家戶戶都想生聰明的孩子,老師都想教聰明的學生,什麼叫聰明?現在我們可以用簡單的一個觀念來代替,就是「腦神經發達」。如果一個家裡出了個腦神經不發達的孩子,這個孩子啊一生就是來受苦的,而且連帶了家長啊,老師啊,都要受盡千辛萬苦。所以腦神經發展的消息,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做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在這一個地方就應該注意了,不過,很可惜的,雖然這一醫學研究的成果,已經公佈幾十年了,但是,做教育的人,一直還不把它當做一回事。所以順便提醒各位注意一下:世界上所謂教育學家,往往是很遲鈍的,有些時候是不可信的,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不夠認真,所以不知道求新求變。今天我們就要注意這個研究成果,說三個月到五個月,就可以觀察到腦神經的發展,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憑此決定教育應該從三個月到五個月開始?我另外舉一個醫學的報告,說一個人患癌症,不是一天兩天患上的,癌症細胞漸漸的變形增生,到儀器可以檢測得到,都已經是經過二十年到三十年的累積了,儀器是很笨的。我們現在依這個案例來說,如果讓人可以用儀器看到胎兒的腦神經,那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就開始發展了,對不對?人類能只能看到表現出來的東西,它的原因都在很深遠的地方。所以,假如你相信西方人醫學報告,三個月到五個月看到了腦神經發展,我們就要推想,可能在更早的時期就開始了,至於早到什麼時候,我們不知道,不過,我們寧可相信是從受胎的第一天開始。因為他是生命,所以我提倡:有生命就可以接受教育,有生命就有教育的效果,或許我們看不出來,還沒有感覺得到,但並不是沒有!假如我們這樣看,就完全把握到教育的時機了。
在這個教育的起點上,我們做什麼呢?我們得想一想,或許我們的能力有限,不能做盡一切,但我們可以先從最簡單的想得到的、知道的做起。沒想到的先不要做,不知道的你也沒法做。其實人生也只能如此,不然,又要怎樣?人只要把他想到的知道的,盡力去做,就可以了,做人真是很簡單的。即使孔子聖人,也只能做他能做的事,教他能教的人,他做不到的事他能做嗎?不能!不能教的人他能教嗎?不能!那我們做人也是這樣,你教育也是這樣,你能做的做,不能做的,你就只能感慨。不過,生而為人,非常幸運,因為我們幾乎可以發現,你只要做你能夠做的,老天都把你不能做的,也都替你做好了!(鼓掌)只怕你自己能做的你都不願意做,到頭來,不僅是這件事情沒有做好,其他的事老天也不幫忙,最後,只落得手忙腳亂,活該!手忙腳亂有沒有效果呢?如果手忙腳亂有效果,還好,但如果迧救都救不回了,更是活該!所以千萬要把人性做一個全程的澈底的瞭解。腦神經怎麼發展?是經由訊息的刺激,這已經是公開的祕密。中國古人對於自然界的了解,往往出於直覺和經驗的累積,中國人或許也知道訊息剌激的作用,但是西方人用很確實的科學手段研究出來,所以更為可信。訊息刺激,來自哪里?來自感官──感受的官能──,而人類只有五種感受的管能──眼耳鼻舌身。假如別的存在,或許多一點,或許少一點,譬如天使,可能有六種感官,人類第六感並不發達,乃至於我們會自動關閉,所以我們基本上只有五種感官,五種感官已經了不起了,好好利用就用不完哪!五種感官裡面,胎兒大概只有一個管道起作用──耳朵。正好符合了科學家的研究,科學家雖然沒有證明胎兒只能聽到聲音,但他們發現胎兒的聽覺神經首先發展,所以我們推測,是受了聽覺的影響,我們推測胎兒可以聽到世界的聲音!光這一點,我們就應該給予恰當的教育了。此外,依照中國人的教育理念,首要的問題不是腦神經的發展,因為中國人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品質,不是頭腦聰明不聰明,而是性情純正不純正,智慧高超不高超。所以,如果訊息刺激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聰明程度,我們為什麼不做?如果資訊刺激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性情和智慧,我們為什麼不做?
那麼,到底用什麼訊息,又如何刺激呢?我在所有演講裡,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今天就簡略地講。既然我們知道聲音可以影響到胎兒的生命,我們就用聲音來影響他。對於腦神經,用豐富的聲音,造成豐富的發展,就是聰明。對於心靈,我們想一想,是否可以選擇某些優雅的聲音,以提升胎兒性情的純度和智慧的高度?關於刺激腦神經,有科學的證明,較易取信於人;至於性情不性情,智慧不智慧,是不很明確的。我們或許只能夠通過一種感應,姑且相信。不過,我們可以換一個方式思考,我們問:如何我們這樣做,有沒有壞處?因為雖然我們不能證明有好處,但我們都知道並沒有壞處。也就是:你如果採用優美的、有高度智慧內涵的聲音,是否真能端正他的性情,開發他的智慧,不知道!但是,只要知道至少沒有害處,我們就應該做,至少值得做了。基於人生的聰明與智慧兩方面的開發,我們提倡要給胎兒豐富、優雅的聲音,就這麼簡單。誰認為我們這樣提倡不對,誰就不要做;誰認為我們這樣提倡對,誰就非做不可,而且他會認為:全世界的人,都要這樣做!(停頓,鼓掌)
豐富、優雅的聲音是怎樣的聲音?有兩種,一種叫做音樂──良好的音樂,天才的音樂。天才不世出,一個時代出不了幾個天才,但是畢竟人類的歷史悠久,是真有天才留下來的聲音,這種聲音真是難得的聲音,杜甫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這種聲音你不讓你的孩子聽,讓他一方面成長腦神經系統,一方面啟發他的智慧,你還聽什麼聲音!另外一種可用的聲音是經典的誦讀,因為誦讀本來是語言,語言變化萬千,尤其是經典的文章,念出來,那更是琅琅書聲,而且文章的意義無窮深遠。近代人相信科學,總是有人會問:胎兒懂什麼意思嗎?我們應該說:不懂。如果又問:不懂有什麼意義?我們應該說:縱使沒有意義,總是沒有什麼壞處;但如果有意義呢?你能夠替你的胎兒決定它有沒有意義嗎?科學是不能研究「意義」這種東西的,而且永遠不可能研究,不是因為現在科學還不夠發達,乃是科學有其先天的限度。人生的問題,是豐富而廣大的,有些事,科學可以幫忙,有些事,科學是幫不上忙的。做為一個現代人,做為一個中國人,乃至做一個現代的西方人,一定要有這兩個層次的見識,一定要知道心靈的整體,有些是歸屬於科學可以操作的,有些科學是不能操作的。假如你完全以科學為標準,你可能就把人生的另一半浪費了,而那另一半,可能不是這一半的另一半(先生用手左邊比劃一下,右邊比劃一下),乃是下一半的上一半(先生用手掌先向下壓,然後向上翻舉)。你如果因為緊守了下一半,而浪費了上一半,豈不是更加得不償失嗎?所以,科學不是不可信,但我們只可以信它可信的部分,不要迷信。這樣,做人才沒有遺憾,這樣,中華民族的文化才可以向前發展!(鼓掌)
時機把握了,教材選好了,接下來,我們要看教法,怎麼教?其實,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是很簡單的,只不過是「順乎自然,合乎人性」八個字。什麼意思?他現在是以聽覺來吸收,你就用聲音,透過他的聽覺給他吸收就好了嘛。能聽就給他聽,不是很自然而省事嗎?要給他聽,我們先要衡量耳朵的能力有多少,盡情地讓他聽,才不致浪費他的生命,才能夠把他的生命完整地開發出來。耳朵的聽覺能力有多少呢?耳朵的能力是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度開放的,所以我們應該在二十四小時當中,在三百六十度的範圍之內,盡量讓他聽到人間最高明的聲音,我稱為「讀經胎教」。做讀經胎教出生的孩子,我們稱為「讀經寶寶」。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接受這樣的教育,我們剛才曾經表示,人生有某些基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還有順帶一句話,人類的一些重要的基礎能力,是在人生最早期的時候就應該奠定的。再加一句,最早期的教育,效果是百分之百的。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幾乎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一輩子受教育,或說父母親給孩子教育,其實只要十個月就夠了!一個孩子能夠在胎兒時期,接受十個月的良好的教育,這輩子他就順理成章一路順風,步上人生康莊大道了,這輩子就不必再煩惱教育的問題了,教育是何等簡單而自在!(鼓掌)不過說到這裡,我要稍為謙虛一下,這裏應該加一句:「信不信,由你!」(鼓掌)再加一句話:「希望你信。」(笑,鼓掌)再加一句話:(先生笑)「總之你信不會吃虧,不信可能會吃虧。」(鼓掌)我們應該可以用一個類比,依照人類學,再往上一層生物學的研究,地球的生物,是從單細胞開始發展的,一直發展發展,發展到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地球生物的最高級的發展叫做人類,從單細胞到人類,生物的品級經過了很多層次的變化:單細胞,草履蟲,然後,軟體動物,再來魚類,兩棲類,然後爬蟲類,然後再來是脊椎類、哺乳類的禽獸,再發展發展發展到人類。這樣從單細胞一直發展到人類,要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的工夫。而我們的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裏面,也是從單細胞開始發展,發展到人類,生下來,多久?十個月!所以十個月,等於地球幾十億年的發展的歷程,所以胎兒也好像經過單細胞,軟體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禽類、獸類的發展,一直到生出來是一個人。所以,我們可以類比地說;如果在十個月中做教育,幾乎等於是幾十億年的教育。什麼叫幾十億年,就好像宗教家所說的前輩子的前前前……前輩子,人有幾個前輩子?不管以前有多少輩子,都可以在這一輩子的胎兒時期,完全掃淨以前的罪過,以前的業障,重新生成一個最光明、偉大的孩子!(鼓掌)什麼叫因果?什麼叫前世今生?在這裏,你就可以轉變因果!在這裏你就可以替你的孩子造福!造大福!造天地之福!這個孩子生到你家,就是一個有大福氣的孩子!這個孩子的福氣是父母給的!我們要讚歎這樣的父母!假如你沒有抓住機會如此對他,你要終生遺憾,而且,你要背負永恒的罪過!
