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播
外出,在广铁上遇见一群暑期大学生,男女五六搭伴出游的样子。
倒霉的是和他们同一车厢:甫上车就喧闹嬉戏不止,晚上稍安顿,又手机外放电影,不加耳塞,全然不顾他人感受。而他们脸上皆怡然自得,毫不知耻。
从这群大学生身上反映出现行大学教育的一种缺失——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没教养。
大学教育,不知礼即无德
有关大学教育的根本,《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虽然古时大学并非确指,但万变不离其宗,明德至善理念依然是现今大学值得借鉴的人性的光辉。
包括后来朱王畅导的修身正心,格物致知,都是一脉相承。讲得最多的是做人,不懂做人之礼,不知廉耻,知识再多也难得究竟。
所谓,净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层层递进的,晋级要水到渠成,强求不得。俗话说,两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也是这个道理。
回头来讲,我觉得现阶段内地大学教育,首先是知礼。学生不知礼,不是学生错,是失之教化,要使知之,知道君子厚德,知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比如上面那群大学生,从外在无礼表现,很难与鸿鹄之志、高山流水之音相联系,无非是一群追寻口腹之欲的低俗之辈。至少现在还不靠谱。
若孔夫子老人家也在车上,目赌这厮做派还不气掉假牙?
个人浅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让人诟病,更让人悲哀,自私自利不懂礼义、感恩、知止,最终伤害的恰恰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原本纯真简单的幸福感。
港中大:书院是母亲,健全其人格
还好,有香港中文大学书院教育。
做为全球中华文化圈里硕果仅存的书院制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让人眼前一亮,也是我此行考察的重点。
港中大依山而建,环境优美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及亚洲惟一一所完全实行书院制的高校,已经实行半个世纪时间,包括新亚、崇基、联合、逸夫等9家赫赫有名的书院。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九大书院成就中大书院之于大学到底有何意义?
港中大校方的解释是:学院是父亲,书院是母亲。
在港中大,学院集中精力搞好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书院则承担起课外活动及人格养成工作。
书院既是学生课堂外学习的环境,也是港中大管理学生的一种形式。包括提供通识教育、文体娱乐设施、辅导等其他活动。
同时,书院也是在模拟一个现实版的小社会。所有港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选择一所书院,成为该院的一分子。可以让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住在一起,共同学习、竞赛、娱乐和生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开拓他们的眼界,培养适应能力。
图片发自简书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学生食堂十分丰富借用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的比方来说,同寝室的学生们在讨论“如何防止有人偷渡”这个问题时,工科学生可能提议设计制作带电的防护墙,而学法律的学生则可能会从法律角度来探讨,对工科学生的方案予以反驳。
北大陈平原教授评价,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是在华人地区中最成功的。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港中大书院:不负明德,不负卿 书院文化各具特色每所书院都是独树一帜的,有各自的文化,但汇聚在一起,却塑造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精神面貌。
书院精神,不止于大学
行走在香港中文大学,处处都能感受到一股礼仪的温存,偶遇师生交流举手投足间谦和之风无处不在,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舒适与愉悦。
人鸟和谐依山面海的校园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楼宇错落有致又十分干净整洁。校内穿梭的环线空调大巴堪称最豪华的校车,全部免费,站点内大家自觉排队上落,秩序井然。听说校巴司机也几乎个个学富五车,学识了得。
穿梭校巴超豪华全程免费在学生饭堂,几只外面飞来的麻雀,大模大样的与学生共进午餐,听说彼此相濡以沫经年,和谐有加。
麻雀与学生共进午餐在联合书院,台湾艺术家欧豪年先生手书一匾: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而神灵亦合其吉,此亦联合书院育材之旨也。恰好概括了港中大明德育人,文脉传承不息的风范。
