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要介绍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
孩子如果在学习上长期遇到困难,父母没能帮助他在某个学习环节上有所突破,或者不能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强项,或者没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这个人的接纳,孩子的恐惧会变成一种深度抑郁,无助、无力的感觉。
对于发生的任何不好的事情,他都会觉得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导致的(所谓自我指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有问题、一无是处(全面指向),觉得自己的这种差会持续终身(长期指向),并且很难改变。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心结,一旦形成,会成为一个潜在的隐患,当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诸如考试失败、失恋、人际冲突时被再次诱发,被自己困住,无法突破。有很多在初高中,甚至大学发生的厌学情况,就和这种内在心结有密切的关联。
请家长思考一下,你孩子目前有没有习得性无助的迹象?你为此做了哪些努力呢?
讲到这里,我给出我对厌学的定义:“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以后,家长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导致孩子没有信心继续有效接受学校教育”。
我认为,在厌学形成的过程中,家长的不适当的努力占据了主导的角色。
解决厌学问题,也要从家长入手。
很多孩子在初中阶段发生厌学,都与人际冲突有直接关联。比如有同学与老师关系不好。
这就丧失了一次和孩子共同探讨人生困难问题的机会,丧失了帮助孩子强壮内在自我的机会。
在这件事情中,其实家长可以有更多可能的方法来面对:
比如反复和学校交涉,维护孩子应有的权益;
或者和孩子反复交流,讨论行为的恰当性,以及处理问题的其他可能性;
或者安排和冲突老师的对话。
当然可能会有困难甚至碰壁,但是如果家长做了努力,孩子就会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深度的理解和接纳,同时也学习到各种有效解决冲突的思路,包括对自己的多角度的评价。
可惜的是,我们的家长很多眼光只放在学习一个目标上。
基本放弃了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心灵成长、性与恋爱等方面与孩子共同探讨的角色,全面压制孩子在学习以外的各种自我探索。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在青春期无法形成有力量的自我认知,当他们再遇到学业压力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崩溃的境地。
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厌学表面上看是对学习的畏惧,其本质是孩子自我发展受挫而导致自我信心的全面丧失。
总结一下:厌学的原因分析客观上是非常复杂多样的。
恐惧、习得性无助和内在自我的无力是核心心理原因。
在孩子出现不愿意学习、恐惧上学、对抗学校的情况时,不那么匆忙地指责孩子,而是静下来想一想:
孩子内心在恐惧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挫败的体验多还是成功的体验多?
孩子的自我是非常压抑的还是在自由生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