各位!當然這也是屬於「信不信由你」的事,但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們推廣讀經已經十幾年了,我們一直建議:如果那一家有人懷孕,要給她這一種經典的教育。經典教育是這麼容易,尤其在現代更是容易。在古代,要聽到好的音樂是不容易的。譬如白居易,好不好他也是一個官員嘛,當他被貶到鄉下的時候,他也難得聽到一首好音樂啊,「豈無山歌與村笛」,是「嘔啞嘲哳難為聽」啊,聽起來就難過啊,所以「今夜聞君琵琶語」,就「如聽仙樂耳暫明」,他要聽到一首好音樂,都這麼難得。我們現在的孩子要聽到全世界最好的交響樂團演奏,全世界最好的古琴家演奏,卻很簡單了。科技發達對我們人性的開展是有莫大的幫助的,我們一定要利用這個時代的方便,所以,要讓孩子接觸這麼良好的教育內容,非常簡單,只讓他聽。怎麼聽?如果父母問,我是不是要去學演奏,才能有音樂給我孩子聽,我看算了吧,等你學好了,你的孩子都老了(笑);如果父母說我要親自讀論語給他聽,那固然不錯,但是他的耳朵二十四小時都可以聽,你能讀二十四小時嗎?所以我們利用現代的設備──CD機。準備兩架CD機,也可以準備三架,因為一架播古典音樂,一架播中文經典,一架可以播你所喜歡的外文的經典,比如英文,或者德文,或者法文,你希望你的孩子除了生長在中華民族這塊土地上之外,你還希望你的孩子,從前前前……輩子帶來英文的能力,你就給他聽十個月的英文,他出生以後,你會覺得他上一輩子好像是個美國人。(鼓掌)三架CD不要放在一個地方,放在一個地方,有人到你的家裏,會以為你是在賣CD機的,(笑)因為耳朵有三百六十度的功能,所以放在不同的地方。會不會干擾?假如大人在思考,在寫文章,可以把語言關掉,假如你還嫌音樂太吵,也可以把音樂關掉,這是為了大人著想。我們的孩子是不會受干擾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大人是以注意力來學習,而幼小的孩子,他沒有注意力,他沒有注意力不是他比你差,是他不需要用注意力來學習,等到你需要用注意力來學習了,你已經快完蛋了。(鼓掌)什麼叫注意?「注」,就像水壺把水倒到茶杯,像懸崖上的水從缺口一股沖下來,叫做“注”。所以,「注」是匯歸貫入的意思。「意」就是我們的意識,我們說:「注意!」,就是請你把你的精神意識集中在這裡。我們成人必須「注意」才可以學習,你能注意到多少東西呢?當然是注意在一點上,所以你在注意的時候,整個世界對你來說只剩下一個點,其他通通在你的生命之外,你不是顯得很笨拙嗎?而我們的孩子,越小的孩子,越不需要注意,他也不必張眼睛不必提耳朵,什麼都不要管,他就在這個地方,四面八方所有的資訊都進入他的生命當中,而且進到他生命的深處深處深處深處……越早期進入得越深,越深就等於地基打得越深,成為一輩子的基礎;你越長大你就越淺越淺越淺……淺到這裏(手勢,以手掌架在脖子上),你的生命都快憋死了,這個時候你才來注意,會有什麼前途?所以,各位!從今天開始,不要再輕視你的孩子了!不要再輕視我們的嬰兒,不要輕視我們的胎兒,一直認為「他懂得什麼?我懂得比他多!」我告訴你,你這樣子比較啊,真是愚不可及!人生不只是注意,人生不只是理解,人生還有很重要的能力,人生在理解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學習,這些重要的學習,往往在非常早期的時候,就要完成。因為你的生命之門會關閉的,我們如果只注意培養浮在人生表層的一點點的「意識」,那下意識、潛意識,佛家所謂的阿賴耶識,什麼時候接觸到呢?什麼時候可以在那一點上轉化人生呢?我們如果都在頭殼皮上轉轉轉…………這裏(手勢,在在胸腹前劃個圈子)都不動,你的生命又能夠有什麼長進呢?所以各位,人生重要的教育,老早就要教完了,十個月就要把一個孩子教成天才了。因為胎兒正是人類一生的天才時期,天才的時期,用天才的聲音,就剛好配合他生命的成長的階段。現在,一般人不瞭解,沒有給他經典的教育,他並不就沒有學習,因為世界上任何的聲音都對他有影響,只是,你的聲音是什麼聲音?假如你住在山野中,山野有自然的聲音,那還不錯;但是,只有自然的樸素,沒有人文的豐富,還是不夠的,還是很可惜的。更不堪的是,不只沒有自然的環境,你我所在的環境,到處都是些無聊、污染的聲音,尤其深圳離香港又最近,那個「乒」啊 「膨」啊的流行音樂,那些靡靡之音啊,在你不自覺的時候,一直在干擾你的孩子,這個孩子還沒到世界上,就已經被我們這個不良的世界嚴重污染了!而且污染到那麼深的地方,他一輩子都洗涮不掉。凡是所做,必留下痕跡,在那麼早期所做的,他留下痕跡不是一層灰啊,乃是刻骨銘心,拂都拂不去!影響一輩子,甚至影響到下輩子去。所以各位,一定要懂得人性,做得好,一切都好;做不好,你和他就終身受苦!所以一定要懂得人性,才能給孩子創造福氣。
聲音二十四小時不斷,因為你睡覺,他不睡覺。我們推廣了這麼久已經有那麼多讀經寶寶,從來沒有一個是發瘋的,他們都聰明可愛。所以各位,你不要煩惱了。如果在理論上不敢相信,已經有成千上百的人做了白老鼠了。所以請各位一定要多多吸收新的知識,新的資訊。大家現在看不起讀經,因為讀經在中國不是主流,在外國呢更是聞所未聞,現代人就是勢利眼,以多取勝。我們已經有那麼多的資料,幾千頁的資料,都在網路上,沒有人要去看,沒有人去問一問,到底那個孩子在哪里,實地去看一看。譬如深圳有沒有讀經寶寶呢?當然有!已經是幾十、上百個這種孩子了,可能在離你家不遠就有這種孩子,為什麼不去看一看呢?而凡是做讀經教育的家長,一定樂於分享,知無不言,所以你以後要去拜訪讀經寶寶的家庭,要預備至少三個小時的時間,因為對方會講得眉飛色舞,不讓你走。(笑,鼓掌)因為他的孩子實在太可愛了!太令家長喜悅了!因為這個孩子,讓全家都覺得此生幸福無限!讀經寶寶出生時特殊的表現,不僅是家長覺察得到,醫院裏面接生的醫生跟護士,都會來問,這個孩子怎麼跟人家不一樣?你到底施了什麼法?那有什麼法?就是讀經法!(鼓掌)最近我聽說有一個母親,從一懷孕,家裏經典聲音不斷,日夜都洋溢著天才的聲音,中國的、西方的,無所謂,論語、老子,輪流放。在懷孕期間,連家長都覺得很舒服很受教。後來要生產了,就跟醫生說:「我希望這個孩子在經典聲音中出生。」(笑)這個醫生居然接受,告訴護士:「在我接生的時候,大家不可以說話。」旁邊擺一架CD,放著《論語》,子曰,子曰,子曰的,這個孩子就在論語的朗誦聲中出生。(鼓掌)在醫院裏面,一個禮拜,不曾哭過一聲。大家會想,怎麼孩子這麼笨,笨到不會哭?不是!是聰明到不需要哭。(笑,鼓掌)你們可以去查一查,據說一個嬰兒出生後,要幾天,或者二十幾天,或者一兩個月,他的手才夠放到嘴巴咬,用嘴吸手指,而這個孩子出生那一天,護士把他抱到嬰兒房,他就開始在吸手指了。長的是相貌堂堂,人見人愛。我最近五、六天就住在她家,這一個剛出生三個多月的孩子,我幾乎沒有聽到他哭過,不知道這孩子哭起來是什麼樣子。其實,這個孩子並不特殊,只是因為大部分的孩子,本來都是從天上而來的天才,但他們在一般家庭的母親肚子裏面的時候,就被我們人間的那些不良的聲音,一直污染、污染、污染……污染了幾十億年,弄得他性情非常爆躁、心理非常難受,他出生到這個世界上是很失望的,所以常常要發洩情緒,於是我們經常看到一般的孩子,出生幾個月之內,都是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因果報應啊!(鼓掌)
雖然這樣說,出生以後,難道不能做教育了嗎?可以的,因為耳朵還在聽,聽覺神經還繼續發展,所以有胎教的可以繼續做,來不及胎教的,可以補做。基本上人類的聽覺神經發展到三歲,就已經定型了,所以要讓一個孩子有絕對音感,一定要在三歲之前完成音感的教育。什麼叫絕對音感?就是對音感很敏銳,首先的能力是對音高的振動頻率很敏感,一有不準,馬上聽出來;第二種能力是聲音的混合。幾種聲音,幾十種聲音,甚至一百種聲音一起發作,他歷歷分明,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就不能夠做指揮家,所以指揮家是世界難得的人才啊,因為他的耳朵特別敏銳。這種能力,三歲就要培養完成。日本有一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先生,他很注意人類的聲音,有一天發現有一些伯伯嬸嬸唱卡拉OK,唱得五音不全,那些人卻唱得特別大聲。他就想,這些人難道不害羞嗎?但他深入考察的結果,發現,這些人不是他嘴巴唱得不標準,是他的耳朵聽進來就已經不標準了,所以他自以為唱得跟劉德華一樣。(笑)這些人的聽覺神經發展不健全,他們對於音樂啊──一輩子沒救了。首先,他已經不能夠欣賞什麼叫做優美的聲音,什麼叫和諧的演奏了,這一輩子不可能有這種感受了。你看,一個人本來在這世界上,是可以聽到優美和諧的聲音的,結果呢?因為他的聽覺神經發展不健全,所以這一輩子喪失了這種福氣。還有他的任何歌唱的表現,通通讓人覺得難過,他更把難過傳染給別人。你為什麼要讓你的孩子變成這種人,我問你?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變成這樣呢?鈴木鎮一先生深入追查,發現,原來這些人在三歲之前,都聽老祖母唱不標準的兒歌長大,這個老祖母哼啊哼啊,今天哼的跟昨天不一樣,明天又不一樣,糟糕了,耳朵到底聽哪一個,他的聽覺神經受到重大的干擾,所以神經錯亂,長大以後就只好這樣過一輩子了。(笑)而且三歲之後,就已經不能改變了。各位,知道這個道理,你養孩子不是要謹慎一點嗎?你為什麼讓孩子聽那些不很標準的演奏,為什麼讓孩子聽那些不很和諧的旋律,為什麼讓孩子聽那些非常下流的歌詞?何必呢?真的是何必!
