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世人皆知从知到行的距离遥远,满腹经纶者在现实中处处跌软的比比皆是,以致于王阳明先生创立知行合一阳明心学彪柄千秋,并成为中兴儒学的第一功臣。相信读者也正是带着困惑和半信半疑点击进来,带着同样的苦恼,笔者认真阅读了《从知到行: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能力》,作品鲜活生动的示例和案例,层层推进的论述和分析,令笔者对如何打通知行间的障碍点豁然开朗。
作者戴夫. 科比特(DaveCorbet)与伊恩. 罗伯茨(Ian Roberts),曾在英国政府部门担任顾问,为全球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福特汽车公司、泰勒·伍德罗公司及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等众多组织中个人和团队持续保持优异的绩效。两位作者撷取15年与百余家组织机构中上千名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工作经验中的精华,制定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步骤,帮助读者开发所需的行动能力。本书阐述的很多非凡的、实际生活中的突破性事件,并以简单的方法将变革的各个方面浓缩到一张行动路线图,帮助我们通过打破思维障碍点、践行行动路线图,实现具有突破意义的变革。
有两个案例至今仍令笔者印象深刻:某大型香肠生产商高级经理克里斯(Chris)向作者寻找支持:公司集团要求其供货周期由当前4天压缩为3天,而之目前该司的4天供货期已是行业平均5天的骄骄者,经过作者用行动路线图的分析研究,找到障碍点正是Chris的“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习惯性思维,在技术分析和新方法研究下,通过改变生产线流程和工作安排,供货周期一下子缩短为1天,至今该司仍是全行业之翘楚。某大型服装零售商信息技术部门主管海伦(Helen),业绩突出、能力超群,负责两个IT团队,被调任负责另一业绩较差部门后却难获突破,在作者的咨询指导下,找到问题障碍点正是海伦的习惯性思维—避免矛盾发生、努力使团队所有人满意,对团队中一位竞争中落败的、充满怨恨并处处作对的资深员工弗兰克,没有果断及时行使权威,多项改革措施迟迟得不到落地,遵循作者行动路线图指导,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笔者自己小试牛刀,发现行动路线图果然威力强大,现也分享给网友,共同成长。

一、作品的创新性观点是什么?
作者首先构勒出成功的三法则(3R法则):确定你所期望的结果(目标Results),了解你所处的现实(Reality)、选择在特定的现实中最有可能获得你所期望结果的响应(Response)。事实上,成功的法则看起来简单,但成功却是何其艰难,障碍点正是我们内心潜藏的规则(心理学家指出,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带着有色眼镜判断下形成的世界),他们分别限制着3R:潜意识曲解后的意图(针对目标或结果),受限制或歪曲的意识(限制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习惯性行为(对实现目标不恰当的响应方式),这是全书第一个创新性核心观点,找到问题根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作者为破除障碍,认为找出那些内心的潜藏规则是关键所在,作者奉献了第二个创新性核心观点:勾勒出改变的行动图,作者认为,真正限制我们并让我们陷入困境的,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内心潜藏的规则施加在思考和行为上的限制。寻求突破的行动路线图是:通过负面情绪意识到我们改变的“行动时刻”,清晰阐述我们正在谋求的突破,多种线索发现我们的潜藏规则,对我们的选择负责任(改变怪罪于环境的习惯)。
二、行动路线图具体指什么,如果实施?
第一步:从麻烦到突破,认准“行动时刻”。负面情绪是寻求突破的指示牌。如何用好这块指示牌?及时意识到负面情绪是主要突破口。三步法应对负面情绪:一是暂停片刻,二是观察情绪及情绪背后的想法,三是选择你所期望结果下应该采取的响应方式。
第二步:精确(Presice)描绘(Picture)谋求改变积极(Positive)的可能性(possibile)(即4P法)。描绘包括期待的结果和待改变的习惯性思维及行为两个方面,花时间清晰阐述你的突破,描绘越具体形象、越精确就越容易改变(可以用找榜样、在内心构勒形象、用精确的语言等方法),打破不可能的自我设限(如阿尔夫的1小时香肠)。
第三步:鱼儿终于知道包围它的是水,发现潜藏规则。留意我们刻意避免的事情(正如上文Helen一样), 必须、不必须,应当、不应当等用词正是障碍点;关注那些有负面情绪或不舒服的事情;关注你优势的另外一面,优势只在特定情形下发挥作用,让优势泛化反而阻碍你自己;注意我们的绝对性的判断,有些判断中隐藏着误认为绝对真理的认识。
第四步:从知到行一改变的力量,为改变负责任。意识到你自己始终有选择的余地,然后对那些选择负起责任来,就是改变的核心。抱怨、责怪是所有那些认为无法改变现状的人的通病。对于抱怨的人,如果问他“你打算做什么?”他通常会回答:“我怎么也做不了,是别人需要改变。”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他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那一刻他做不到,他的回答就是真正阻碍他不能改变的原因。最喜欢责怪别人的人,会问“这是谁的错“,而不是问“我可以做什么?”对于上述问题用三个词来处理:控制自己的响应,影响可能产生的结果、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控制你的响应方式,而不是听从习惯性反应,通过提升所需要的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可能可以影响到结果,接受无力改变的现实,对于最终情况,反思避免再犯是最好的选择。另外多角度思考问题,试着反其道而用之。
三、作品对笔者形成哪些认知冲击力?
1、造成我们所有困境的责任,其实是我们自己。
2、负面情绪原来并不总是坏的,正是它谋求突破指路牌。
3、原以为我们各种优势总是帮助我们成长,其实错了,优势发挥作用只在特定条件下,在另外情况下,那些优势反而阻碍我们成长。
4、原以为我们在问题出现后找出了大部分原因,其实错了,问题应从期待结果、现实情况、响应措施三方面进行分析,事实我们经常只分析现实情况。
5、导致思想丰满现实骨感的真正原因原来是:隐藏在我们内心的很多潜藏规则中,包含着错误的习惯性思考和行动,我们经常发现不了它们,就像鱼儿不能发现水一样。
6、帮我们发现错误的习惯性思考行动的,正是平时最容易忽视的方面:努力避免发生的思想行为,让我们内心不舒服或负面情绪,我们优势的另一面,作出的绝对性判断。
7、谋求改变就要对症下药:通过负面情绪发现改变的必要性,通过积极清晰准确描绘期待改变的结果,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坏习惯,经常问一问自己“为谋求改变我应该做什么”?
认知改变也带来了个人言行举止的变化,相信这也将是人生再上台阶的变化。由于开始问现实困境下我应该做什么,难题下我开始习惯现实下找一找新出路,而不是死抱成见;由于不再对自己多年积累的优势持有绝对信心,最近开始有人说我变谦虚了;由于改变出问题必外求的习惯,现在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谋求突破,改变人生,《从知到行》,成长道路上我们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