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滁州时已经是晚上8点半。我的那节车厢人格外得多。我的座位号旁的人是整节车厢唯一坐满的,也真是独特的体验。我的座位靠近火车车厢的过道,对面坐着个中年男人(我最羡慕他电量十足的充电宝)。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整晚我都在正襟危坐不敢懈怠。
这应该是最朴素且最真实的火车车厢。车厢里都是家乡口音的老农民,背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行李,带着疲惫不堪的愁苦面具,从你身边经过闻到的都是浓得呛鼻子的烟味,偶尔还夹杂着觉得自己混得还可以的男人的高谈阔论……我不喜欢这样的环境,但肯定没有厌恶和憎恨。因为这是我熟悉的环境。因为这里面,曾经也并排坐着我的父亲母亲,坐着以前的我。在我漫长的求学时光中,在每次十几个小时的路程中,我都是在这样的车厢度过的。这是我贫困的少年时期身上最深刻的烙印。如今而立之年的我,已经有能力买一张回家的卧铺,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就是有些舍不得。多出来的100块钱自动在我的脑海里转换成了给姥姥的鸡蛋糕和老年高钙牛奶。很神奇,这种现象只要一靠近老家就自动出现,换个城市换个目的地换个对象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一靠近老家,马上就自动老家化,这大概是每个年轻人都有的特性吧。
列表里的70多首歌循环播放到第三次时,凌晨五点,火车终于到站了。在到站的前一站,我在心里想了想有可能在这个时间接我出站的人,其实只大致粗略一想,甚至想都不用想,根本是没有的。有亲戚,但那门亲戚不足以让我凌晨打扰;有初中同学,但还没有哪个初中同学的交情能让我好意思张口提出凌晨来接我;有初恋对象,但早已过了每次出站能看到他来接的关系阶段;有曾经很好的闺蜜,但由于某些往事,如今也是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关系。所以,压根不需要想太多,更不必感伤,一个常年飘荡在外的人,回到家乡本就和异乡人一样。这是常态和自然现象。(写到这里,我想,我是不是可以考虑在老家给自己留一个落脚点。小小的房子。哪怕小小小小的房子呢。)
风真大。把冲锋衣衣领拉满,戴上帽子,穿上长到脚踝的厚棉服,还有里面都是加厚绒绒的棉靴。🤟感谢自己的抗寒装备,保住了自己不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的雪上加霜的惨淡形象。
熟悉的是火车站门前的李家米线。凌晨的火车站,一步步走到李家米线去,自己走出了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独自面对吧!少年!这漂泊在外的浪子到站走向李家米线这几步,必须得氛围感拉满………(来自戏精的内心戏,嘎嘎。)
我回来了,风尘仆仆,鞋上带泥脚上带伤可心里有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