另外,出生以後,眼睛也開始起作用了,所以可以開始兼做視覺教育了。人類最敏銳的器官是耳朵,第二就是眼睛,所以要把耳朵跟眼睛的教育做好。而人類眼睛的視覺神經發展,也在很早期,乃至於在三歲前,就發展幾乎百分之八九十了。所以這個時候,要給他看盡人間最美的東西,包括世界名畫,中國書法。名畫名帖,變化萬千,變化的東西刺激腦神經的發展,而名家所表現的優美結構,調和色彩,能夠端正人的性情。所以零歲到三歲,耳朵跟眼睛一起快速發展,是人類基礎教育的關鍵期。所以三歲之內最重要,但三歲到六歲,六歲到十三歲,都還是大有作用的時機,甚至一輩子,都可以繼續做,都還有相當良好的效果。以前來不及做的,隨時開始做──聽盡世界名曲,看盡世界名畫。
為什麼對音樂和美術的教育要講這麼多?因為它們有很重大的教育功能,它們不但是人類表現的精華,而且能剌激腦神經的發展,而且教法非常簡單――能夠聽的時候給他聽,能夠看的時候給他看,本來就是合乎自然的,而給他聽最好的,看最好的,又是順乎人性的。凡是順乎人性合乎自然的事,就是有效的,重要的,就是人生應該選擇的路。現在,除了音樂美術教育之外,我們還要介紹另一種更為重要、有效,而必要的教育──文字的教育。文字,是人類重大的發明。為什麼重大?我們看全世界的民族,凡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到現在還處在蠻荒時代;凡是有文字的民族,就有文明的表現,文字使用得越久,文明表現往往越豐富高深。全世界文字最發達,成熟最早,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最偉大的文字系統,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字系統!(鼓掌)文字承載智慧的結果,沒有文字,人類的智慧不能累積,所以一代代的文化相傳,最重要的載體是文字。一個人,天生自然會使用語言,但是,只靠語言,他所接觸的世界,就只有生活的周遭,沒有有高深的文化背景作為憑藉,他再怎麼聰明,也只能有小小的長進,而他這小小的長進,也無法傳下去。如果有了文字,便可以上下幾千年,左右數萬里,所以文字的學習,使我們除了生活的世界之外,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叫做「文化世界」。我們當然要生活,但是如果沒有文化的薰陶,我們的生活永遠是在一個非常庸俗、卑微的境地當中。因此,給一個孩子文字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要務。而有關文字的學習,首先是識字。一個人從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識字?要用什麼教材學識字?要用什麼教法教識字?這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問題。當今的體制是六歲才開始教識字,用白話文教,一個一個字地教,我們這幾代都是這樣被教出來的。現在我們能不能請問一下:是六歲才可以開始嗎?一定要用白話文教, 一定要一個一個字的認嗎?有沒有人想過,我們人類必須要這樣子學認字嗎?這樣學認字是最正確的最有效的方式嗎?告訴各位,人類往往都很愚昧,這麼關鍵性的問題,一百年來幾乎沒有人問過。而那些教育專家居然一直在侈談其識字教育!
所以現在,我們重新從自然從人性來反省,我們發現人類的成長,首先成長的感官,是耳朵,再來是眼睛的,再來呢,是舌頭──語言,講話。舌頭的活動,比耳朵和眼睛更為複雜,所以語言的訓練,應該更具有教育的效果。因為,耳朵和眼睛只是接受的器官,耳朵只是聽進來,放著;眼睛只是看進來,放著。但是舌頭是表現的器官,頭腦中,有了思想,才發為語言,而語言的發音系統非常複雜,從丹田、橫隔膜、胸腔、氣管、支氣管、喉嚨、到舌根、舌面、舌尖、牙齒、嘴唇、鼻腔等等器官,要完全配合,才能發一個音,何況人類講話,是一連串的反射反應?所以舌頭的訓練,非常重要,因為一個學講話的嬰兒,正在建構他的腦神經網絡,他的腦神經系統必須達到相當嚴整的狀況,才能夠說話。所謂智能不足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不會講話。他即使能聽,能看,但不會講話,還是白癡。有人說,一個孩子只要會講話以上,就可以培養成學者。何況再進一步,人類能夠認字,什麼叫字?是能夠思考的人,除了用語言表達之外,他還可以用形象表達。語言是自然就學會,不用教的,但老天安排我們有語言的天才,並沒有安排寫字用字的天才,所以寫字用字必須經過人為的學習。要用心力,構造出另外更為複雜的腦神經系統。所以能夠認字用字是人類的大本領,字本身沒有聲音沒有意義,只是白紙黑字幾個筆劃,但是人類賦予它聲音,賦予它意義,聲音意義和字形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文字,而且我們可以運用它,運用得非常順暢優雅,以至於超乎語言,這豈不是一個更為偉大的能力嗎?大能力的完成,其實就代表教育的大功效完成。
所以,大家常聽說:「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而所謂「語文」,雖然包括「語」和「文」,但主要還是指「文」而言。因為“語”的能力的強弱,大家都差不多。但是“文”的能力的強弱,就差別很大。而且“文”好,可以提升“語”的內涵。所以,我們如果稱讚一個人很會講話,說他口才好,很關鍵的部份是由於他的文化教養高,而文化的教養大部分是從文字的閱讀而來。所以,文字的學習和使用,是一種文化心靈的表現,而文化心靈,是比我們自然的、感官的發達更加的複雜。更加的複雜,就更有教育的意義,尤其在腦神經還在發展的時候,你有文字的學習,可以促進腦神經更進一步的發達,所以文字的學習使一個孩子比聽音樂、看美術,還要更加聰明。文字的學習,從識字開始。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識字?一向有非常大的爭議。我們現在的體制學校,是六歲開始學,我們現在可以問:是六歲嗎?大家想一想幾歲可以開始學文字?告訴各位,最簡單的答案是──眼睛張開就可以學識字了。怎麼學?一個孩子用眼睛看到字和看到圖畫不是一樣嗎?所以先把字當圖看。等到他漸漸有辨別能力的時候,他就能夠辨識個別的字形,等到能夠把字形跟聲音聯合在一起的時候,他看到這個字就念出聲音。這能力是什麼時候就有呢?依照白居易認識「之無」的故事,人類大概出生五六個月,就有了辨別字形的能力。如果常拿兩個字給孩子看,他雖然還不會講話,但是他可以指出來,因為他已經能把字形和字音結合起來了,至於要他把聲音唸出來,可能要一歲多。所以,理論上,應該在出生以後,就給孩子認字。提早認字,不僅提早增進腦神經發展,並且可以提早閱讀;提早閱讀,就提早吸收知識;知識量越多,腦神經發展越良好,而且知識量越多,將來知識的累積可以促進我們的思考的能力和綜合的能力,以及判斷的能力,也就是整體學習能力、創造的能力。所以要一個孩子學習能力強,不僅要他的腦神經發達,還要腦神經能夠統合運作。
能夠統合運作,認字是非常重要的訓練,認字以後的閱讀,更是重要。所以,這幾年來,我建議,至少兩歲到兩歲半,就可以開始給孩子「讀書」。所謂「讀書」,是什麼意思?就是看著字而讀。在胎兒,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只能夠聽,等到他一歲多了,他能夠開口講話了,就可以帶著他念。什麼是念?就是他只模仿聲音,大人念一句,他念一句,或者CD念一句他念一句。念是先把聲音聽進去,在腦子裏轉一圈,再模仿聽進去的聲音講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訓練,有重大的教育效果。到了兩歲多,他不只是能夠跟著念,他已經可以看著書跟著念,就是開始“讀書”了,這時,不只耳到口到,還要眼到,教育效果就更好了。而且讀多了,聲音能夠跟字形結合,無形中,順便就認字了。認字多了,就可以閱讀了。
我們教孩子跟著聲音念書,更進一步教他看字讀書。念什麼書、讀什麼書呢?現在體制是讓他念白話文、讀白話文。什麼白話文?就是他懂得的文章,這也是受杜威「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論的影響。現在,我們想一想,是不是一定要念、讀這種文章呢?我們可以不可以改變另外一種想法呢?什麼想法?我們讓他念有高度意義的文章,而不必急著讀跟生活結合的淺度的文章。因為淺度的文章,對人類的知識和整體思考力並沒有良好的效果,最多只是認得那些字。而高度意義的文章,也有字,他也能夠認字,而那些文章,存在他心裡面,可以作作為一生文化以及文學素養的基礎。語文能力的習得,是從不懂,學多了就懂,例如講話,是從不懂,一直聽啊聽啊講啊講啊……聽多了,就懂了,講多了,就順了。文字也是,從不懂,一直學一直學,學了很多了,把這些非常高深的文章讀多了,他的生命日漸成長,他也就漸漸瞭解其中的意義。從什麼地方瞭解起呢?從他能瞭解的那一部分開始瞭解。而他能瞭解的那一部分不是我們能規定的,不是教育學者們能安排的。現在全世界國家的教育部請學者來,要他想一想,我們孩子第一句話學什麼,第一課學什麼,一年級學什麼,二年級學什麼……這是在殘害人性啊!因為人的生命是一個奧密,人的生命先瞭解哪一句話,這是人類不能夠猜測的,現在讓全國的孩子都同步認那些字,讀同樣的文章,這不是在害人是什麼?所以各位,不要把生命看膚淺了,不要把生命看成電腦。所以我們應該給他最高度意義的東西因為低度意義的東西,不要學就會。我認為對於教材的選擇,有一個最重大的原則:「他自己會的就不需要教,他不能自己學的才須要我們教!」他不會的是什麼意思?是高深的東西。高深的東西我們教了,久而久之,他自己有自己的領會,他一有領會,對那些低淺的東西,自己就會了。所以我們的教育要注重籠罩性,我們只教高的,就籠罩低的。學那些低的,等於是浪費時間,因為不學也會,或是過了一兩年不教就會了。現在我們所教的是:他不學就一輩子不會,乃至於幾輩子不會的東西。所以,我們教他「讀經」。什麼叫「讀經」?聽是聽經典,念是念經典,讀是讀經典。
那什麼叫經典,用哪些作教材?我們剛才說,高度的學習可以涵蓋低度的學習,高度的會了,低度的自己會。所以不要從低度學起,因為你的生命有限。如果從低度學起,你到十三歲的時候,人類語文能力的關鍵期就過時了。你學到十三歲,只學到會讀白話文,會看報紙,你這一輩子就完了。讀經的孩子,一定會白話文,一定會讀報紙,因為白話文是我們日常生活運用的,只要認得字,我們就會讀白話文,只要會寫字就會讀白話文,所以白話文是不必教的,誰教白話文誰笨,把孩子教笨,而且笨一輩子!(鼓掌)
因此,我有一句不該說但一定要的話:「白話文要退出小學的校園。如果小學一直教白話文,中華文化就要毀滅!」(鼓掌)因為十三歲,是我們人類一生語文奠定的恰當時機,我們語文要在此時奠定好基礎,供將來一輩子所用。請問我們一輩子要用那些語文?我們要能夠讀五千年的文章,我們要能夠接受五千年的智慧!而五千年的文章都不是白話寫的。為什麼?因為五千年來的文章都沒有那麼膚淺,沒有那麼無聊!(鼓掌)膚淺而無聊的文章不會傳下來,所以我們現在中小學所讀的那些書,基本上都是膚淺無聊,都是要丟掉的。你看,每一年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大清掃,清掃得最乾淨的,就是小學課本了。(笑,鼓掌)清掃出去的東西不就叫做「垃圾」嗎?我們讓我們的孩子讀垃圾,讀了六年,這個人就變成垃圾人了。(鼓掌)那些書還要教嗎?
