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崎步Live评测No.3】Arena Tour 2012~H
- 【滨崎步Live评测No.4】Arena Tour 2006 ~
- 【滨崎步Live评测No.1】Arena Tour 2005~M
- 【滨崎步Live评测No.2】Arena Tour 2015~C
- 【滨崎步Live评测No.9】Arena Tour 2009~N
- 【滨崎步Live评测No.5】concert tour 2000
- 【滨崎步Live评测No.8】Dome Tour 2001
- 【滨崎步Live评测No.10】ASIA TOUR 2008~1
- 滨崎步2015午夜马戏团日本巡回演唱会 ARENA TOUR 2
- 滨崎步Live评测圈外遗珠盘点Part 2

Top 3 :Arena Tour 2012~Hotel Love Songs~
12年的这场Hotel Love Songs之所以能够被推选到第三名的季军宝座,主要得益于本人对其细节掌控与概念整合水平的肯定,而非来自于对其立意和美感的褒扬。
即使滨崎步女士日后愈渐显著的低俗审美在这场演唱会(以及同年专辑「Party Queen」)中就已初见端倪,但经过因11年的某项意外事件而催生的三轮演出的历练(夭折的11年巡演、为2.0版本试水的11-12年跨年,正式版的12年巡演),这场演唱会在执行程度上已足以让这位女士的其他所有演唱会望洋兴叹,即使放在七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流露不出一丝一毫的时代感。
在之前对09年巡演的评测中本人提到过,09年巡演大胆地在演唱会氛围的营造上尝试从情境/场景氛围的营造转向概念/情绪氛围的营造。但之后的10年摇滚马戏团巡演却又转眼撤回到了以往的舒适区中,并笃定了主意要继续在这一舒适区中捣腾出一点和以往不一样的东西。
显然,最终形态的Hotel Love Songs的确与以往作品足够“不一样”。它不仅向世人宣告了“我,滨崎步,场景氛围一流,买票”,还甚至于彻底改变了其演唱会的基本“文体”。
如果说这位女士之前的巡演是一首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诗的话(想象一下00、01、05这三年的巡演),那么12年的这场巡演则是一篇丝丝入扣、工笔细描的中篇小说。
散文诗注重精气神的描绘:内容的排布上尽可能地信马由缰,场景可以散、可以乱,情绪可以杂,不需要考虑太多结构上的起承转合,情绪表达和主题升华上点到为止即可,剩下的留给看客们自行揣摩。
而小说则不能这么写:小说需要有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有一以贯之的人物角色,有精细刻画的场景细节,有落幕之时的主题升华。
这些以往巡演做不到的地方,Hotel Love Songs巡演通通都做到了,但却又做得有点过了火。小说这一文体,向来都是一种俗不可耐的通俗读物。而本次巡演显然也遗留了大多通俗小说所存在的通病:为了吸引眼球而设计了大量恶俗情节,缺少灵性与抽象之美。
例如:在本次巡演中,我们看到了有史以来最低俗的「appears」桥段——四人“川”戏;看到了「XOXO」的前身「Shake It」真的在舞台上Shake起了某个部位;看到了“墙(G*n)”(「NaNaNa」)“久(W*ne)”(太多出处,不胜枚举)“星(S*x)”(「appears」)居然聚齐在了这位女士的同一场演唱会之中,根据我个人的记忆,“墙”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位女士的巡演中似乎还是01年巨蛋巡演的「Duty」段落,对比一下道具“墙”在这两场演唱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在这一片纸醉金迷的浮华表面之下,女士仍然试图去表达某些东西。在全场最美的「Ladies Night」桥段后,紧接着的便是势要将全场氛围推向最高潮的「Party Queen」。然而,正是在如此灯红酒绿的狂欢氛围之中,灯光却突然暗下,独留滨崎步女士一人在醉倒一片的人群之中大发I'm a Lonely Queen之感叹。一路目睹这位女士多次婚姻失败(在这场巡演结束后的数年内又徒增两次)的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在本次演唱会那一向以女士习惯性假哭而著称的抒情歌曲桥段中,我们又怎知女士在「Tell Me Why」和「reminds me」这两首歌中的落泪没有对于那场匆匆落幕的婚姻的情殇之叹?
