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是母亲,你就被抛进’母亲’这个格子里,定格为我人生的后盾。后盾在我的后面,是保护我安全、推动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你。
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陷进——我是两个儿子的’后盾’,在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跑道上,嵌在母亲那一格的我,也要被看不见了。所以,十五年前我就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和他们一对一旅行一两次。”
不得不说,龙应台是一位多么善于创造幸福体验的作家。
我看过有关季羡林老先生和儿子间的不相往来的文章,看过冰心的孙子质问冰心夫妇教子无方的报道……也听说过金庸对于儿子自杀的痛心与懊悔……
常常,我会凝神自问: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父母、子女究竟应如何相处相爱才是幸福的体验?
龙应台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用她温柔细腻的爱与文字频频传递:亲情的难以割舍与创造。
小小孩子蹒跚学步时,龙应台与孩子朝夕相处,为孩子读故事,做游戏,无限的母爱与憧憬,《孩子你慢慢来》应运而生。
青春期的少年开始叛逆与独立,龙应台与儿子相隔万里,忙于政务,为了兼得参与儿子成长与工作两不误,《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度的家书结了燃眉之急,也启发了无数受困于亲子关系的父母。
面对失智的母亲,已然成年的儿子,龙应台再次竭尽全力弥补与母亲的错失与遗憾,同时开创与儿子的“亲密注视”——十五年中一次一次的单独旅行,我亲密注视着他们从少年蜕变为成人,他们亲密注视着我从中年踏进了初老。
听过无数身边的父母,面对中学生的孩子,父母的角色渐渐的浓缩为孩子的“提款机”和“厨娘”。学校要交学费了,想要买高档电子设备比如天文望远镜了,找爸爸。一日三餐,干净的衣服鞋袜,必然是母亲的天职。剩下的,不仅无从谈起,即便谈起,也是要看着孩子的脸色,对他的情绪做出精准判断,预知到结局后才委婉的表达一下……
每每听到这样的感叹,我便暗暗发誓:我坚决不要这样亲子关系。
是的,我想,我不仅要满足我的孩子的味蕾,也要与他有精神交流,我们不仅仅是母子,也可以是朋友。我们共享美食,调侃生活,谈论文学……
是的,也许,我太理想。
可是,我愿意像龙应台先生那样,用自己的爱与智慧,在平凡的生活里,为渐渐褪去的母子亲情添柴加油,让这种母子温情一直流淌在彼此的心怀里,彼此温暖!
所以,不断学习,才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