我舉一個例子,在大陸,要舉例,最好是舉臺灣的,因為這個例子是個笑話,拿臺灣來說笑比較沒事――我是師範學校的老師,我的學生是要去教小學老師的,──所以,我是老師的老師,以後遇到我要恭敬一點(笑)──我的學生四年結了業,要有一年的實習,我要去考察他的實習,這時,他要做教學的觀摩演示。這些學生都很緊張,要寫一大堆教案,預備好幾天,有時還要彩排,才敢上臺。他當然準備得很豐富,教起來都還不錯,我的評分都給很高。教學結束後,有評鍳會,往往要我做總結,我常說:「今天的教學,從準備工夫教學技巧上看非常成功,我給他一百分。但是教學的效果,對孩子的影響,我給零分。」我知道,一般的督學以及師範學校的老師,甚至所有校長,家長去看一個教學演示,從來就沒有像我這樣打兩種分數。第一種分數是看教學的態和技巧,大家都看這種。我還看另外一種,我問:「你這節課教了之後到底對孩子有多少好處?」這是從來沒有人注意沒有人提問的問題。奇怪啊,後面這個問題不是比較重要嗎?所以我專門注重後面一個問題。如果一個老師做了那麼多準備,教得那麼熱鬧,而教學效果等於零,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為什麼說教學效果等於零?現在跟大家描述一下,讓你也來評評分。我去看那個老師教的是,第一冊第三課,那一課的課文,題目叫「大風吹」,課文是這樣――我一下就會背了呵――它說:「下課了,下課了,我們去玩大風吹。大風吹,大風吹,大風不停的吹,我們不停的跑。」完了。(笑,眾笑)我看這個老師把這一課編成的教案,原來編成了五節,今天他所教是第四節,以後還有一節課要教啊!所以我很佩服這個老師,像我就沒辦法,我教兩分鐘都教完了!他要教五節課,你可以想見他教得多痛苦啊,學生學得痛苦啊!但,這是教育部規定的,全國老師要照例實施的。各位,你不要認為是臺灣的例子你笑,我看你們這裡也差不多。(笑,鼓掌)可憐哪!可憐哪!(鼓掌)所以啊,各位愛孩子的家長啊,你一定要去翻翻你孩子的課本,想一想,整天學這些做什麼嘛?你不要認為老師很認真教,佈置很多作業,作業都改得很仔細,孩子好像也有些長進,你不要只看這個外表啊!那些東西本來是不用教不用學的。孩子在六歲到十三歲的時候,是人類語文學習的黄金階段,我們卻通通教這樣的東西。結果,到了十三歲,一輩子只能夠讀報紙,小說。不能讀經、史、子、集!你還像一個中國人嗎?!(鼓掌)
如果我們想要復興民族,先要復興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要復興,先要提高民族的語文程度,想要提高民族語文的程度,必須有合乎人性合乎語文教育規律的教育啊!如何合乎人性合乎語文教育規律?最關鍵的是:不要問他懂不懂!為什麼?因為人類學語文不同於學數學科學,學數學科學要管懂不懂,學語文是不需要管懂不懂的,學多了學久了,就懂了。譬如,請一個外國人直接用外文教一個中國孩子,五六年下來,他就會外文了。何況教中國人學中文?用最高度的文言文教我們的孩子,教五六年,他就擁有了讀文言文的能力了。當今,體制學校以教數學科學的方法教語文,教一句,就講解一句,讓他懂一句,我們就考一句,我們的孩子學了一輩子中文,落得個「全民中文程度低落」,到底是誰的過錯?
現在國民普遍都認為文言文會很難?文言文難嗎?我常常問一群聽眾:「文言文難嗎?」大家都說難。我再問:「哪一本書最難?」大家七嘴八舌,最後一致的共識:「易經最難!」我就問:「說易經難的人請舉手!」全體舉手。我再問:「讀過易經的人舉手!」沒有人舉手。(笑)我說:「那你怎麼知道易經難?」大家傻眼了。如果找一個人來追問:既然沒有讀過,為什麼說難?他會說:「聽別人說的。」我問他讀過幾年書?他說是大學畢業。「大學畢業的做人水準是這樣子嗎?這樣容易地人云亦云嗎?」這叫自欺欺人!這就是現在的中國人――五四以來的中國人的特質――盲從!自已欺騙自己,又欺騙別人。如果有人敢說:「我親自讀過,真的很難。」那我就再問:「老兄,請問你讀過幾頁?」他會說「我讀了兩頁,沒有一句懂的,可見很難。」我說:「你懂得的在第三頁,你為什麼不讀下去呢?」(笑,眾笑)所以如果我現在問大家:「易經難嗎?」你千萬不要隨便回答。你應該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我連讀都沒有讀過。我很慚愧,我不知道。」你該這樣講話啊。其實,易經難不難,是個比較的問題。易經的程度這麼高(用左手比個相當於鼻子的高度),而一般人的程度這麼低,(右手比個相當於胸前的高度)所以對這個人來說,是很難。假如有一個人,程度這麼高,(右手也上升到下巴)易經就不很難。有的人程度這麼高,(右手上升到頭頂以上)那易經簡直太容易了。你為什麼不讓你孩子的程度這麼高,(右手比在頭頂)為什麼讓你的孩子程度永遠這麼低?(右手下降到胸前)他到了二三十歲,還跟你一樣。如果中國人一代傳一代,都認為易經很難,中國還有前途嗎?(鼓掌)
要讓你的孩子,語文程度高,怎麼辦?只要在語文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用高度的語文教他,他將來就有高度的能力。那些是高度的語文?經典就是最高度的語文,但經典中還有經典,我把中國的經典分成四個層次:從最高度講起,第一個層次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中國人不管是幾歲,要讀書,就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讀起,沒有例外。我常去學校推廣讀經,有些校長非常感動,過了幾個月我再去看,校長說:我們全校已經開始讀經了。我問:你們讀什麼?校長說:一二年級讀三字經,三四年級讀弟子規,五六年讀唐詩,問他為什麼這樣安排?他說:「因為教育必須循序漸進。」(笑,眾笑)我也循序漸近啊,但我的循序漸進不一樣,我的循序漸進是:第一步,不論胎兒、嬰兒、幼兒,乃至於八十歲的老人,中國人開始讀書,第一本書叫做論語。(鼓掌)一步到位,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讀熟了,中國五千年再沒有你不能讀的書,這是最有智慧的讀書法。從低度的書讀起,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假如還有時間,想要再讀,可以讀第二層次的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假如還有精力,再進到第三步:古文,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類的經典。其間行有餘力,在讀經的空檔,當然可以隨便讀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這些所謂童蒙書,這些童蒙書讀讀也可以,不讀也罷。那些書營養太少,不要當真,因為它裏面沒有「真」。不過它總是比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的營養還多一點。(鼓掌)近百年來的小學語文課本,是天下間營養成份最少的書了,雖然不是一無用處,但,既然營養這麼少,我們相對的,老師不必花那麼多精神來教,學生不必花那麼多時間來學,那些書,讓孩子隨便看一兩遍就可以丢掉了。
所以,還是老話──該麼做就怎麼做,高走的我們高看,低走的我們低看。該用功的教材要用功,不必用功的教材不必用功,我們功夫與教材的價值兩相對應,這也是科學精神啊!這樣你就安排出你教材的順序了。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你要教他讀書,第一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沒有別的了。從別的教起,通通都是糊塗,通通都是自我障礙。至於教學的方法更要順乎自然,就是只能聽的時候就只給他聽,能跟著念的時候就帶他念,能看字讀的時候讓他看著書讀,盡量反覆的聽,反覆的念,反覆的讀,叫做「讀經」。到了「看字讀經」,要用耳朵聽,要用眼睛看,要用手指,要用心認識字形,想到字音,還要用嘴念出來,這叫「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五種心靈的能力一把抓,真是最具效能的教育了。而在兒童期,人類的精神力氣正是蓬勃發展的時候,所以,你這五種的官能,一起訓練,他反而興致高昂,愈學愈想學。如果已經二三十歲,四五十歲了,精力日漸衰退了,要叫你這樣做,你就精力不濟疲憊不堪了,所以一定要把握時機。兒童正是模仿的時候,正是語文發展的時候,兒童正是全盤吸收的時候,兒童正是儲藏記憶的時候,也是準備長期蘊釀的時候。所以他能夠吸收就給他吸收,讓他儲藏,放著就好。他生命在運轉,他所收進來的東西,會在生命深處自我蘊釀,這種蘊釀是老天的力量在運作,現實上的生命是不必費力的,所以人是不會疲倦的。不論白天晚上,時時刻刻都在運作,什麼時候運作好了,遇到恰當的狀況,忽然間融會貫通,從心裡自然流露出來,那就是功力,那就是智慧!你不要煩惱功力和智慧在什麼時候可以表現,你只要給他含有智慧的文章,反復地讀,就可以了,其他都不要管,也不是你管得著的。因為他現在的重要能力就是吸收,他吸收了自然會儲藏,如果反覆誦讀,便儲藏得非常鞏固,叫做記憶,而記熟了,便終生不忘。千萬不要認為記憶是死的。記憶如果真是死的,但只要人的生命是活的,記憶下去的東西,自然會有來自天地宇宙人性的力量天天在運作,終有一天,它活出來給你看。從五四以來,很多名人告訴我們:讀經,都不懂,是死讀書,背多了,會變成書呆子。告訴各位,你只煩惱他肚子裡沒有學問,你不要煩惱他不懂。就好像你應該煩惱他的銀行裏面沒有存款,不要煩惱他不會花錢。(鼓掌)你不給孩子存款,天天問:我讓他存了那麼多錢,將來這些錢他會用嗎?你天天問這個幹什麼呢?有人舉證說,你看,不是有些古人小時讀了經,長大以後,只會背書,也不會用,變成一個書呆子!告訴各位,這一種人是很少的,一萬個讀書人裡面,沒有幾個是書呆子。而他為什麼會變成書呆子?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來資質就不夠。這種資質不夠的人,還好背了幾本經,還可以成個「書呆子」,如果這種人沒背過書,就變成只有兩個字――「呆子」!(眾笑,鼓掌)書呆子已經不錯啦!(笑)我們國民都是呆子啊,你還笑書呆子嗎?另一個成為書呆子的理由是:古人常常一輩子不出門的,安土重遷的觀念,加上交通不發達,也沒有電視,也沒有報紙,也沒有電腦,甚至買一本書都難得,鄉下人想看一本書,都要借書來抄的,所以他們只抄要背的書,其他什麼書都沒有,你知道嗎?我們現在資訊這麼發達,飽讀詩書的人,還會有書呆子嗎?所以各位,不要再被胡適之所騙了,不要再被魯迅所騙了!(鼓掌)你就勇敢地教吧,你不要煩惱他什麼時候懂那一句,什麼時候會懂這一句,你會突然間發現,咦?他怎麼好像懂得一些了,再過一陣子,咦?懂得越來越多了,而且突然間會冒出一句幾乎不可能從這個小孩子出口的話,這就是生命!生命是個秘密,你不可以把生命拿來安排,瞎安排!
