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潼关——谭嗣同

潼关——谭嗣同

作者: fcb12615e0bc | 来源:发表于2024-11-10 20:28 被阅读0次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01.诗词背景

诗人简介: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他自幼便心怀大志,能文能武,为人慷慨,甲午战争后,力倡改良,鼓吹变法图强。

光绪二十三年,他在湖南创办“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失败后被捕入狱,与林旭等人一起遇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潼关》

02.词句赏析

诗题“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终古,久远。簇,簇拥。终古高云簇此城运用视觉,描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犹嫌”拘束,不断冲击着河岸。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的态势,诗人没有说山脉的巍峨险峻,而是用“不解平”,描写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也桀骜不驯,不知何谓平坦。

秋风吹散马蹄声运用听觉,描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束,拘束。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03.思想感情赏析

描写山河气势磅礴的同时,融入了诗人要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这是诗人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同时也昭示了诗人短暂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和其他的山水诗相比,谭嗣同的这首《潼关》描写的是他感觉中的山和感觉中的水。诗人把山水写活,是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经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融,浑然不分。

相关文章

  • 14岁的谭嗣同写过一首诗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

  • 潼关-杨斯淼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作者14岁...

  • 潼关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首诗是清代谭嗣同所写。谭嗣同,...

  • 2018年7月7日微型作品

    刘禹锡的《秋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谭嗣同的《潼关》、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今日与儿子继续学习古诗,知道此诗是...

  • 2018-12-31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首诗,是谭嗣同才十多岁时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

  • 谭嗣同

    奉旨回京入朝中, 天子丹陛问不停。 承载百年战与乱, 悦心一瞬油然升。 皇上憔悴似有病, 帝为太后垂帘听, 诏是血...

  • 《谭嗣同》

    谭嗣同带着《仁学》的书稿去日本会馆送与梁启超诀别。谭梁之间的辨论不愧为大师。实为国家社会着想。谭嗣同维新失败后本可...

  • 老潼关肉夹馍速冻饼,掉渣饼,酥皮饼,肉夹馍速冻饼,肉夹馍饼胚,半

    老潼关肉夹馍原名烧饼夹肉。传说老潼关肉夹馍起源于初唐,当年李世民骑马打天下,路过潼关时,曾下马一品老潼关肉夹馍。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潼关——谭嗣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khj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