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是朋友推荐的书,读的有点慢,断断续续用了三个月。书也由电子书换为纸质书,书中的干货和精华就像是李笑来老师自己说的“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
《把时间当做朋友》,值得你拥有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过书中所描述的场景:“时间不够了”!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而另外一方面又是自我满意度不断下降,所以我们总是希望速成。
我在书中体会到自己时常就是那个"既勤奋又懒惰"的人,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却收获颇少的原因。
出路肯定是有的,但,在此之前,接受现实是唯一的起点。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就这样。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一切都靠积累。
看李笑来老师的书,也需要一种勇气,因为他的语言太直接,让你一眼就看到处于深处的自己,或是有些不愿面对的自己,但是也让你明白为什么有时不能和自己好好相处的原因。
我的工作是个长期与人沟通交流的工作,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讨论,即使在既定的原则下也有很多的人为因素,因此在交流中曾经也遇到一些各种各样想不明白的问题,看了这本书,好多可以归类的问题都可以让你渐渐想明白。
有时,你明明知道你说的就是对的,可是还是没有人听的进去。
绝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感到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像自己一样关注你自己。
所以,每个人其实都多多少少高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又因为这个结果进而低估他人的评估能力。要知道,重视和尊重往往来得要比自己想象的晚许久许久。
如果肯认真思考这其中的含义,“话说出来之后有没有人听”,是个极为有效地自我评估标准。有人听,你知道你自己处于什么状态了;你说了,别人却听而不闻,甚至有(对你来说意外的)异常反应,那就说明你积累得还不够。那就接着攒罢。
《把时间当做朋友》,值得你拥有我一直觉得“攒人品”的说法不仅仅是有的,事实上还是相当精巧的。因此李笑来老师提供了三个重要的讨论原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而这样的相互合作会有一个“理性讨论基本原则”。
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2.不做人身攻击。
3.保持主题。
4.辩论时要用证据。
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7.对话要有记录。
8.尽量理解对方。
如果我们作为讨论的一方,发现对方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讨论吧,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对象。
就算对方不依不饶,我们也应该回避回避再回避,因为任何接下去的过程都已经不再是“讨论”,而更可能是仅仅为争而争的“争论”了。
如果讨论的结果和当初的想象不一致,这并不说明我们傻,也不说明我们笨,只说明我们的提升余地还很大。每个人最终拥有的能力都是依靠积累获得的。积累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如果我们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只有一个:退出讨论。因为,只要他们存在,讨论就不再是讨论,也不会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继续下去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
而我们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到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时间、有责任、有义务教会他们“想明白”的本领,甚至带他们跨越那道难倒大多数人的障碍,这任务几近不可能完成。
首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心智成长都是自己的事情,并且只是自己的事情;其次,这是几乎每个社会都想系统地完成却从来没有成功完成的事情(因为每个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另外一股强大的阻挠力量);最后,我们也应该考虑自身的安全,即不要被“吸血鬼”咬到,甚至最好都不要被他们看到。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者理解。
我们在讨论(甚至争论)的时候,原本的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因为“看法”无法争论——“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
尽管讨论都是从交流双方的“看法”开始的,但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想明白我们讨论的是这个事情本身,而不是这个人,针对的也只是这个人的阐述的事实,想明白这两点的区别非常重要。
当你的关注点从情绪或是人身的防御转到问题方案的解决上时,你的思路就会变得清晰。哪怕是对方的气场再强大,也可以避免影响情绪,心平气和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知,不因为别人的情绪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也不至于把对方变成敌人,或是失去朋友的患得患失。
《把时间当做朋友》,值得你拥有这本书告诉我们怎样可以不带情绪的去讨论问题,把关注点放在什么地方,怎样讨论会更清晰,有效地推进事情的发展。
以上是我看书时对沟通环节的一点认识和理解,把他们运用到生活中,我感受到平静对待问题的巨大的力量。
生活的本真源于积累,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