總之,就是:我們這樣教他,只用經典,只教他讀,讀的遍數多了,他就會背,會背了,那些經典,無形中會釋放出它千萬分之一的能量,雖然只是千萬分之一的能量,就已經大大地增長了他的語文能力,叫做“語文的敏感度”。大家都知道,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提升了語文的能力,也就提升了學習的智能。所以讀經的孩子,不只語文好,所有功課都好,將來成為好學不倦的學者。而經典的內容又是聖賢之教,又是偉大的文學作品,日漸蘊釀,對人生的智慧將有重大的啟發,有學問有智慧,總起來叫做文化教養,叫做人生素質!所以,白話文可以不教,因為不教就會,經不可以不讀,讀經了,什麼都有,不讀經,什麼都沒有!(鼓掌)
現在天下間讀經的風氣日漸展開了,有許多家庭學校或私塾開始了讀經教育,因為不是體制的規定,所以人人就著自己對讀經理念的體會,有自己的一套,但並不一定都合乎要領。讀經教育有要領嗎?教育本來就是家長和老師自己的事,應該是自由的,但依照人性,依照教育的原則,總應該有些衡量的標準,我歸納讀經教育有四個要領,這也是衡量一個人做讀經教育是否到位的四個標準:第一個要領是:「及早讀經」,越早越好。早到什麼程度,各位你說?(有許多人說:胎教)你小心點,不要亂講,因為有人會去跳樓!(眾笑)荀子說:「天地始者,今日是也」。所以,從你明白的那一天開始,是最早了,你不能再早了!(鼓掌)第二個要領是:「老實讀經」,老老實實,越老實越好,不要耍花樣,不要想那麼多,生命不是你能隨便想的。我們認定一個方向:我的孩子是活的!──你要看看孩子是不是活的啊(笑),如果孩子是活的,讀了經就有意義,所以我就老老實實地讀。這裡所謂的老實,其中有兩個要點,第一點,老老實實從最高度的經典教起,不要隨自己的意見弄一套──唉呀,我先教三字經還是唐詩?唐詩是先教古詩還是絕句?……你的意見太多了!所以,該教什麼就教什麼,教真正的「經」,從論語開始教吧!第二個要點是:「老老實實該怎麼教就怎麼教」──就是一直讀一直讀一直讀,不要問他什麼時候懂,甚至也不要要求要背起來。所以我提倡,「一百遍讀經法」,只是把經文或者一次,或者分次,總計念一百遍。現在有的老師要學生念三百遍,乃至五百遍。總之,最好讓他念到終生不忘。而一個普通資質的孩子,念一百遍就會背,既然會背了,還讓他念三百遍,不是浪費嗎?不然,剛才講過,凡是經過我們的眼睛、耳朵、舌頭的,你多念一遍,就把你的頭腦清洗一遍──這是最好的洗腦。(鼓掌)又因為所讀的是經典,所以遍數越多,在心中盤旋越多次,他將來融會貫通的機會就越大,所以不會浪費。假如是「大風吹,大風吹,大風不停的吹」的這種句子,永遠不會産生意義,既無所謂溫故知新,更無所謂融會貫通,這文章多讀一遍,都是浪費,這種文章讀一遍就好了。(笑)所以,好書不厭百回讀,乃至於「讀它千遍也不厭倦,讀它的感覺象春天」。(笑,鼓掌)這叫經典。所以經典是可愛的,經典是親切的,經典對我們的人生意義之重大,那是說不完的。假如我往下再發揮,要到今天晚上八點,大家才能回家,所以,我不再發揮下去了。(笑)
所以各位,老實讀經吧,第一個老實,你就把真正的經典直接給他讀,你不要考慮他懂不懂,他連自己懂不懂都不懂,他也不關心自己懂不懂,你考慮那麼多做什麼?只有我們大人才知道懂不懂,你為什麼要以大人的心態限制他?所以要老實讀經,讀真正的經。第二點,只有讀,就是這樣讀,一天讀八個小時,沒有故事,沒有遊戲,沒有花俏。這樣才能把他的生命盡情地開發出來,他的現實生命才能夠跟內在生命打成一片。一般人的生命是分裂的,內在的清明的生命被遺忘,被壓縮,沉淪在生命很深的地方,被黑暗所包圍。而外在的接近動物的生命呢,一直被激發鼓動,一個人就枉費來世間一趟了。所以老實啊,老老實實地讀,把生命的真實情感讀出來,如果連這麼枯躁乏味的書,都讀出興趣了,天下還有沒興趣的事情嗎?所以讀過經的孩子個個都好學不倦,看到什麼想學什麼,尤其喜歡看書,現在他能看什麼書?看所有白話文寫的所謂「課外書」。不過,讀經的家長和老師卻不鼓勵他看書,反而禁止他看書,為什麼?要看那些白話文的書,太容易了,但他好奇心一來,想讀更多,就佔了讀經的時間。要記住:讀經的機會並不多,稍縱即逝,現在正是讀經的時候,應該趕快讀經,才是上策。如果一個孩子六七歲時,沒有看過白雪公主的故事,他讀經到了十七八歲,想要看白雪公主的故事,那時滿肚子都是學問,來看白雪公主的故事,會瞭解得更好,而本來的七個小矮人不會變成八個。但是,六七歲的時候不讀論語,到十七八歲才想讀,學習的心理已經不適應了,縱使勉強讀了,效果也不一樣了――雖然「學而時習之」五個字讀起來聲音一樣,但現在才讀和從小就背過的兩個人,其心中所感受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原來知識和智慧的學習方式不同,讀經典跟讀課外書的時機不同。現在整個世界都在提倡閱讀,我們中國只好跟著提倡。一般人以為學生喜歡讀課外書就了不起了,我告訴各位,眼界越高,看的風景就不同,我們讀經的家庭,不鼓勵孩子讀課外書,因為那些書是沒什麼意義的。不相信?我們打打算盤,一個小學生六年裡所讀的課外書加起來,這麼厚,(手勢,比一個身高)而另一個人一本也沒有讀過,但他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唐詩,宋詞,元曲,古文通通放在肚子裡,到了十七八歲,要讀那些課外書書,要花六年嗎?不要!甚至連一秒鐘都不要,因為這些書他不屑一讀,不屑!(鼓掌)所以,我建議我們孩子讀的第一本課外書,最少是《古文觀止》,或者是《資治通鑒》,要不然就讀《左傳》、《二十五史》。前幾天我才接到一個老師來了電話,她說她以前所教的那個讀經的孩子,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在讀二十五史了,──是中華書局出的文言本二十五史。(鼓掌)後來史記也讀了好幾遍,資治通鑒瞭若指掌,現在是初中一年級,他準備明年去高考。他常跟朋友說:他不喜歡卡通人物,他喜歡歷史人物,因為卡通人物沒內容。各位,眼界要提高一點啊,要不然你的孩子啊,就沈淪在庸俗的世界中了。要把他提起來,讓他看到天地的光明,你就用光明的東西,讓他吸收,引發他生命的光明。所以,老實讀經吧!信不信由你,信了就做,今天開始做!不信的請你不要做!信一半的就做一半;信一成的你就做一成,做一成也很有效,有做就有效,念一句都有效!全中國十四億人口,每天都念一句經典,每天都念十四億句經典,我們可以拯救地球!(鼓掌)這叫老實讀經。
再來,第三個要領是「大量讀經」。剛才已經順帶著大略說了,大量,越大量越好,大量是什麼,第一,是讀的字數多,第二,是讀的遍數多。剛才說一百遍兩百遍三百遍五百遍,字數越多,遍數越多,將來,他的基礎越寬,越厚。而我們要知道,愈是大量,所花的時間就要愈多。所以看看你對經典教育的信賴度有幾成,你就要花多少時間。你完全信賴經典,就是整天只有讀經,一天讀經六個小時,八個小時,最好十個小時,讀它十年,這一個人,終生幸福!不這樣做,十年之後,再也沒有機會了!講個笑話:據說西藏,有一種宗教的制度叫做「活佛認證」。「活佛」就是轉世的修道人,往往兩三歲時被認證,就被帶走了。有人懷疑地問:認出來的是真的嗎?他們說:應該不會錯,因為有很多的跡象印證,所以不會錯。若有人抬扛追問:如果萬一認錯了,怎麼辦?他們說:我們大概都在三歲四歲時就認證了,就帶回來坐床,讓大家禮拜他。其中有個最重要的設計是:請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教育!什麼叫最好的老師?就是請一個真懂教育的老師來教,什麼叫做最好的教育?就是讀經讀經,整天讀經,一天讀經十個小時,而且要讀十年。他們說:如果不是活佛,也變活佛了!(鼓掌)所以不要問你的孩子天生聰明不聰明,是不是天才,不要問這個,這個不是你所能主張的,你能主張的就是讓他老實、大量讀經,讀它十年。
我們要掌握我們所能掌握的,要做我們所能做的,你不能做的不要妄想!不要妄想老天給你家生個天才。我們好好做自己應該做的,做完了,縱使孩子依然愚昧,依然不長進,我們已經盡了力了。縱使有缺憾,那缺憾可還給天地,在我已經無所謂缺憾,這叫心安理得。(鼓掌)家家戶戶都心安理得,家家戶戶都幸福,我們對得起孩子,孩子也知道我們是盡了力了,孩子感恩父母。這是我們所能做的,但要不要做,是由你做主,不是由我做主,我不是教育部,教育部也不能完全決定。現在教育部掌握全部的教育機器,這本來是不應該的啊,除非教育部敢於宣佈──我所做的是天下間唯一的最好的教育,只有按照我的教育,才能把你的孩子都開發到最圓滿的地步──除非教育部敢這樣宣稱,要不然,教育部就不應該壟斷所有的教育管道,要讓家長發揮相當的教育權,家長要分點教育的責任。在當今體制之內的學生家長,我不敢說一定要給孩子多大量的讀經,但是,你可以「盡其可能」。說不定你自己願意了,你的另一半不願意,所以以後我演講,應該做一個規定──夫妻一起來,才讓他聽,要不然不讓他進來。(笑,鼓掌)因為如果只有太太來聽,聽得心中洶湧澎湃,回去跟他先生說,唉呀,我今天聽到一個教育道理,怎麼樣怎麼樣……這先生會模模她的頭:「感冒了嗎?」(笑)「吃錯藥了嗎?」「你被洗腦了?」這時候你應該很勇敢的說:「對,我被洗腦了,現在我頭腦變得很清明。」(笑,鼓掌)
