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一个妥妥的学霸,一个众人眼里的别人家的娃。为何12年未回家过年,与亲生父母决裂6年?今日,主人公王猛(化名)的一则万字长信引爆网络,源于他在信中控诉父母的累累罪行。比如他控诉父母肆意操控、冲突、炫耀、过度关心以及缺乏亲情等等。主人公王猛声称自己不自信、敏感、内向、不善交际等与父母有关。因为这些性格弱点,导致求职多次不顺利,后意识到自己性格的弱点与原生家庭有关,于是赴美学习心理学,同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01
虽然我不太认同他与父母决裂的做法,但是王猛自悟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自救这一行为,确实值得为他大大点个赞,并叫一声好!殊不知,有多少孩子却陷在爱坑里不自知不自省更不会自救。
且来听一听我的学生怎么说。
有一种温柔叫妈妈为你好。
“妈妈一打电话给我,总是叮嘱我多穿衣服,不要冻生病。每回都说这个,好烦。”
“一到星期六,妈妈就会做好多菜给我吃。我都吃不下了,还要夹给我吃,我不想吃,她就不高兴。”
“我最讨厌星期六,妈妈给我报了好多兴趣班。她说多学点东西是为我好,可是我不喜欢画画,更不喜欢跳舞。”
“我妈妈最看重我的成绩。一看到我考出好成绩,她就开心的不得了,喊我宝贝。我一考差了,她就几天不理我,有时候还挖苦我。”
有一种慈爱叫爸爸为你做。
“我爸已经为我准备好寒假所有的事情了。数学、英语还有科学兴趣班,哎,可是我一个都不喜欢。”
“我的手机已经被老爸没收了。老爸说,都七年级了,不能再玩手机了。可是他自己却玩个不亦乐乎。真是不公平。”
“去年暑假我都跟同学说好了,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可是我爸就是不同意。他说他带我出去玩,可是我不想跟爸爸出去玩。”
“我爸最不喜欢我交的朋友。他总是评论我交的朋友不好,然后他就啰嗦一些怎么交朋友的方法。什么学习好的、品行好的要交;学习差的,品行不好的不要交。我烦都烦死了。”
心理学上称这样的行为叫“非爱行为”,是以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最亲近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其实是一种非爱性掠夺。它往往会发生在恋人、母子(女)、父子(女)之间,也就是最亲近的人之间。而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一代,两代人之间的非爱性掠夺则更加激烈。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里提到,绝大多数中国父母也都是“巨婴”,他们没办法接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得让孩子听他们的。如果孩子不听他们的,他们就感到和孩子之间没有亲密感,就无法表达爱意。如果孩子乖巧、听话,他们就觉得和孩子之间关系亲密,就会更加肆无忌惮表达他们的爱意。小到吃穿,要听父母的;考什么学校选哪个专业,要听父母的;跟哪个结婚,生不生二胎,也要听父母的……否则就是不听话,不孝顺。“我辛苦一辈子,那么努力赚钱不都是为了你吗?”“我上班那么累,回家还要辅导你的学习,你怎么那么不听话!”这些是父母经常挂在嘴上的情感绑架的套话。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然而,中国恐怕有不少父母都难以做到痛快的分离。
02
为什么中国多控制型父母呢?娓娓老师认为可能源于如下原因。
一是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孩子是我的后代,是家族的继承人,是私有财产。既然是自己的私人东西,那当然得听自己的话,得受自己的控制;二是缺乏边界意识。心理学认为边界是一条界线,它区分的是自己和别人。当我们还是呱呱坠地的婴儿时,是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的,也就是和外界是融合的状态。对小小的婴儿来说,手脚与小床、小被子是没有分别的,自己和妈妈也是没有分别的,这就是一种没有边界的状态。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外界的不同。这就形成了界线,用来区分自我和外界。这条界线是我们与人交往、与外界互动的基础,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是安全的,什么时候是需要保护自己的。亲子中,父母如果没有边界意识,就会很容易侵犯到孩子的领地;三是为了满足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有些父母人生有遗憾,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按照自己的设想铺设子女的人生路。一旦子女拒绝或反抗,父母就会拿自己是过来人的人生信条逼迫孩子就范。
控制型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到底有多大?控制型父母对子女的最大伤害,隐藏在心理内、表露在性格上。心理的伤痕看不见摸不着,最让人忽视可是危害又最大最深。控制型父母往往会造就两种孩子。一是依赖型。这样的孩子个性胆小怕事、缺乏主见、不独立,即便成年后也走不出父母的魔掌,好比藤蔓,牢牢吸附在父母这根大树上;二是反抗型。就拿王猛举例。王猛在信中提到自己多年走不出自卑的阴影。觉得从小被限制社交,导致长大后不会交友。内心多次受伤,求助父母,可却被父母忽视。个性越来越内向、胆小、懦弱却不被父母重视等等,这些伤害在上中小学时体现不出来,走上社会后就成了王猛的硬伤。纵使成年后的自己有决心去改正,也比较困难。王猛本来是依赖型孩子,长大后他自悟了,成了反抗型。他的决裂其实是他的自救与反抗。
如何避免跌入控制型父母的坑?
娓娓老师觉得做父母的,首先要情绪平和、避免焦虑。有研究发现控制型父母都有或多或少的焦虑障碍。举个例子吧,双休日,孩子想放松一会,跟妈妈说,今天我想和某某同学出去玩,我能多玩一会吗?焦虑型的父母心理活动是这样的:“什么?出去玩?还要多玩一会?这会不会影响学习哦?本来小家伙上周五数学没考好,今天再出去玩一天,那怎么行!不行,不行!”一旦你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基本可以判定你有焦虑障碍,要学会自我调整了。
其次要学会放手。心理学告诉我们0-3岁的婴儿,完全依恋母亲。4-6岁的幼儿,已经开始由对母亲的依恋转向父亲以及家里最亲密的人。6-12岁的儿童,则是逐渐挣脱父母的怀抱,开始寻找同伴,想与同伴建立亲密与依恋关系了。12岁之后的青少年,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同伴是生活、学习中最稳定最亲密的情感来源与情感寄托。因此,父母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逐渐社会化的一个过程。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要懂得逐渐放手并适时退出孩子的舞台。
最后是培养自己的人生爱好,将目光从子女身上抽离出来,回落到自己身上。我见过不少家长,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遗憾,觉得自己学历不够高,工作不够好,收入不够多。于是希望儿子或女儿门门功课考好成绩,最好是班级前几名,最好是学霸,最好考重点读硕博。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买父母的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我想,那些觉得自己人生有遗憾的父母们不妨学学娓娓老师我吧。我在生完二胎后,已经迈向四十岁的门槛边,精力和时间都不够。却在去年毅然决然报名学习系统的心理学课程,成为心理咨询师,改变自己颓废的面貌,还一个励志的母亲形象。这也是我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还建立公众号的初衷。
03
送大家一首我很喜欢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译注:冰心译)
网友评论