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吹响了全民族抗敌御侮的号角。作为事变中的重要场景,卢沟桥迅速为国人所熟知,口耳相传之下,成为凝聚国民抗战意志,鼓舞国人抗战热情的具象符号。围绕卢沟桥的文艺作品也迅速涌现。《保卫卢沟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09376/c374d9f3c7c9e157.png)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消息很快传到上海,激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愤慨,纷纷采取不同的方式支持前线英勇抗战的将士。1937年7月15日,中国剧作者协会成立,并决定集体创作话剧《保卫卢沟桥》声援前线的二十九军将士。十七位剧作家凭借满腔的爱国热情,以惊人的速度在限定的三天之内完成初稿,“当剧本交付印刷,并出版发行时,还只是7月中旬”。剧本的演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上海各大剧团和电影公司的演员们,纷纷要求参与演出,即使只是当个群众角色,也深感光荣。8月7日起,《保卫卢沟桥》在上海南市区的蓬莱大剧院正式举行公演,场场爆满,延期加演也不能满足观众高涨的爱国热情。这种热烈的场面,一直持续到八一三事变爆发才停止。
《保卫卢沟桥》由多位作家合作完成,全剧共三幕,第一幕:“暴风雨的前夕”,由尤兢、崔嵬、郑伯奇、张庚等执笔;第二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由王震之马彦祥、凌鹤、孙师毅等执笔;第三幕:“全民的抗战”,由夏衍、阿英、陈白尘、宋之的等执笔。剧本内有冼星海、周巍峙等六人所作的抗战歌曲,阿英起草了代序,再版时还收入郭沫若的题诗。
该剧作为第一部直接表现七七事变的戏剧,向全国人民展现了“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基本过程。其中当地军民英勇抗战的壮烈场面是全剧表现的重点,也是该剧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第一幕题为“暴风雨的前夕”,讲述的是中国民众在一家茶馆内讨论日军屡次演习挑衅,并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民众愤怒至极,决定去迎接二十九军的战士们。这一幕通过民众的遭遇将日军种种暴行披露出来。
第二幕描写了卢沟桥事变爆发的过程,被日军演习烧杀掠掳的村民向卢沟桥附近的驻军求援,将士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上面却传来“不准轻举妄动”、“和平阻止敌人前进,设法避免冲突”的命令,不让出兵。但是,敌人嚣张的气焰和难民痛苦的哭诉,让将士们终于奋起反战,在“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的呐城中,向敌人冲杀过去。
第三幕描写了在宛平县城某巷口,军民一心,誓死守卫卢沟桥。即使大家收到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仍然决定迎着炮火向敌人冲去。最后一幕的“情绪”,是全民抗战的坚定之情。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军民向前冲锋的动态画面并没有为剧作画上句号,而是随着画面一直延伸到读者和观众的心中。
《保卫卢沟桥》公演之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支援了前线英勇抗战的将士,也催生了一批类似的剧本的出现,如张季纯的《血洒卢沟桥》、陈白尘的《卢沟桥之战》、胡绍轩的《卢沟桥》、王震之的《咆哮的河北》、杜渐的《城上》等,它们基本继承了《保卫卢沟桥》的创作思想和目的,围绕“卢沟桥事变”,描写了前线战场上爱国将士和广大民众共同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
《保卫卢沟桥》堪称中国话剧史上的奇迹。这么多作家集体编剧,这么多导演组成导演团,这么多演员同台演出,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剧本编写到配乐、出版、上演的全部工作,且获得如此成功,这是戏剧工作者同仇敌忾团结战斗精神的体现,是中华儿女面对外敌侵略毫不畏惧,用血肉组成新长城的壮烈画卷。《保卫卢沟桥》的成功,对抗战初期上海抗战戏剧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和日后大规模的抗日救亡演剧活动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保卫卢沟桥》的剧本可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免费浏览和下载,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