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篇文章是写给自己的一些话,希望给自己鼓鼓劲儿,因为,我要向自己开炮了。
想了一下,去年二月份我也在向自己开炮,看了看当时的日更,主要在做这样的事情: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自己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在最小痛苦下解决问题。之后,在成甲老师、秀燕、Robin、小桃的帮助下,突破了自己的困境,迎来了2017年的全年发展。
这一次,我要挑战的是自己的固有模式,这个模式是:只开始,不结束。
2
发现这个问题,大约在高中。
我在高中时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第3名,年级前20名,前两名是两个学霸,在上学的三年里我一直没有超越他们,而第4名也认为我是个学霸,他超越不了我。
我们是按照名次排考场的,前28名在第一考场,三年里,我一直在第一考场考试。因为名次靠前,监考老师也假设尖子生会把考试当成训练过程,于是,老师基本不监考。尖子生们可以自己静心做题,甚至可以彼此交流和讨论一下。
我就是那个经常爱讨论的,如果某一道题我不太确定,就会找前后位置的同学交流一下,也经常会从他们那得到答案,直接抄到卷子上,并不求甚解。
于是,我形成了一个自卑的模式:别人说我很厉害,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我知道我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优秀。而这种奇怪的模式,开始让自己逃避、更加自我欺骗,让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了表现地像别人说的那么优秀,我就会多开始一些新的东西,显得自己很厉害;当他人已经体验到了我的"厉害",他们就会继续说我优秀,更多"新的"就又出现了,这时,循环就启动了。
这个恶性循环,还让我陷入了另外一个怪圈:先说后做。
我观察了一下古典老师、笑来老师、成甲老师、秋叶大叔、海峰老师,他们都是先做完然后再说,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绩,而我却总是因为模式的存在,陷入虚荣之中。
而这种先说后做的模式,又让自己开始撒谎,总是对自己撒谎,最后自己都相信了。那个谎言是:"永澄,你很忙的,你事情很多的,你要多做点事情啊……"、"永澄啊,你身边的团队是不是不行啊,怎么都不能帮你把任务完成呢?"
你看,这个模式的逻辑链条是:自卑 - 装作强大 - 不断开始 - 追求虚荣 - 自我欺骗 - 更自卑。
3
这个链条在我搞幸福进化俱乐部以后,更是伤害了很多伙伴,我跟他们说:"来,咱们一起搞点什么吧?"
因为大家对我的信任,而真正加入到我的项目中来,我们火热地开始了。可是,因为我还有其他已经发起的项目,所以,我的精力就会投入到另外一个项目,很多伙伴都会等着我去指导,可是我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支撑。
之后,有秀燕来帮我补坑,我挖的各种坑,秀燕都会来帮我把坑给填了,甚至已经填了有两年多了!
2017年的一天,秀燕在中关村的麦当劳跟我说:"永澄,我想退出了,太辛苦了,实在跟不上你的思路……"
我一听,吓坏了,感觉事业要垮台了。但是,她还是没有舍得放弃我,还在帮我带着团队,还帮我搞定了全年最大的项目--跟永澄老师学做年目标。
说实话,我很想改变,很想做出调整,我想改掉我的模式,至少,不能让我的伙伴们寒心。
可是,已经稳定的系统结构,就会输出固定模式,如果想要改变,必须要站在系统之外,进行第二序改变。第二序改变,要增加全新的元素或者调整整体结构,我的模式(是结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需要增加什么元素呢?需要进行哪些结构调整呢?
在年目标制定中,我针对事业发展做了整体思考,形成了接下啦的发展重点--2018年要作为我的"团队管理能力提升年",我要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用管理搏发展。
4
回顾了过去的模式和努力,再说说诱发我进行第二序改变的触发器。
最近3天,我在和宁神、秀燕一起规划"20小时突击战"项目的产品设计。在产品策划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够。
在资源受困的情况下,我的第一模式就是去找团队来搞定,但是,我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模式,那就是:我并没有团队管理能力。那么,招募团队更是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就把这个项目暂停,改成:我们自己先来尝试20小时突击战,完成线上团队协同的机制。
在推进项目规划部分的时候,我们在做时间成本核算,宁神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永澄,你是所有项目中最不确定的要素,你如何确定你的时间?你是不是假设你的时间成本是无限的,是可以持续增加的?"
她的话突然打中了我,我立刻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模式,发现自己有几个假设:①管理是不花时间的;②我只要安排了项目经理,就不需要投入沟通成本了;③我花在管理自己想法和欲望的时间足够了;④团队可以自己成长起来,只要做事情就好了。
写下来一看才知道,所有的假设都是错的。
于是,我赶紧向宁神请教(毕竟,她管理着30多人的团队,处理的都是应急类的项目),希望她能够指出我的问题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
大神就是不一样,她只跟我说了四个字:产能不足。
多亏我在发改委干了5年,对"产能"这个词有深刻的体会,当这个全新要素在系统中出现的时候,我突然和之前确定的全年策略打通到了一起。你看,我可以进行第二序改变了,因为问题从模式变成了:模式 - 产能。这个系统的整个结构就发生了变化,我的新切入点出现了。
5
接下来,我要调整时间分配,以把核心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改变上,最主要的是从实践中获得提升。所以,时间安排调整如下,给以下的内容每天分配的时间缩减至2小时:假设体系研究、决策体系研究、个人成长顶层逻辑打通;2小时外的关键时间主要分配在:整体体系搭建和核心抓手分析、团队管理方法论形成、模式的刻意更换。
希望,能够在3月5日之前,建立起我和团队的共同成长的思路,也希望我的小伙伴们再给我一点时间,今年要替换掉原有模式的束缚,让事业可以拥有放大的可能。
立下Flag,未来回顾的时候,看自己会变成什么样的。
文章写完后,发到读者群,引来一波波的反馈,尤其是很多伙伴都单独和我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千万不要随意投放解决方案,应该彻底解决模式的问题,而不是从团队管理入手。我的反馈:模式的改变并不见得针对模式,因为模式太底层了,而团队能力提升是基于第二序改变、生态系统抓手的角度推演的结果,所以,不用担心我是"随意"投放的解决方案。另外,这种方案一定能解决问题么?我只是想说,这是我当下的假设,我要去验证这个假设的适用性,是不是随意的方案,关键看结果。
二是,你怎么也会有僵固式心智模式啊?我的反馈:僵固式心智模式人人都有,解决模式的问题关键是看见,然后是改变。如果改变不了,说明系统出现了悖论,一定要升维解决。另外,既然每个人都有的心智模式是人类的常态,那我并不纠结于模式的问题,而是关注让事业更好的发展。我的身份的前提是:公司负责人。
三是,你的人设要崩溃了,在我们心里,你不是这样的啊!我的反馈:你设定的我一定有问题,我只是个普通人、普通创业者,创业就是要和人性、错误假设做斗争,创业就是要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去尝试解决。之所以会按照心里的想法设定我,是因为我在解决他人问题上有一定储备,但是,认定我不会遇到问题就好像设定"医生不会生病"是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