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果你回来——盼长篇小说写作梦想回归
如果你回来
我决定不写诗,就直接
扑入怀抱,给你
最多的温暖
和幸福
(2017年12月3日)
《如果你回来——盼长篇小说写作梦想回归》闲谭
这首新诗,如果掩住诗的副标题,大概没几个人能猜到在表达什么。虽然说诗歌就要不明指不确指,才会有多层次、多角度、多面向想象,令不同的读者感悟到不同的东西,否则反而效果大为降低。但在我看来,如果不加这样的副标题,从诗的内容看,写得过于简单,可谓意象少、意境浅,那么并不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更别谈能激发涟漪式发散性思维。相反,如果附上这样的副标题再来读诗,则可进一步读出或感受到作者对长篇小说写作的迷恋之心、执着痴情,一种长期形成的对小说写作的痴迷程度可想而知,或可产生清晰的想象随即跃然纸上。
不免要稍微说点相关方面情况。
最想提到的是遗憾。其实说起来,有此得便也必会有彼失,我一度倾向长篇写作是不假的事实,虽已完成两部或许算不上成熟的内容,但另有一部人物、情节、细节等都已清晰,看来得放弃或缓期执行,至少暂时要淡化那个写作冲动,而顾及这个学习诗词写作的行动。但这种取舍选择变化,仍是有自认为的起码判断,如内心隐隐倾向现实利益,有即功近利嫌疑,因为长篇写作耗时太长,投入精力过多,不如短篇来得快,与社会整体文学状况不无吻合。对于当下社会人们对文学的态度,面正说是为生活不得不提高时间效率,负面说实际就是十分浮躁,使得很少有人再倾心热爱长篇作品。人们要么不爱文学,彻底倾注经济利益;要么只读豆腐块,捕猎奇闻鲜事或笑话、段子、鸡汤类。于是,网媒、手持终端,就是传统纸媒多数都适应趋势,开发开辟新栏目新版块,且多与“微”字有关,诸如微信、微博、微诗、微电影等等。
可能吧,由于生存节奏加快,致使确实没多少时间花在阅读上面,但不乏又有确实偏重利益的人,认为时下热崇文学已无前途特别是钱途,然而这便自然形成恶性循环。这一波涛浪连我自小如此喜欢文学的人,也被裹挟其中未能幸免,里里外外附和着浪潮。但我还是坚信,任何现象都是暂时的,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行,在利益攒足或国家有条件给予人民以能维持存活物质的时候,人们内心那酷爱文学的美好心念,又会被由沉睡而唤醒激活,到那时我们民族的文学热潮又会泛起涛浪,这是不须怀疑的将来事实,我们就以平常心等着,不管怎样都要耐着性子。
说到这,于我个人而言就是拈轻怕重,拣轻便方式来表达生存生命情感了,因为诗词内容相比其它文体要少得多,形式要方便得多。但必须说明,某种意义上,如从认真写作诗词角度看,恰恰最不容易,由诗词表达为整个文学的最高端所决定,想攀上去抵达那样的境界实属不易,真也难于登天。可见,我选的路实质更为艰难,如果符合传统诗词要求的话,好在来日方长,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真地不怕路途遥远,命运怕的就是决心起步。
再透露我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世事的理解、感受上,在所有熟识的人当中全都慢半拍甚至一拍,基本经过静心后才会有所体察和领悟,只是在深广度或程度上恐怕有时会略胜一畴,就似我能写多感的文字一样,不谈惰性、行动率、工作忙等因素,一般人切实并不具备。想说的是,经多久以来写作训练中观察和思考,在有些方面确有较大改变,如以前一直对时势、时节不敏觉,现在却能及时应景表达感思、确立认知,这些将逐渐表露或隐含在文字里面,就像写南京大屠杀纪念、余光中离世诗词,以及人们对过圣诞节的感慨和抵制,还有年终岁末迎新年这种时光流逝转换的清醒慨叹和温暖等。
此时,突然想到,有人表述过一个观点,即性情侧重悲调,对写长篇甚至文学写作却是基础是好事。虽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社会和时代,自己也有人生重大理想信念,但面对每日的人、物和事,也不可能总兴奋,那些浅浅的时光如水不经意缓缓流淌,以及愿望还没实现的哀叹情绪,仍会时有暴露,仍旧将寄居在字里行间,这不奇怪,自身也站在这样的认识自省层面。但连我对世事时势迟缓,竟也成为写作长篇小说的优点,还是感觉有点匪夷所思,理由是写作长篇巨制往往“述必述史”,亦即只对过去的社会大事进行观察、扫描、疏理与综述编撰,而定不会写今天正活跃着的人与事,一是任何国家、民族、社会都不可能放开全部语境,让任何人任意说、遍地论;二是事件既然没有终结,就不会有结论,就不会有沉淀,自然无法在思维上进行全面总结评述。这些听起来似乎在理,暂且不予理会为妥。
对于该诗本身,没有深奥的内涵,结构上也极其简单,只是表达了一种文学痴劲十足而已,经过上面解释后对情况有所了解,所谓诗意已然非常直白,决定不再针对诗文本本身细致赘述。
(2018年1月1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