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你的情愫,才能生发很多表达的欲望。
————题记
我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写出一些比较好的东西?
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好写,原因就在于我没有能够去激发自己的某一种情感。同理看到某些长篇累牍的作品,也会觉得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呻吟自然也提不起一丝兴趣。作为一个深耕教育行业的语文老师,我也会想到,这个问题换位思考,那放在学生的身上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因为孩子们没有被激发过,也就无法产生足够兴奋的感情来帮助让他们表达出来。写作最初其实就是一种表达欲,表达自我。犹记得当时站上三尺讲台的那一段岁月,我经常会给我的学生布置一些写作文的作业。学生经常没有什么东西好写而苦恼,我也因为不知道如何来引导学生的习作思路倍感焦虑。后来发现,这也是我们当今公立学校一个普遍的问题,全靠教师个人的教学修养,年轻的老师们自然感觉无从下手。如今看来,孩子们写作水平也会逐渐提升,就是因为孩子学会了从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去寻找“情感”这颗写作之苗。
当然如果有了一定的情感作为一个铺垫,那么写作文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需要孩子们掌握一定的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等写作的基本知识,包括框架结构、语言的组织,材料的选择等内容还有满足很多写作的基本要求比如主题中心要突出、语言要流畅等等这些术的内容。
既然我有了这一套的方法论,那我可不可以去做一些这样的事情来帮助自己或者学生写出一篇篇比较好的作文。其实一个情感的激发和一个结构的学习,我觉得这是最基本地写出文章的方法和诀窍。
今天下午在图书馆的时光我看了很多的散文,最近在工作中也寻找和收集各种素材,发现了这种文体的一点功利之处。每一篇散文似乎都能找到作者兴奋的那个点,要么亲身所见,要么感同身受记录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中遇到的非常珍贵的人,比如陆文夫的《私塾老师》,一位旧社会的儒生带领年少时的“我”打开了文学的大门,一种如同慈父般的师生情让作者永生难忘。我犹记得文末作者引用了一句文言“乡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闾巷者何可胜道”。当然还有是难忘的一些事情,让他们在那一段的岁月当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唐达成的散文《父亲的悔恨》写出了混乱年代中,父亲一辈子盼望着年轻时离开大陆去往台湾工作的哥哥,文字间如泣如诉,他的父亲至死也没能实现。还有宗璞的父亲《三松堂断忆》,记录父亲在临终前的日子里依然保持着热烈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每每读完一篇,我也情不自禁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深处,我自问社会经验尚浅,但是也经历过这些人生的曲曲折折和生离死别,我明白有一些情感产生的情绪在脑子里面不能自已的感觉,所以就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再加上他们对文字这种敏感,所以他们把文学作为一个突破口,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篇篇字字珠玑的散文佳作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