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知乎-问:使用过 Personal Brain 的知友有哪些使用经验? 答:郑兴芳)
一、个人使用经历
1、最早接触PersonalBrain大约在7年前,对其认识仅停留在:与“MindManager”之类思维导图的区别仅在于PersonalBrain的中心主题可以无限地建立下一级想法进行级接,还能通过点击各个子主题切换中心主题。但苦于当时手头没有大量的数据所以没有体会到PersonalBrain的优势,反倒留下PersonalBrain界面难看而且运行速度不佳(JAVA的缘故)等不良印象,于是一直保持使用MindManager的习惯。
2、几年后开始接触大量文献(实验对象、方法、内容、作者等主题)的管理,课余又有许多的兴趣爱好(各种兴趣爱好涉及的网站、论坛、网友、材料、教程、制作方法、疑难问题等),发觉单凭大脑记忆有些力不从心,而且使用MindManager做的思维导图虽然美观简洁、思维逻辑清晰但对4级以上的父子主题的层次管理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主题之间的跳跃性也不够大(MindManager很大程度上属于树型目录的布局,限制了跳跃性思维),于是重新捡起了PersonalBrain,在积累到上万条thoughts后就再也放不下PersonalBrain了,成了我的第二个大脑记忆体。
二、PersonalBrain与MindManager的不同
简而言之,PersonalBrain就如同是记忆的数据库,记载了大量的关键词、主题,并建立了各种关联关系,好比一个container,有容乃大、海纳百川。而MindManager则是有选择性地从这个容器中选择部分关键词或主题进行有选择性的关系连接,好比一个presenter,主题明确、结构清晰。
三、谁适合使用PersonalBrain?如符合下面的任一条目,建议开始将生活中的事物简化成关键词录入到PersonalBrain吧,当数据积累到一定量后,自会发现PersonalBrain的优势所在
1、觉得记忆力不够用,贵人多忘事;
2、管理大量的数据,数据结构属性复杂无法使用access、sql等数据库进行储存(也可理解为管理这些数据需要建立N多表单的情况);
3、希望从大量的需要简化为关题组进行存档并建立联系;
4、喜欢跳跃性思维;
5、使用MindManager等软件建立的思维导图缩小到全屏显示,便无法看清字体(字太小了)。
四、如何使用PersonalBrain
从信息中解读出关键词(thought)、标签(tag)、想法类型(thought type)三种关键词,再建立它们的关系(link),例如:一位可能给你使用PersonalBrain带来帮助来自知乎的网友郑兴芳
(1)分解为“PersonalBrain”、“网友”、“知乎”与“郑兴芳”(四个关键词,用前三者建立父想法,后者建立子想法并进行父子连接);
(2)“人”、“软件”和“网站”(想法类型,郑兴芳是一个人,因为对你使用PersonalBrain有帮助的除了人外还有各种网页或书籍等,建立相应的想法类型可以对这些thought进行分类整理,同理PersonalBrain为“软件”,知乎为“网站”);
(3)“推荐”、“经典”、“好”、“坏”(标签,当PersonalBrain下连接了多项子想法后,会发现这些想法的权重有所不同,其中定有些认为非常有用的,就给贴上相应的标签进行明示,如知乎的上一级建立了“问答型网站”这一父想法,自然与知乎并存同级的还有Quora这一网站,但就中文化来说,自然是推荐知乎的,于是给其打上“推荐”的标签)。
五、PersonalBrain中关于想法(thought)、标签(Tag)、想法类型的区别,即从一条信息中解读出多个关键词,该如何将其分类为想法(thought)、标签(Tag)、想法类型(type)呢?
(1)关键词是一个泛概念,比如“好”、“坏”、“推荐”等,就可以设置成标签(Tag);
(2)关键词是“人”、“书籍”、“网页”、“电话”、“软件”、“歌曲”等时设置想法类型;
(3)子想法之间并无明显关联时,该父想法就可以设置为标签(Tag)或想法类型;
(4)当一个想法下聚集了大量的子想法,出现如下情况时就有必要将其设置成一个标签(Tag)或想法类型;
(5)标签(Tag)倾向于是一种评价,想法类型则是一种定义。
2012.10.18 修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