讓孩子讀十年吧!但是,沒有福氣的孩子,是不可能的,他遇不到這樣的父母,則連開始讀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常警告那些還在空中飛來飛去的生命,說:「你要看準啊!那一個家庭能讓你讀經十年才去投胎,千萬不要投錯了!」(轟笑,鼓掌)這種勸告是真心的啊!父母掌握了胎教十個月,又掌握了至少三年,這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所以日本鈴木鎮一先生說的話,我非常贊同。他說:「任何孩子都是天才,那一家的孩子不是天才,是很特別的。」一般人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大部份的孩子都是庸才,只有少數孩子才是天才,天才是特別的。──鈴木先生說:「任何孩子本來都是天才,但這些天才的孩子,如果被庸俗的父母,用庸俗的教育手段,教他幾年,就變庸才了。(鼓掌)假如父母還沒有能力把孩子硬是教成庸才── 因為要用很大的力量才能把天才壓下去,所以父母往往還沒有能力把他的孩子教成庸才──再送去學校給老師教幾年,就必定成為庸才了!」(笑,鼓掌)所以各位,對教育的瞭解不瞭解,那是決定你的孩子教育成功不成功最重大的因素。教育成功不成功,往往不來自於老天給這個孩子多少秉賦。秉賦是可以修正的,是可以彌補的,這是老天留給我們的重大機會!所謂贊天地之化育,我們一定要把握機會,用對方法,在天地的狹縫中把握到人生的訣竅,我們就可以得到全部!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人性,對讀經教育才不會再有疑惑。。
至於讀經十年,讀哪些呢?在現代的世界,我們不只要讀自己中文的經典,世界上還有很多民族,剛才說,凡是有文字,而且文字流傳很長遠的民族,它就有文化。果然,我們以前遇到印度文化,他們也有文字,文字流傳久遠,他們也有聖人──釋迦牟尼佛,還有許多的菩薩,都智慧高超,留下許多的經典,傳到中國來。中國人要不要學?既然是智慧,當然要學!所以我們學,於是我們中國吸收了印度的佛教。從哪里吸收?從經典!所以你問學佛的人讀什麼書?他們就說我們讀三藏,什麼叫三藏?經、律、論,就是以「經」為首的經典,中國古人難道去讀印度的兒童書嗎?讀印度的兒童書,讀印度的小說,中國人的智慧會有多少長進?所以當然是讀經典。現在我們又遇到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也不簡單啊!一百年來,我們高喊著要吸收西方文化,請問你怎麼吸收?各位,要注意啊!我們吸收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從他的精神層次、哲學層次去吸收,才能深入到他們的心靈,知道他們學問的源頭,從源頭出來,衍化成什麼樣的結果。我們不要只學他們衍化出來的結果啊!現代的中國人短視近利,不如古人,對不起祖先啊!古人是從經典學印度的智慧,現在我們號稱要學西方的文化,學些什麼呢?我們是學他們的表現,而且往往不是好的表現,是一些垃圾的表現。所以一百年了,我們不瞭解西方人的真本事,不了解他們的心靈,因為那些心靈的東西,都記載在所謂的經典之中。五四運動叫我們全盤西化,現在我們國家的教育,通通教我們學西方,但沒有讓我們接觸西方的經典,結果呢?中國人能夠把西方學好嗎?我看如此下去,再過三百年,依然是個落後的民族,人家西方人看不起你啊!(鼓掌)說我們落後,說西方人看不起我們,還鼓掌,簡直是……哼!感歎!(笑)因何感歎?現在中華民族要復興啊,這種復興,不是為中華民族著想,我們要為全人類著想啊!現在,全人類的心靈,全人類的智慧,全人類的文化,都在我們眼前,因為現在世界交通發達,資訊發達,我們要什麼有什麼!所以我們讀自己的經典,我們讀印度的經典,我們還要讀西方的經典,然後造就一個完整的心靈,我們為我們的祖先爭一口氣,我們為全世界的人類做出一點貢獻哪!(這幾句,先生語速愈來愈快,不斷的鼓掌聲夾雜著連串的語聲)所以我們讀經的孩子不只是讀中文,我們還要讀外文。外文讀什麼?讀外文的經典。我建議現在中國人如果要要學外文,就讀外文的經典。讀外文的經典,主要的目的就是學他們的智慧,用外文學他們的智慧,而兼著學會了他們的文章,也兼著學會了他們的語言。所以如果要學英語,不如學英文,英文會了,英語就會。要學英文,不如學經典英文,經典英文會了,普通英文就會了。學習,一定要抓住源頭,讀經的孩子讀的英文就是經典英文。假如你想要學德文,就讀德文經典。什麼叫英文經典?是英國人現在也不讀的書;德文經典是德國人也不讀的書。(笑)日文經典現代的日本人也不讀了,他們把自己的祖先忘記了,我們現在讓中國的孩子都去讀他們祖先的最高智慧,將來我們就可以……(先生擺姿勢,抿嘴憋氣,眾哈哈大笑,鼓掌)我不是說我們就可以領導世界,我是說我們就可以貢獻我們的聰明才智,讓世界人民共享。(鼓掌)這叫和諧社會,這叫“和諧拯救——危機”!(笑,鼓掌)你如果沒有智慧,你能有心量嗎?你沒有心量,你能夠服務于人群嗎?你沒有心量,你能夠悲天憫人嗎?你能夠治國平天下嗎?替自己爭一口氣、替自己爭一口飯都還來不及了,你還能夠服務于人群嗎?所以各位,要讓你孩子心靈開闊,眼界高一點,就讓他讀盡全人類最偉大的智慧。在什麼時候讀?在他還不瞭解難、不難的時候,就把人類幾千年最難的書全部讀完!!!(熱烈鼓掌)當一個人會計較,噢,那個簡單、這個困難的時候,就代表這個人完了。所以,你回去翻開書,不管翻開中國的書,最高深的書,經史子集,還是翻開西方人的書,那些他們的經典,你翻開,你說,這個好難啊,馬上判定:你,完了!我們小孩子在還不知道難不難的時候,把難的都放在肚子裏面去了,那難的,一輩子就變得容易啊!這豈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所以,讀十年吧!
第四個要領是:快樂讀經。如果以上及早老實大量的要領把握到了,那麼讀經自然就是快樂的了。一般人起初聽說讀經,馬上會問:讀經不是很枯燥嗎?我們怎麼讓孩子喜歡讀經?這種質疑和煩惱,是以大人的心理來思考孩子,家長和老師們這樣想,不但不瞭解人性,也不瞭解兒童心理,因此就障礙了孩子了。大家現在重新想一想,如果及早讀經了,譬如胎兒嬰兒讀經,有什麼枯燥可言呢?枯燥的是父母自己吧!又,如果老實大量讀經了,其中的快樂是自然産生的,而且不只是淺層的心理上的快樂,乃是一種深度的心靈中的幸福感!尤其不只是讀的人幸福快樂,所謂教學相長,教的人也幸福快樂。因為經典的教學是那麼簡單自然,只要你不問他懂不懂,你就可以用最簡單的教育方法,傳授第一流的學問。你一句一句教,一段一段教,教了一段,讓他背得滾瓜爛熟了,再教第二段,一段二段連起來,然後一章兩章,一篇兩篇,到最後,整部書,從頭到尾,一字不落,象行雲流水,滔滔不絕,從生人命深處流出來。你看這個孩子他的心靈受到多少鼓舞,多少薰陶,他會有多大的幸福!經由這種學習,開擴了他的心靈的廣度和深度,這個孩子就有一種大將之風,他將來能夠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所以你要培養有一種有自信的,有志氣的孩子,氣宇軒昂,眼光明亮的孩子,一定要懂得教學法。而這是他的天性,任何孩子都可以這樣學,而且,他喜歡這樣學,因為這種教育恰合人性。我舉一個例子,因為這種例子太多了,所以隨便舉個最近的例子,去年暑假,山東有一位趙升君先生,他開讀經的私塾已經五年了。什麼叫「讀經私塾」?私塾,就是在體制學校之外的學校,讀經私塾,就是整天以讀經為主的學校,而這個讀經的私塾,除了平常班以外,他去年又想了一個辦法,因為能夠讓孩子全天候讀經的家庭太少了,現在都是義務教育,要把孩子從學校撒出來,大家的勇氣不夠。所以他就想可以利用假期,他發明了「寒暑假密集讀經」的辦法。去年暑假,從七月初到八月中,一連四十天的班。開學那一天,全國各地的孩子總共五十幾個人,由家長帶來了,開學以後,家長都離開了,剩下這五十幾個孩子接受老實讀經的教育。怎麼教?早上五點起來,開始讀經,讀到七點吃飯,吃完飯,八點開始讀經,讀到十二點,吃飯休息;下午兩點再開始讀經,讀到晚上六點,吃飯;晚上再讀。一天讀經九個小時到十個小時。他們讀經的地方在一棟大樓的六樓,那裏不僅沒有電視,沒有電玩,連操場都沒有,整天到晚就在那裏,──讀書──吃飯--睡覺;讀書──吃飯──睡覺……經過四十天,他們每個人能夠把大學中庸和論語全部一字不漏,啊啊啊的背一個多小時全文背下來,……四十天要結束了,有些小朋友心裏難過,跟老師說,希望老師能夠跟他的父母親商量,讓他留下來繼續讀經,他不回學校了。等他父母來接的時候,父母非常的驚訝:這個孩子本來不喜歡讀書啊,經過四十天整天到晚這樣子讀書,你還受得了?而且還要留下?父母親措手不及,還沒跟家人商量,不敢貿然讓他留下,有些孩子當場痛哭流涕,還是被帶回去了。只有十幾個人當場留下來,過了一個星期,才又回來了五六個。你說,整天讓他這樣讀,他受得了嗎?整天這樣讀,他會有興趣嗎?他讀那些不懂的東西,難道真的不排斥嗎?這樣做,不是在壓榨我們的孩子,強迫我們的孩子嗎?我請問:你為什麼會這樣想?為什麼會想出那些可怕的場景?我告訴你,你被魯迅騙了!(鼓掌)現在,我們先不說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那麼高興,但是我勸大家,至少不要先有偏見,你可以去實地考察,畢竟現在寒假班正在開,寒假班只有二十天,可以把大學、中庸全文或老子全文背完。一個人有多少二十天被浪費了?人的生命的長進,才是最大的幸福!有了幸福,那些雜七雜八的電視、電動都不再引起興趣了,他不再追求那些無聊的快樂,因為他感受過高度的幸福!所以我們不要把人的生命看成像動物,只喜歡玩耍,嘻鬧。一個人的生命,也喜歡安定、穩重,也喜歡光明、高尚。但我們如果沒有給孩子這種機會,他永遠不可能知道他生命中還有安定穩重和光明高尚的本色,我們就障礙他一輩子了!
