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快,一周的工作在紧张和忙碌中结束了。放松心情,梳理思绪,此时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静坐在电脑旁,脑海里不时浮现着今早为大家上公开课的情景,反思就是成长,写下就是提升。
01 “菜肴”制作前的说明
周一就接到教研组长让我上一节公开课的任务。作为出来初来乍到的新人——一名支教老师。我想这个任务必须要重视。思考再三,觉得还是上一节习作点评课。因为这一直是我的拿手好菜。和组长交流后,大家正好也需要这样的菜肴。
心怀热爱,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累着但也幸福着。接下来为大家带来这道自制烹饪的“美味佳肴”的制作过程,希望你们喜欢——
02 精心备菜肴
从准备这道菜肴到正式与大家见面还有四天的时间。我确定好菜肴的名字《“漫画”老师习作点评课》。这道菜的前提是要先上有一个前奏,要准备主要“调料”我把习作指导当主料,才能在这给这道大菜增添“美味”。结合这些年我对习作点评课的实践研究,可以用一个恰当的比喻,那就是点评课好比一锅要炖的菜,而菜的品味要来自于备好的各类调料。有了调料,才能烹制出一锅香喷喷菜肴。学生写出的习作就是我要的主料,少了这个主料,就失去了菜肴原有的味道。
指导课结束后,期待着孩子们的习作。当一篇篇习作就交到我手中时,我开始着手进入批阅,精心批阅挑选,为点评课做着充分的准备。经过两天的奋战,每一篇习作都被我一一阅读了。“料”备齐了,还要按照我的需求来一次筛选,主要是要符合每个人的口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菜里品出自己的味道。我先精选出三种最佳口味的好料(设置为最佳创作奖),再进行第二轮的筛选,又选出了不同口味的料(分别设置为最佳选材奖、最具潜力奖、最佳书写奖、最佳进步奖)。
一切准备就绪,我开始按照程序梳理我的思路,如何让这些“原料”经过我的再次加工,成为桌上的美味。晚上,静悄悄的校园里只有我的办公室里的那盏灯依旧亮着,白天的嘈杂让在这个宁静的夜晚可以静下心来细细琢磨。立足学情,研读教材分析,我再次把这节点评课的重难点做了多次的修改,终于梳理出适合孩子们的点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我继续深入到这道菜里最重要环节中,切入这道“菜肴”的主题,既不能太清淡,也不能失去品味。我结合本次习作要求中的“突出特点+具体事例”这一写法,把修改重点放在了“如何放大细节突出特点,让事例更具体。”聚焦了这个一点,学生也才会在这道菜明白:饭菜的飘香不是只有油和盐,还需要适合的配料。(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活动把事情写具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品味这道美味佳肴,不如教给他制作的技巧和方法。习作教学也是如此。准备的过程是忙碌的,也是快乐的。在品味中不断更新,让更多的口味融入其中,这是我的初衷所在。
03 快乐品菜肴
早晨,早早地来到教室,发现孩子们比我来的还早。看来他们也很期待哦。
打开电子白板,在希沃白板上找到我的这道“精美菜名”。上课时间很快就要到了,孩子们也全部到齐,静静地端坐在座位上,等候“品菜”的老师陆续入座。伴随着《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熟悉的歌曲,在大家期待的目光里,我的这道“菜肴”终于闪亮登场。
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一道道制作工序也被顺利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我和孩子们沉浸在“饭菜的飘香里”,时而掌声响起,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细细咀嚼,不时的也也引来前来品菜老师们羡慕的眼神。
品味的过程是愉快的,也是舒心的。孩子们各自述说着这道菜肴的味道,各有不同,但都能彼此接受。时光总是在美好中悄然流逝。一次愉快的品味之旅在诗朗诵《献给老师的花束》中结束。
04 烹饪后的沉思
每一次的挑战都是一次历练,一次成长。习作教学是我长期坚持并一直实践的一个研究领域。这让我想起李镇西老师在《重读陶行知》一书中所说“不断研究,就必须不断关注相关领域最前沿的动态,这样教师大脑始终江河澎湃,不至于死水一潭。如此源源不断的活水,才可能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确,在习作教学中,我一直随时关注统编版教材的变化,这些年我对习作教学的探索一直没有止步,而对习作点评课的设计也一直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理念的更新随之改变着。今天的这节习作点评课经过几番思考完善在修改后,呈现在了老师和学生面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尽管大家给予了很多于溢美之词,但我也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做法,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深挖细品,打造出更适合学情的习作点评课,让每一次习作都能给学生带来新的创作灵感。
未来的日子里,继续陪伴孩子们一起品味一道道“美味佳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