欧豪年先生赠联合书院书法其实,古代书院不仅是学堂,还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一种教育体制。
儒家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私人教师,开了私人办学之风。但并未建立书院制度。
真正的书院开始于唐代。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书院也就应运而生。
在其发展演变中产生了两种功能。一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二是一部分文人学士在山林之间筑起书屋,作读书休闲之用。著名的如白鹿洞书院,其前身就是唐朝李渤兄弟隐居读书之处,因养一白鹿而得名。
宋明以后,是书院最兴盛的时期,也是中国的教育文化最发达的时期。
宋明以降,书院遗址就有45处之多。
明代以后,书院继续发展,王阳明和朱子一样,非常重视书院的创建和建设,所到之处,都有书院相伴。清代以后,书院遍布全国各地,连最边远的地区如西北,只要有学子读书的地方,差不多都有书院。
书院复兴,重拾国人精神依归
书院说到底,是一种德性教育,就是先教做人,知识其次。
如朱子为白鹿洞书院所写的“揭示”,最具有代表性。
该“揭示”即学规——
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二、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四、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五、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此学规只有五条,短短百字,却将书院的性质、宗旨、方针、目的、内容、方法讲得十分清楚,为后世书院广为传承。
直到近代,随着晚清闭关锁国政策,死死禁锢了中国人地球上最聪明的大脑,最终在八国联军炮火下,古老的书院制也和腐杇的天朝上国一同土崩瓦解,为其后引入的西方大学制所取代。
个人浅见,中国的书院在人性人格培养上的成就,至今无法超越。最大功绩即教人知耻。
如同西方工业文明三百年已走到尽头一样,洪荒不尽的人性贪欲所带来的种种祸端始终不得其解,如任其发展,地球迟早要完。怎么办?惟有从中华道法自然东方文明中寻找答案。
其中复兴书院就是首要之一。先由大学开始,带动示范,教化群众,再普及社会。因为大学是希望和火种,大学生群体首先懂礼知义,比技能掌握更有意义。
我始终认为,评判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只须看乘用地铁和电梯即可。以香港为例,在电梯口等待时,当地市民一定会自觉安静排队,港铁也始终是世界上最文明干净的地铁之一,绝少看到清洁人员,车厢内也没有大声喧哗让人侧目……一切源于良好习惯而形成的自觉,这和GDP、豪车洋房并无必然联系,所谓自然而然。
如果有什么可称为教养和文化的话,想必这就是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早年谈这个话题还可用贫困落后搪塞,那么改开三十年后日趋富足的今天,再说没文化就很可怕。
有人也许会讲法治的重要,我觉得,严刑峻法固然易于见效,却往往难以久持,不然动辄削鼻斫脚的强秦岂不天下第一了?包括现在某些极端宗教团体嗜血暴行,自己生命尚不爱惜,如何让别人信赖与接纳?
古老现代各安其道 香港城市文明融于生活点滴这里澄清两个误区——
其一,古之君子并不等同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古代君子都是文武兼修的,文治武功都出类拔粹才能称为高人。如孔子、李白、王阳明、陶弘景、张三丰等等,不只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还有华山论剑,盖世神功。
个人浅见,中华传统文化精深若此,不只读经那么简单,更要修悟研习。所以我推荐中国人首先应掌握一文一武,即学好《道德经》和太极,你会更懂中华文化之精髓。
这方面,武林传承要比文人更好,习武之前师傅首先讲武德,而现今一些所谓文化人道德之沦丧简直惨不忍睹了。
其二,知识高并不等于有权威。事实上,越本真越接近天道,所谓大道至简。道理是悟出来的,不是学来的。世俗知识多寡和人格修养并无必然因果。身体力行专注用心持之以恒所成就的往往才是真正的大师,因为更懂得天之道,更值得敬仰。
最后,借用梁晓声先生对“文化”的概括: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将其翻译回传统文化经典去,即: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诚于中,形于外”;
无需提醒的自觉——“君子必慎其独也”;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规矩意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真的应该感谢港中大,为我们保留下书院。做谦逊有礼的中国人,一定比砸钱发飚更容易收获世界的尊重。
您说对吗?
(2016.8.17尖沙咀&声明:文图版权皆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谢绝一切复制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