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内存泄漏?
当一个对象已经不需要再使用本该被回收时,另外一个正在使用的对象持有它的引用从而导致它不能被回收,这导致本该被回收的对象不能被回收而停留在堆内存中,这就产生了内存泄漏。
常见的内存泄漏
public class Simple {
Object object;
public void method1(){
object = new Object();
//...其他代码
}
}
这里的object实例,其实我们期望它只作用于method1()方法中,且其他地方不会再用到它,但是,当method1()方法执行完成后,object对象所分配的内存不会马上被认为是可以被释放的对象,只有在Simple类创建的对象被释放后才会被释放,严格的说,这就是一种内存泄露。解决方法就是将object作为method1()方法中的局部变量。当然,如果一定要这么写,可以改为这样:
public class Simple {
Object object;
public void method1(){
object = new Object();
//...其他代码
object = null;
}
}
这样,之前“new Object()”分配的内存,就可以被GC回收。
像上面例子中的情况很容易发生,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并引发内存泄露的情况,解决的原则就是尽量减小对象的作用域,以及手动设置null值。
静态集合类
,如HashMap、LinkedList等等。如果这些容器为静态的,那么它们的生命周期与程序一致,则容器中的对象在程序结束之前将不能被释放,从而造成内存泄漏。简单而言,长生命周期的对象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的引用,尽管短生命周期的对象不再使用,但是因为长生命周期对象持有它的引用而导致不能被回收。
各种连接
,如数据库连接、网络连接和IO连接等。在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当不再使用时,需要调用close方法来释放与数据库的连接。只有连接被关闭后,垃圾回收器才会回收对应的对象。否则,如果在访问数据库的过程中,对Connection、Statement或ResultSet不显性地关闭,将会造成大量的对象无法被回收,从而引起内存泄漏。
变量不合理的作用域
。一般而言,一个变量的定义的作用范围大于其使用范围,很有可能会造成内存泄漏。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及时地把对象设置为null,很有可能导致内存泄漏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