那麼讀經以後要做什麼呢?如果不會用,還不是書呆子一個?剛才說過,他自有他的瞭解與運用,至於瞭解到哪裡,運用到那裡,那是生命自然的事。不過,是不是這樣任憑自然發展就好了呢?我們總希望大學問能夠起大作用,所謂「學以致用」。什麼叫「學以致用」,不一定是現在學現在用。有的東西是現在學現在用,譬如白話文,譬如知識、技巧──總之,現在所謂科技教育,都是現買現賣的。而智慧教育是,現在學,將來用,一輩子用,下輩子用,用到永遠的下輩子、下下輩子,這是智慧的本色。所以,智慧的學習分為兩個階段,從背誦經典開始,但不止於背誦。前期的背誦,還是為了將來的領悟和發用。背誦的課程是可以設計的,可以量化的,而智慧的領悟和發用,是長期的,無限的,默默中的,沒有固定模式,也不可預測的。不過,我們為了幫助讀經的孩子長大後能夠順利發用,最好還是要有進一步的教育。因此,教育的全程規劃是,從胎兒到十三歲,依照人類這個時候的主要能力──吸收的能力,我們就一直給他吸收,吸收越高明的越好,越多越好,越熟悉越好。十三歲以上,人類的理解力開始正式運作了,也就是說,學問如果還沒有打下根基,已經難有機會打根基了,因為他要表現了,他要思考了,他要討論了,他要綜合了,他要批判了,他要創造了。如果己經有了大涵養大儲備,十三歳以後,他的理解和應用的能力,也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成長了,於是我們進一步要做另外一種教育,那種教育,我稱為「書院教育」──書院是古人“講學論道”地方,飽讀詩書的孩子,可以接受書院的教育,以成人成材。最近十年來,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一時還做不到大量讀經,我才倡導開設讀經私塾,勸社會上關心教育的家長,讓孩子到私塾去上學,從三歲到十三歲,全天候讀經十年,基本上可以熟背三十萬字──中文二十萬,外文十萬──不管是英文德文法文,或是日文,總計外文十萬──他的各種能力的根基大體奠定了,就可以用「書院教育」的方法來成就了。當然,如果太慢開始讀經的孩子,譬如十二歲才開始讀,可能要讀到十六歲才有三十萬字的經典存量,那也只好十六歲才進書院。總之,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大才,一個人想要成大才,至少必須有三十萬字經典在肚子裡,才可以接受培養。要不然,充其量也只能成就個小才。當然小才也不錯了,所以我常說讀經一句就有效,讀一本更有效,但是要替人類的祖先傳承文化,要成為對世界有貢獻的大才,要有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住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能量,至少必須有三十萬字的經典做根基。我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福份,這只有少數人,一萬個孩子裡面,有一個,就了不起了。所以,家裡孩子已經長大的家長,你不要聽到我這樣演講,回去就揰捶胸頓足。不要!只要他從今天起,能讀一句就好。所以,我的教育觀念是很活的,往下講,可以講到一句,往上講,必須成為國際大才。(鼓掌)
我設計的書院的教育,第一步,是解經。我常聽到有人問,你讓我們的孩子讀經,一直讀一直讀,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他不懂經文,到底有什麼用呢?其實我們不是不讓他懂,是因為他當時還沒有能力懂,等到時機成熟了,當然要「解經」。什麼叫解經?三十萬字中,有中文二十萬字,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古文,唐詩,宋詞,大概總共二十萬字,這二十萬,每一篇都要會默寫,每一個字都要會訓詁,每一句話都要會解釋,每一段都要會發揮,這樣叫做解經。英文所背過的,不管是莎士比亞,還是柏拉圖、聖經,總之,你背過了一本,都要會默寫,每一個字都要會解釋,每一句文法都要會分析,這樣叫解經。這樣三十萬字的解經功夫要多久呢,讀經的孩子能力大,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年到兩年就解完,成為終身大學問的基礎。這還只是基礎啊,還不是大學問。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後,要開展出去廣泛的閱讀。這一步工夫的用意,首先,要對於世界人類所有的學問,有大概的瞭解,不論東方西方,所有的大家,大派,重要的書,都要讀過。當然,首先是籠統地把握,包括哲學,文學,史學,政治,經濟,教育,社會,軍事,自然,各種的學問,透過所謂的概論和史學──譬如哲學概論,哲學史,文學概論,文學史,史學概論,史學史,社會學概論,社會學史,科學概論,科學史,等等,所有的學問,都取它的「經典之作」,也就是說,最好的哲學史,最好的哲學概論等等,都一定要認真讀過,讓他對每一門學問有一個大略的把握,漸漸在心目中形成整個人類學問的大系統,把每一門學問安排在它恰當的位置。接下去,要讀各門學問裡面重要的專書,這也是「經典之作」,──經典分兩層,一是屬於我們要背誦的那些精讀的經典,精讀背誦的是純粹而永恒的智慧,但,下降一層,還有許多我們要涉獵,要經過,要好好研究的所謂「經典著作」――人類有史以來的書,有些是是相當重要的,它有原創性,它影響深遠,那種書,不管是中國的,西方的,都要讓他讀過。中國的經史子集,幾千部書,我們最少要選一兩百部來研讀。這些書不難選,古人也替我們選好了,我們如果加以再調整,也調整不到哪里去。比如,民國十七年的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是美國人用庚子賠款的錢來建立的,所以清華大學最出色的是理工科,學生最重要的出路是到美國去。──你千萬不要太過責備我們這些社會的佼佼者,為什麼大學畢業之後,趕快往外國跑。因為近代的中國有一個傳統,中國人自己認為我們的民族沒有學問,所以必須去留學。我們只責備這些人為什麼出去了不回來?我們不要責備他往外跑,因為好學是中國聖人的教訓,孔子就教我們好學,只是孔子並沒有教我們去留學以後就回頭來罵我們自己的祖先。──像清華大學這種洋化的學校,在民國十七年時代的學生,還有一點志氣,他們想,我們不能只讀讀西方的書啊,我們中國的書總是要讀一點啊!於是他們學生會就請學者,就著中國五千年,把最重要的書單開出來,好讓學生們也讀一讀,其中請了梁啟超,梁啟超開了兩百多部,說這些非讀不可。大家認為,噢,太多了,讀不完。梁啟超再從中間精簡出二十幾部,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還有各種的重要的文集。說:「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皆須一讀,若并此未讀,真不能認為是中國學人矣!」所以,那些是重要的書,古人已經替我們開出來了,如果梁啟超之後,又有些重要的書,我們再加以調整就好了。另外,清華學生也請胡適之開書目。胡適之,本來是叫中國人不要再讀中國書了,不要被中國祖先所害。但是當清華學生請胡適之開書單的時候,他也很高興,因為這是他的拿手,他一口氣總共開了兩千多部書。(笑)梁啟超就笑了,說:這些書有的我都沒有讀過,你叫一個學理工科的大學生讀這些書?所以胡適之那個書目沒有人去管他,我們現在所注意的是梁啟超這一份書目,開得相當精到。一個中國讀書的孩子,你最少要把這兩百部書,全部讀通,這樣才有一點點中國學術的能力。然後西方的書呢?西方也有大書啊,偉大的書啊,也是在五六十年前,芝加哥大學校長賀欽斯,他就提議,他們的大學生應該讀一些偉大的書,great books,因為偉大的書代表人類的智慧,人類的智慧不管那一科,到最後都是相通的,叫做「通識」,於是帶動了全世界大學興起了「通識教育」的課程。賀欽斯也從西方文化歷史中選出了大概兩百部大書。作為一個中國人,可能不需要讀那麼多西方的大書,但如果我們讀經的孩子從小就有了外文讀經的基礎,也就是背誦了十萬字外文經典,他看幾十部英文大書,應該沒有問題,我想從這兩百部大書裏面,再精選對人類歷史文化的有重大影響的一百部,讓這些孩子通通讀過。
以上的功夫,還只是基本,打底用的,最後的階段,還要讓他讀新儒家的著作。所謂「新儒家」,就是「當代新儒家」。中國歷史上,儒家有三期的發展,第一期是先秦儒家,以孔孟荀為代表,秦漢以後,儒家沒落了,魏晉時代是道家的興起,接著隋唐,佛家興起,雖然社會上所遵守的還是儒家的禮教,但是知識份子熱衷追求的是道家的玄學,以及佛學乃至於禪宗。一直到宋朝、明朝,才有儒家的再度興起,是儒家的第二期發展。自從明朝滅亡,滿清入關,中國文化受到軍事統治的壓迫,大學問毫無精采,只剩訓詁的小學問。所以到了民國初年,才有五四這些讀書人,出來講一些對祖先大不敬,對聖人大不敬的瘋話。其實,當時也不是一面倒,五四運動那一批人,總算起來,還是屬於少數的,大部分的讀書人還是尊重孔子,尊重祖先的。但是那一批人,因為用了海外歸國的身份,胡適之從美國回來,魯迅從日本回來,大家看到這些名頭,以為就了不起了!還有他們擅於寫文章,因為他們從小都是經長大的,他們學問好。他們社會活動力很強,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最主要的因素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對中國文化也沒有信心,所以支持他們。於是我們以為當時的學者都要打倒傳統,要全盤西化,其實不然。所以現在我們把歷史還原,我們應該用很公正的心態看待我們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本來應該站在自己文化的本位上,去吸收西方的文化,讓人類的智慧融通起來,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如果我們用人性發展的全幅成就來成就他,一個人應該是有能力完成這種學問的,至少一個民族的力量總合起來,是有能力完成這種文化理想的。(哲萱上前提醒先生時間,先生說再講一下,大家鼓掌)同樣在五四時代,有一位熊十力先生,他一直懷著孤臣孽子的心,要護住中國文化,他有一句話非常動人,說:「誓此身心,奉諸先聖」──我發誓用我的身,我的心,就是我整個生命,奉獻給先聖先賢,──誓此身心,奉諸先聖──胡適之有沒有這種心態啊?沒有啊!魯迅有沒有這種心態啊?沒有啊!