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幸福,是因为“有一种痛”
--平常日子里隐藏着的真实历史
冯俊龙
知道小革老师--也许是“小”代表年轻,“革”字方正挺立,我喜欢这样叫刘小革老师--是看到她写在陈光裕老师的书里那句话:“现在有一些所谓正能量的文章,由于写得较空,难免会给人有点假的感觉。”由此,我更加认定还没有见过面的小革老师是位特征鲜明、具有爽直性格和独立思想的人。
见到小革老师,她一脸笑意,透出知识女性那种端庄睿智。我惊异于我对她的印象--这和我想像中的小革老师基本吻合,甚至她看起来更加年轻朝气、耿直乐观。翻开小革老师送我的书,看见她给我在扉页上题写的遒劲有力、龙飞凤舞的留言,我心里暗暗惊讶,更加折服:字如其人,能写出这样字的人,思想一定深邃。这是位值得尊重的作家,她的文字值得一读。
接连几天赶稿,让无暇细读小革老师赠书的我心痒难耐,时不时扫描红底白字的《迟到》那茫茫雪景中透出的淡淡绿意、好似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猛然冒出的那几个沉重汉字的《有一种痛》。我似乎看见一种液体,慢慢浸出皮肤,透过岁月的侵蚀,在广袤的天地间肆意蔓延。
这是怎样的两本书?里面的文字究竟在叙说什么样的故事?
在零星的时间里,我零零散散地交替读完了小革老师的《迟到》和《有一种痛》。
我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有一定了解,和他们中的部分人有过接触,记忆最深刻的是他们经常对我说的这样一句话:“你敢惹我?老子是上过山下过乡的知青!”曾经,我觉得他们有些“野蛮”,对这部分人亵渎“知识青年”这个名称大为不屑,但同时对时代赋予他们的命运深表哀悼。想不到,岁月的年轮转到今天,小革老师让我再次深刻地品读那段渐渐被尘封的历史。
不是“文革”出生的小革老师,父亲是位牺牲在革命胜利前夜的共产党员。以我研究中共党史的“资历”,觉得小革老师应该是位又红又专的“红二代”。但是,她不是。她的家庭甚至因为早逝的父亲而遭受磨难。《有一种痛》不是时代给予每个人的痛,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避免的痛。正如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苦难,也有对幸福不同的理解。
小革老师的成长环境与我迥然不同,但饥饿的记忆却同样绵长深刻。在我和小革老师分属两个年代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为争抢食物而“战斗”的经历。生存是承载生活的基础,“活下来”成为人最重要的追求,“能够幸福”就是人生崇高的理想。这世上的人,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理想,实现“崇高的理想”更需要契合时代潮流、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历经悲苦多于欢乐的少年,勃发的青春更需要爱的热烈拥抱。任何生命的成长,都是在先天之后依靠自身的付出。能够坚持、顽强抗争自然茁壮成长,散漫松懈、软弱屈服肯定萎靡不振。风吹雨打不只是自然现象,世态炎凉更是人性中的“风吹雨打”。人情世故极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为人。正在流淌的“特殊”时光,在时间长河的回望追忆中才知晓它的不同寻常。小革老师和我们一样,她的青春岁月也和无数人的青春岁月一样,在悲喜交加中成长,在默默成长中苦乐交替。
留给自己的刻骨铭心,只有他人理解才能感同身受。小革老师他们在“知青点”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转折,沐浴在人民群众雪亮的眼光里开始人生的嬗变。我们这一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从农村走进城市,或者从“吃饱”之后开始幻想“吃好”。人潮涌动中,不分城乡性别,也不管学历性格,努力才是人生本色。所有的幸与不幸,无不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明显的个人特征。
读小革老师《有一种痛》,痛的人痛彻心扉,但有的人也可能无动于衷。在那个特殊时期,那样的荒谬滑稽,是人性的悲剧。不管是家史的“缺陷”,还是成长的烦恼,人成为“狗崽子”、血气方刚的年青人“自觉”喝粪水等等这样的奇事不是趣闻,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人性在人有思维的时候,更有可能会扭曲。这就像修在悬崖上的路,越是陡峭越容易坍塌。我们今天读小革老师的这些文字,就是在自己心灵上加固一道“临崖”的“栏杆”。
