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家里穷,除了两三本课本教材外,便没有其它书可读。
我有一个玩得极好的玩伴,她家每个月都订好多报刊杂志。自此,我有了《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之外的第四本书:《故事会》。
那时,每个月最快乐的几天就是有《故事会》可读的几天。
放学后,我放下书包,马上去割猪草——喂猪——做饭,然后做作业。八十年代的农村孩子,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是帮家里干活,没人关心是否学习更重要。
所有的活都干完了,父母还没有回来,我便拿出心爱的《故事会》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当黑夜慢慢笼罩了家里,我搬了条小板凳,坐到家门口的小路上,借着太阳还没有完全沉睡仅剩的点点余亮,边读书边等父母回家。
待到黑夜把外面的世界也侵袭得不剩一点缝隙后,我才不得不合上了书。
吃过晚饭后,妈妈点着煤油灯在厨房里做第二天要拿到集市上去卖的馒头,我又拿个小凳子坐在煤油灯下开始人书神交。
2
小学六年,借了我那玩伴的光,没有漏掉哪怕一期的《故事会》。
凤姐自信满满地说,她博览《故事会》,得以通古论今,知晓天下,当之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遗憾的是,我同样读了相当数量的《故事会》,却没有底气说凤姐那样的话,我还是那个无知得彻底的农村娃。
不得不承认,人跟人还是有差距的。同是读《故事会》,我与凤姐之间,就差了不下十万八千里。
3
初中,我考上了镇上一所重点中学,开始住校,学校有图书馆,我才真正意义的接触到了课外书。
通过一些课外书本的介绍,我懵懂地知道,世界很大,世界亦很奇。我似乎开始触摸到了我生活以外的地方。
到了初二,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成绩下降,我一下子感到力不从心,心里无比恐惧。
我觉得学习成绩下降就是因为看课外书,那是不务正业。于是,我痛下决心,与图书馆恩断义绝,天天抱着课本死啃。
唉,要是有个明智的家长为我指引方向,或是有个明智的老师为我解惑,我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我指望什么呢?父母尚在温饱线上挣扎,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哪来的明智?老师也是从闭塞的农村考上中师,在学校闭关修炼三年,然后又成了我们这闭塞地区的老师,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尚且需要慢慢进化,又有多明智的头脑为我指引方向?
中考名落孙山。我的读书生涯止步在了九年义务教育。
4
山里的女娃,如果没上学,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嫁人,二是外出打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当我吃了足够多的苦,走了足够多的弯路后,终于得到上天的眷顾,进得一家工厂,并且认识了我的人生启蒙导师——老匡。
老匡是北京人,生于天之骄子的地方,那是何等的了不得!我崇拜他。他又是大学生,懂很多我不懂的知识,我太崇拜他了!
之所以说老匡是我人生的启蒙导师,是因为自他起,才有人告诉我:要多读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在老匡的指引下,我看的书也由杂志变成了名著。那时我才发现,原来书与书之间,好比人与人,是有差距的。
我懂得了要有选择性的看书。
如果老匡一直都在,他会不会指引我更多?我的人生会不会又是另一番景象?
老匡却突然潇洒地去了天国。是出于一种什么说不清的情愫,我辞工回了家。那时,我已经在外飘荡了三个年头。
5
好马也吃回头草,我运气好,回头还觅得那最好的一窝草。
在选择了山里娃命运的第二条路后,我又回过头来选择了第一条路:嫁人(如果有第三条路可选,好马绝不吃回头草)。
爱情长跑四年,太甜了,甜得我忘了读书,忘了一切。
成家后,日子太苦了,苦得我忘了读书,整日上窜下跳,只想找门路挣钱。
6
再一次拿起书本,晃若隔世。
那是八年前,我已经被重度失眠折磨得几近崩溃。有一天,我站在镜子面前,对自己说:“考个学历吧。”
我报了大自考,没日没夜地学习(似乎也不是为了考试才没日没夜地学,因为失眠,我的生活本来就没日没夜)。只用了一年时间,我考完了专科所有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
后来,又经过了一年的迷茫后,我继续报考本科。本科考得比较吃力,再加上自考政策改革,考试次数从每年四次调整为每年两次,我硬是辛苦考了四年才拿到毕业证。
现在,我可以随意读书了,为何隨意?因为不用担心买不起,不用担心没时间,也懂得挑书,挑有用的好书看。
为了让自己不在“全职妈妈”这个漩涡里被卷进那个与社会脱节的世界,也为了在孩子会迷茫的年龄为他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坚持读书,从未停止。
然而,我没有大富大贵......我岌岌无名......那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改变了我什么?
我只能说,如果不读书,我可能现在不是在简书写过往心情,而是背着孙子,拿着锄头,一步一个脚印地应景着那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读书对我的改变,也许在血液里,在骨头里,在每一个毛孔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