所以我們應該尊敬哪一個人,要想一想啊!(鼓掌)所以,由熊十力先生,就開出了當代新儒家的傳統,熊十力先生有三個比較有名的弟子,徐復觀先生,號稱勇者,他很有義氣;唐君毅先生,號稱仁者,他很有包容性;牟宗三先生,稱為智者,辨析清楚,系統嚴整。牟先生沒有做的學問便罷,凡是牟先生所討論到的學問,就穩如泰山,後人幾乎不能贊一詞。牟先生學貫中西,在中國不僅是儒家,從先秦一直到宋明;道家,從先秦到魏晉、佛家,從印度的空有兩宗到中國的天台華嚴和禪宗;這儒釋道三家瞭若指掌。而且牟先生的成就,不僅在中國的儒釋道三家,他對於西方,他想透過康德,把西方文化吸收到中國來。西方人流傳一句話:「康德以前的哲學,匯歸到康德;康德以後的哲學,從康德開出去。所以,透過康德不一定有好的哲學,但是不透過康德,一定是壞的哲學。」所以康得在西方的哲學發展史中,承先起後,居於中心的地位。牟先生就看準了康德,他對西方的哲學,以康得為入路,放射到其他的哲學系統,然後老老實實地把康得引介到中國來。他怎麼引介?他翻譯康得的三大名著──三大批判。康得是德國人,西方像英語國家,或者法語國家,他們的語系和德語相近,但翻譯康德,三本都有人翻,往往都是一個人翻譯一本,或者好幾個人翻譯一本,從來沒有一個人翻兩本三本的,而牟宗三先生以一個中國人,把康德三大批判全部翻譯出來,成為全世界翻譯康德最多的一個人,誰知道這種事業之偉大呢?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吸收西方文化」,因為是透過經典而吸收。所以牟宗三的學問,真的是貫通古今,融會東西。讀了牟宗三的書才知道人類智慧的廣大,而牟宗三又已經把它們整理出來,令其各歸其位,各得其所,也就是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該放在什麼位置就放在什麼位置。讓我們的孩子,跟著牟宗三先生走一趟世界的文化智慧之旅,那是非常方便,而且非常安全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安排書院的年青人,到最後要精讀牟宗三全集。通過書院的的建制,要培養具有思辨能力、系統能力、批判能力的人,奠定一個世界性學者的根基,至少需要十年的功夫。
各位,你如果小時候沒有讀過經典,雖然沒有機會接受十年書院的教育,也可以自己從現在開始讀,讀一句算一句,最好的方法是把論語讀一百遍。怎麼讀?拿書來,只讀白文,不讀注解,今天讀到那裡,明天接著讀,什麼時候讀一遍了,做一個記號,寫一個一,堅持讀完一百遍。凡是聽我這樣建議的人,到最後都不約而同的告訴我他們的心得,四個字:「脫、胎、換、骨!」(鼓掌)如果你想要解經,也請先讀一百遍再說。我看到的例子太多了,凡是一讀經,就想要解經的人,往往讀不完兩頁。為什麼?因為原文難,注解比原文還難,他本來就怕困難,沒志氣,就放棄了。如果不管懂不懂,讀完一百遍再解啊,告訴各位,勢如破竹!原來古人跟我的心,心心相映,那是讀書之樂其樂無窮啊!(鼓掌)所以把論語讀完一百遍,有志氣再讀大學中庸一百遍,孟子一百遍,老子一百遍,易經一百遍,詩經一百遍,等等,讀完一百遍了,想看注解,再自己去看。讀經,就是在默默地受聖賢的薰陶,自然增長智慧。但誰能讀經呢?要看個人有沒有這種福份,其實就看個人有沒有志氣!有志氣你就有福分,因為生命操之在你。如果現在的成人,認為要讀那麼多經,又要讀得熟,又要解經,還要讀那麼多的學問系統,實在是讀不了了,我建議也可以在論語學庸孟子讀一百遍之後,就直接讀牟宗三全集。所以我最近演講,如果有機會──什麼叫有機會?就是如果聽講的人的氣氛像現在這麼好──那我就介紹一下牟宗三全集。(鼓掌)如果聽的有一搭沒一搭的,我看就算了,反正他們沒福氣。(笑)牟宗三全集有三十二冊,內容有深有淺,例如有些演講的記錄,尤其是講給一般聽眾聽的,都比較淺,就容易讀;如果是講給哲學研究生聽的,那就比較深一點;如果他自己寫的,就都很深。但是你不要怕深,為什麼?因為如果是合理的文章,理本在天下,理就在人心,也不可能深到那裏去,只是我們陌生而已,陌生,多讀也就熟了,這邊熟一點,那邊熟一點,久而久之,突然間,一切都熟了。所以假如要讀牟宗三先生全集,你就先買一本兩本,一本一本讀也可以,而最好的是發個人生大願,三十二冊全套買回來,供在家裏,縱使不讀,也很有氣派。(笑,鼓掌)
如果要知道牟宗三全集的順序,我可以建議――其實也不用人建議,反正你每一本都翻翻看,翻兩頁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所以,只怕沒有心願,沒有志氣,要求學上進是很簡單的。我推廣讀牟宗三全集也幾年了,有的一聽到,就真的埋頭去讀了。一讀,就真的覺得生命好像突然間被提上來了,常常眼睛一亮,彷彿開了天眼,見識突然拔高,這種高,不是要和別人比,而是自己的生命得到一種充實、光輝、喜悅、幸福的感覺,因為終於知道什麼叫做智慧,什麼叫做文化,終於感受到一個小小肉身,居然可與天地相往來,可與聖賢相照映,這是何等希有難得的感受啊!從來沒有這種感覺的人,真是人生的大不幸!因為我們的生命原來就那麼廣大,那麼光輝。當然,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孩子一步一步地順理成章的開發出來,但是已成長的大人,也應該創造機會,多少抓住一點。
先儲藏滿肚子的經典,再做解經,進而掌握人類學問系統,要從十三歲到二十三歲從早到晚做十年工夫,這叫書院的教育。我準備趕快退休來主持書院,不是我的學問足夠教那些孩子,我們這一代普遍是不行的,我們只能期待下一代比我們更好,所以我沒有學問教他們,我只是指點他們怎麼去讀書,大部分都是他們自己學習。如果機緣許可,我希望有三千畝的土地,在上面建一千年的書院。當然這需要財力物力的配合,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沒有這個機緣,也沒有關係,在任何一個幾坪米的小地方,三五個青少年,甚至是大人,也都可以按照這一種讀書方法自己去進德修業,也就等於在書院了。如果真的有書院,當然更好,大家可以齊聚一堂,互相討論,互相勉勵,親師取友,其樂融融。
書院的學員有三種類型,一是正式學員,能夠背三十萬字的成為正式學員,還沒有背三十萬字的他想先來薰陶薰陶,他就成為「預備學員」。如果家長或社會人士,三五十歲了,在經濟、事業有相當成就了,而想要靜下來讀書,他可以申請來書院,什麼事情不做,只讀書,自願留下來或一兩週,或一兩個月,或兩三年,甚至五年十年都歡迎,他們可以成為一種「伴讀學員」,因為他年紀已大,對人生的體悟已深,他的功課和進度,就不需要管理,他自己就能用功,可能成為其他小學員的模範。這樣,我們的書院、就成為一個真正培養人才地方,在這個地方不僅是學問有所進步,而且可以互相砥礪性情,激發志氣,進德修業,知書達禮。這樣,我們便可以培養三種人才:第一種是思想家,思想家有很多種,我們所培養的思想家,不是自己想一套來殘害世界,而是不僅會思考,還要有智慧,這種思想家是真正的哲學家,這種哲學家是聖賢式的哲學家,他要上達天德,啟發人性的光明,引領人類的智慧的方向。
第二種人才是政治家,政治家不是權力鬥爭患得患失的政客,而是真正為國為民的仁德實踐者。有沒有地位,有沒有權力,不是他所關心的。孔子所謂「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孟子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大禹是天子,后稷是大臣,禹、稷都在朝,有治國平天下之功;顏回,既沒有身份,也沒有地位,而且居在陋巷裏,過著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的生活,但是我們不可輕看顏回。孟子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讓他們換一換位置,他們的表現通通一樣!禹稷讓他處於陋巷,他也安然自得,顏回讓他去坐在天子位置,他也能夠治國平天下,這叫做政治家。他們是不是來耍特權的,不是來貪污的。我們書院要培養一批像孔子所說「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人才。易經乾卦九五,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說在朝的大人、聖賢、君子;又有九二,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指在野的大人、聖賢、君子。假如在天地之間,在我們的國家民族中,在朝有聖賢,在野有聖賢,朝野聖賢相互利見,而且讓他們交換位置,通通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那我們百姓,我們蒼生,就得救了,我們就有依靠了。(鼓掌)這叫政治家。
第三類人才是企業家。我們理想中的企業家,是有良心的,能為地球著想,具有開創性的國際性大生意人,他生意越大,對地球越有保護的作用,他生意越大,對於貧困地區越能有扶持的作用。他是受人歡迎,受人尊敬的生意人。我們培養的這種生意人越來越多時,他們會互相扶持,互相聲援,形成商業的模範,讓世界上做生意的人,不再只有狼群的競爭,不再腦滿腸肥,窮到只剩下錢。而是能夠用他的才能智慧創造財富,然後分享給眾生的商人,我們稱為「儒商」。當然,這種人必先要有滿腹詩書,才能眼光遠大。
所以,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他們將來所做的事,或許不一樣,但他的基礎都是一樣的。有了成人成才的基礎,乃至於他最終沒有成為大才──沒有成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企業家,他也可以成為中才,小才,他也可以在各個場合,各個行業,貢獻他一已的才華,甚至可以成為各個行業的領袖人物。所以,凡事一定要有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立以後所生的「道」,通於三百六十行。他有本,自然接觸到哪一行,就能夠對那一行有所貢獻。這樣子,我們就不用擔心他的命運如何。因為他所到之處,必定能夠逢凶化吉,必定能夠創造他的命運。我們看著這些人才一個個出現於世,就可以很安慰地告訴自己說:「我們把教育做好了!」
謝謝各位!!!(長久地鼓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