但是,再坚固的栏杆也只是“栏杆”,只有已经通过或者根本不去经过“临崖路”,人心才能稍微平静。
我想,世间的路崎岖蜿蜒,世间的人形形色色,天地之间因为人的存在,权力促使利益分配不公,因为利益导致权力争夺更加激烈,人性的“临崖路”总会使人心变得惶恐。
好在,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懂得反省,就有可能突破人性的桎梏。小革老师像她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精英一样,在农村与城市中切换,用不同方式建功立业,即使最后离职退休,也能拿起笔,记录下人生点滴,让其他人从她的人生里汲取经验教训、吸收生存智慧。虽然他们中也有部分人被时代遗忘,或者不得不选择了另外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结果让人悲从中来,甚至咬牙切齿。
《有一种痛》是探讨人性、省悟人生,那《迟到》就是人生记录和汇总。其实,我倒觉得小革老师的《迟到》于《有一种痛》是“早到”。但是,这更彰显了她的“直”——或许说“不服气”更合适。也许总觉得如鲠在喉,小革老师终于出版了《有一种痛》。她要用某种方式,对她的一生进行深刻反思,或者说是重点解释。这是我的揣测。但我更愿意相信,小革老师想让更多人从她的青春记忆里寻找到不一样的东西。
真正的人总是要昂首挺胸、抬头向前。人生最难忘的是强加于己的苦痛,更不要说“无妄之灾”。记录过去是留下人生足迹,但只是记忆而不反省,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会进步。一个人的反思会让一部分人心生悸痛,一群人的反思会让那种“痛”成为标记。只有记住这种可以引起某种毁灭的“标记”,人类才有可能少走“临崖路”。
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书写,因为每个人的足迹都浸透了自己的血泪。伴随每行足迹逶迤前行的,有温暖、有冷漠,有成功、有失败。《有一种痛》里煤矿工人的“阶级斗争”、热血青年的爱恨情仇,凡人凡事的平平常常、文友缘分的相亲相爱;《迟到》中“年年岁岁”的陈年往事、“亲亲爱爱”的家长里短、“品品说说”的鸡毛蒜皮、“走走瞧瞧”的民俗风光、“指指点点”的奇趣杂事,无论美好还是痛苦,都是生活。生虽不易,但只有活着才有幸福的可能。个人的经历不一定会起到引领作用,但一定会带给大众启迪。这就像《迟到》的封面,在那一片苍茫的红色中,忽然开出一道窗,窗子里面的风景,也许足够一个人欣赏一生。
所以,无论早晚,只要遇见,都不会“迟到”。但是,要想让无数人都有可能幸福,我们只有掀开被掩盖的历史,让个人的不幸成为一种让大家都必须铭记的“痛”。
历史的车轮无论再多颠簸,但总是滚滚向前。我们欣喜地看到,小革老师终于寻找到了属于她的幸福。虽然可能晚了几十年,过程也增添了不少曲折和艰辛,但她那一代人,或者将来的另外一代人,即使不幸遇到生命的漩涡,也会在有思想的人帮助下,最终挣脱出来,走向光明。历史的前进更需要冷静的反省。我们在庆祝今天得到的幸福之时,能够回过头去,对我们曾经遇到的艰难、困苦做一些思考,再扬起手来,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后来者的警示。
生活永远是繁复的多面体,人性也不可能非黑即白。我可能刚好遇到性格激烈的人,所以觉得某些“知青”代表比较尖锐。其实他们中更多的人积极面对生活,创造出了不一样的精神价值。行走在路上的人,因受环境影响,因被时代局限,因为各种原因,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但也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或许最终都会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小革老师说得好:“我们这代人,不应该忘记那些痛。”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应该记住这些教训,让历史成为一面镜子。毕竟,有些痛,本来可以避免。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所以,我喜欢小革老师的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可以温暖每一个受过伤害,或者正被生活遗忘的灵魂。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小革老师的这些文字里,能够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思想独立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