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网上盛传过一个故事。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一些人学会了。在和别人产生矛盾的时候,心里默默地想,TA就是一个“三季人”,我不和TA计较,然后让自己心里平静一点。
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人们处理情绪的一个小技巧。
谁成想,居然活生生地见到了有人在生活对话里使用这个词。
“你看看我这保险多好啊,每年交不到一万块钱,交十年你就能……”
“这个我可能不需要。”
“你有养老金吗,怎么就不需要了,你看看啊……”
“我不需要这个,对我用处不是特别大……”
“这个特别合算……”
“我觉得有那钱,我可以做点其他的,就不买保险了……”
“你了解保险吗,你知道这个有多好吗,诶,怎么说你都不听,我看你就是一个'三季人'! ”
因为别人不买你的产品,别人的行为没有如你所想,所以对方就成了“三季人”,不仅是心里这样想,还当别人的面说出了,这聊天方式也有点清新脱俗。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2.
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想。
是不是看别人的言行只要不如自己意,别人都是那只绿色的蚂蚱?
且不说这样轻易下判断对不对,单单是一样的聊天就很难接受,公共场所那么多熟人,推销产品可以理解,一言不合就这么说,真感觉是在骂人。
想一想阿Q,这位保险员没被骂,也算对方脾气好了。
人与人之间最关键的不应该是尊重吗?
你是销售者,这没错,你在认识的人群里介绍推销,首先是不应该把别人当成是朋友吗?
即使观念不合,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这样让对方难堪,其他有意想要了解的人,也就不敢上前了,因为TA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尴尬者。
尊重,不仅是尊重大家共同的地方,更是尊重大家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可以理解包容是最好的,不能理解,之前保持尊重。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和你的想法类似,可能有些人都言行举止就是在你的认知程度之外,尊重差异,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产生更美好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