当然,动容归动容,但本巡演在表达效果上却产生了和「Party Queen」专辑同样的问题:没能把握好本该用于形成对比的正反两面各自的度。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这场巡演乃至「Party Queen」专辑最大的特点便是:乐而过淫,哀而过伤。用于表达喧闹氛围的曲目过于吵闹欢腾,以致于让人不禁有种“乐极生悲那也是你们活该”之感;而反映狂欢结束后独守空房的苦情曲目又过于沉沦于悲伤之中,如此多首曲目连环堆叠只能使得物极必反,反倒让听众如对待祥林嫂一般麻木不仁。
不过话说回来,对比于这位女士其他大多不知所云的演唱会(例如听名字就让人不解的06年巡演),至少这场巡演能够蕴藏有想要表达的东西,甚至于在实现效果上让人有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已经实属不易了。这一成就,当然还得再次归功于前文所述的三轮演出的打磨。
众所周知,Hotel Love Songs本应是作为「Love Songs」专辑的主题巡演在11年举办,但由于3月的突发事件才临时被POWER of MUSIC所替换。可能既是出于不浪费已有资源的考虑,也出于将这一场被滨崎步女士在当年公认过的“自己最棒的演唱会”呈现给更多人的考虑,Hotel Love Songs将曲目换血式大规模替换、并经过打磨重制后,被作为「Party Queen」专辑的主题巡演于12年正式重启,在此之前,11-12年跨年演唱会则作为Hotel Love Songs 2.0的试水提前预演了一次。
从成品效果来看,尽管脱胎于同样的舞台、有着大体相同的桥段安排,11-12年跨年和12年巡演在同一主题的呈现效果上可谓是天壤之别。
12年巡演相比于11-12年跨年,主要的大型改动有:更换了面积更大的主屏幕,将主舞台后方的LED灯管“屏”换成了真正的屏幕,新加入了一整套让人身临其境入住这栋Ayu Hotel的屏幕影像,增设了三个全新桥段。当然,这其中的部分桥段应该是本来就被设置在了原先的1.0版本中,只不过处于跨年演唱会时长限制以及保留惊喜的考虑才没有被安排在11-12年跨年当中。尽管如此,这场跨年演唱会的试水还是为12年正式巡演提供了不少优化细节的机会。
这里只指出几点比较容易发现的优化之处:「Happening Here」开场时为全员设计了全新的酒店制服,而不是直接使用之后桥段中的演出服以使得开场的舞台效果显得过于纷杂混乱;删减了小丑们作为酒店住客的戏份,用Timmy在影像中担当串场角色;「Ladies Night」中,新增了男性Dancer的出场,女性Dancer的裙子被换成了和扇子一样的彩虹色,女士出场时身后的屏幕有了与其位置相配合的特效,让整体效果和构图显得异常酷炫,使之成为了本场演唱会中最具美感的桥段;演唱会本编的第一次谢幕(伪)部分删除了「Happening Here」的Reprise,替换为「SURREAL+Evolution」 组曲,由于「Happening Here」本身只适合开场,并不适合在谢幕时炒热氛围,这一替换还是非常明智的;「Love Song」谢幕时让所有成员换上了原先的演出服,以便于更为直观地回忆起相应桥段,营造出电影结束之时配合Staff List出现片花画面的感觉。
唯一遗憾之处在于,11-12年跨年中「November」中出现的中心舞台喷泉连同这一系列桥段一起惨遭阉割,从而让12年巡演几乎成为了滨崎步女士前后五年间唯一一次缺失了王道抒情曲桥段的巡演。个人猜测,在12年巡演「Evolution」中新加入的升降台机关可能占用了原先中心舞台喷泉的位置,出于在抒情曲目和谢幕氛围之间进行取舍的考虑,只好忍痛放弃「November」的抒情段落。尽管能够理解这一改动,但也让人不得不为王道抒情段落的缺席而或多或少感到些许遗憾。
不过总而言之,12年巡演通过其优良的呈现效果正式证明了这一“跨年为巡演试水”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这一模式也在15年之后的巡演中被不断采用,只不过由于后期预算的限制,跨年与巡演之间的进化程度已很难达到如12年一般的效果,不得不让人感叹滨崎步女士事业生涯末期的式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